顾丽华
提升语文课堂品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韩军曾问:“慢慢打开课本,读十遍课文,我們下过这个功夫吗?”可见,提升语文课堂品质,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有效地研读文本。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以其平淡而高远的语言魅力、丰富而炽烈的思想教育意义,长期被选为中学课文。几根小小火柴,在日常生活中是不足言道的,然而在特定的革命战争年月里,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苦环境中,则具有不寻常的意义。下面,以此文为例,结合上课实践及课后反思,谈谈深入有效研读文本,提升语文课堂品质的几点粗陋看法。
一、从矛盾中揣摩深意
湿透的衣服,干燥的火柴。
开篇,课文描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忽雨忽晴的恶劣环境。“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在风雨交加、草地泥泞的氛围中,因小腿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卢进勇浑身湿透,衣服绞得出水来。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更是衣服湿漉漉的,然而,从无名战士左腋窝摸出的“七根火柴”却是干燥的。
浑身湿透,火柴何以干燥?这里囊括了许多需要思维补白的内容。这是无名战士用身躯、用生命精心保存下来的火柴!在干燥的火柴的反差下,无名战士又是怎样的形象?“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
这一湿一干的强烈反差,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这哪里是七根小小的火柴?这分明是无名战士临危前的生命支柱,最热忱崇高的情感,最具体急切的奉献!
二、从细节中体味匠心
形式一样的数字,意境不同的内涵。
“同志,你看着……”无名战士托付卢进勇交给前方部队七根火柴时,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声数着,文中只写出“一,二,三,四……”的字样,这一个“四”字及其中间的逗号与后面的省略号,都是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火柴明明有七根,却只写数到“四”,为何?按常理来说,数数中间用顿号,课文为什么要用逗号?
这是无名战士积攒浑身力量,数了很长时间才数出的“七根火柴”。写出“四”而恰到好处地过半,中间的逗号,后面的省略号,都增强了这个漫长过程的具体感与真实感,又切合无名战士气息奄奄的情境。
而当卢进勇追上部队用上火柴,之后把剩下的六根火柴递到指导员手里,又数到火柴时,文中仍只出现了“一,二,三,四……”字样。这又为什么呢?
这里既不是卢进勇数数乏力,也不是需要数多长时间,而是他激昂、酸涩、郑重、眷念等复杂感情使然,在他“异样的声调”里包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再一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两处形式一样,意境不同的“一,二,三,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吻合和谐,而且分别饱含着无名战士和卢进勇的笃厚浓郁的内心情感。
三、从平淡中看到浓郁
异样的声调,特别的情结。
文末,卢进勇把无名战士保存的火柴交给连队指导员,且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火柴。
平平淡淡的“异样”两字,却有着深层次的意蕴。这里声调的“异样”,不属一般的走腔变调,而是特别情感的升华。卢进勇此时此刻,脑海中必定浮现无名战士交付火柴的情景。
“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出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这喜悦的光,是千钧重托维系战友的殷殷企盼和信赖愉悦,是生命融于信念追求的熠熠闪光,是尽情奉献后的无怨无悔……无名战士的音容笑貌,片言只语及其所蕴含的一切,不时在卢进勇的心里涌起狂涛巨澜,极至声调异样,数着火柴。
异样的声调,是卢进勇特别情结的感情释放,是他与无名战士心心相印的强烈共鸣,是百感交集,读来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肃然起敬。
四、从反常中读出新意
一般而言,主人公都是作者浓墨重彩的,而《七根火柴》则不然。
有名的线索人物,无名的主人公。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可课文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卢进勇呢?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应依据小说的主题而定。小说的主人公是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而不是依笔墨的多少而定。
卢进勇承载着展开故事情节的重大作用,是个线索人物。草地环境的恶劣是通过卢进勇的“看”呈现在我们眼前,渴望有一堆火是通过卢进勇的“想”表现出来的,无名战士的出场,是通过卢进勇的“听”引出来的。可以这样说,课文大量笔墨来写卢进勇,则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无名战士。
课文结尾,“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这篝火正是无名战士理想之光的具体体现,说明他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给战士们带来温暖和光明,为部队胜利走出草地创造了条件。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烤衣服,煮野菜的场景,暗示了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的火柴的巨大意义,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高尚精神,同时也再次印证了无名战士是文章的主人公。
如此来研读《七根火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教师就抓住了课文的精髓,使得短短两课时的时间,能从容不迫地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课文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与艺术力量。如能长期坚持这样的深入研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运用技巧的理解,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语感增强了,阅读时就知道如何咬文嚼字,领会文章的言外之意了,写作时也就会懂得如何斟词酌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了。长此以往,提升语文课堂品质不就有了丰厚的基石吗?
(作者单位 上海市嘉定区启良中学)
?誗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