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校学生社团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路径

2014-05-26 15:23邓江
文学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挑战

邓江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贵州高校学生社团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各高校都纷纷成立了诸多社团,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专业指导不够、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活动经费和场地等硬件资源方面严重匮乏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挑战,探索在高校推进“社团建团”、“社团导师制”、“社团骨干梯队培养”等路径,以使高校学生社团更加有序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高校 学生社团 挑战 应对路径

如今,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参加学生社团,参与学生社团的管理、建设活动,是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拓宽视野,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的重要手段。如何强化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如何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运行、管理、发展模式,进而如何引导学生社团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便成了摆在众多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地处祖国西南部的贵州,普通本科院校有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近20所。这些院校的社团发展有着全国高校的共性,同时,受历史原因、地方经济因素等的影响,也会映射到校园文化的特色与发展,从而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一.贵州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及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社团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各高校都纷纷成立了诸多社团,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社团正面临着如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何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深度与广度、怎样搞好社团内部自身建设等等一系列挑战。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1.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性的指导

贵州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众多,但部分学校对社团支持力度不够、限制过多,而指导社团开展活动的指导教师却人员匮乏,同时部分指导老师对社团的指导过于形式化,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利于社团自身发展。同时,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指导学生社团是高校教师的一项职责,是其教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教师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为学生社团的创办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可是对于教师这一方面的劳动,学校往往不予重视,不计工作量,不付适当报酬,不作为工作考核、评模、升职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2.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运行机制

目前,贵州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的管理方法,纷纷建立起学生社团联合会等组织,用于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服务,然而由于社团形式多样化,而社联与社团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社团工作的开展。社团开展活动时,社联支持力度不佳,使社联与社团之间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无法正常有序地运行。

3.社团活动经费和场地等硬件资源方面严重匮乏

大学生社团是非赢利性的团体组织,资金和场地问题一直是制约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不利于社团发展。社团在开展活动时缺乏必要的物力支持,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也没有属于社团的办公室和固定活动场所,这给社团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社团的管理和活动的策划。

(二)社团文化建设深度与广度不足

1.高校社团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贵州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时间大都较短,虽然很多社团都有明确的章程和管理规定,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使很多社团的管理过于形式。内部建设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社团成员缺乏纪律性和积极性,缺少制度约束,使社团的发展面临严重的问题。

2.社团活动的开展缺乏创新性和系统化

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形式多样化,但缺乏有效明确的引导和指导,往往带有个人主观色彩,随意性比较强,导致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缺乏创新性和系统化。社团发展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开展的活动过于单一,过于形式,缺乏品牌活动,很难打造精品活动。部分社团的活动过于盲目性,未体现出该社团的性质和宗旨。

3.社团发展程度不均衡

调查显示,我省高校学生社团中,理论学习型占9%,学术科研型占9%,社会公益型占26%,兴趣爱好型占49%,其他占7%。

4.社团换届工作交接存在较大问题

在社团成立之初,由于社团的创始人积极性高、责任心强,同时大都具有较高的领导组织能力,社团呈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社团在换届时无法做到公平、公开和透明化,从而导致了社团发展建设延续性不足,同时交接工作也存在较大问题,许多优秀社团文化未能得到较好的传承,导致部分社团不能稳定地向前发展。

(三)社团内部自身建设存在不足

1.社团内部缺乏凝聚力,会员流失率高

大学生社团是依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发组成的,但由于社团内部管理、运作不规范,导致社团干部与会员之间、社团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很多社团对会员的重视程度低,缺乏专业指导与培训,导致社团缺乏凝聚力,会员流失率高,流动性大,难于管理,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

2.学生社团干部缺乏后期培养

社团干部对于社团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然而学生社团自身实力有限,同时学校对社团干部的后期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社团干部不能在社团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部分社团干部还会沾染一定的不良社会习气,即官僚化倾向,使社团内部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3.社团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学业

社团活动是丰富在校大学生课外生活、提高自身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频繁的开展活动会占用大量时间,有时甚至会与学习时间发生冲突。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业压力较大,无法全身心地参与社团活动和在社团任职,使社团不能更好地发展。endprint

二.应对路径探索

大学社团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际上已经超出一般单纯意义上的活动组织,而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其发展,不能让社团只挂一个空名号。综合分析,本人以为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的出现,主要责任在于学校和社团管理者,主观因素多于客观因素。为促进大学社团建设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应当对大学社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顿。

1.积极推进“社团建团”

“社团建团”即在社团中建立共青团组织,以提高学生社团的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共青团要在把好社团审核关、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加强社团宏观管理、指导社团根据其章程开展活动方面,花大力,办实事。校团委是学生社团的业务管理部门,要保障学生社团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但不能就此放松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共青团要完善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办法,进一步确立共青团在学生社团中的核心地位,要一手抓培育,一手抓指导,使学生社团成为联系青年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共青团工作的耳目手足。各学校可以通过出台相关《大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条例》、学生社团活动申报制度、注册制度、经费审批及财务审核制度、优秀社团活动及社团干部评比制度等,从而统筹规划大学生社团各项工作,为大学生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2.将“导师制”引入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招募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让那些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好、责任心强、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师来担任,并通过他们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将“导师制”引入学生社团,在制度层面上,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使得指导教师切实担负起责任,及时了解社团情况,参与社团建设。而学校可以通过为社团老师颁发聘书、计算工作量,对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将导师业绩与评奖评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挂钩的方式,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在2013年9月已经试行“导师制”,笔者也希望“导师制”的试行过程中,提炼出具有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与其他高校分享。

3.注重对社团骨干队伍的培养

社团负责人对社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社团活动能否得以正常开展、发展是否健康、社团的核心凝聚力如何,与社团负责人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有很大联系。高校不仅需要将思想上进、有热心、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有较强工作能力和为他人服务奉献精神的学生选拔出来担当社团负责人,更应通过有计划地开办培训班、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举办“会长论坛”、组织社团活动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社团负责人进行定期的、系统的培训,并将学生社团的主要干部纳入考核、奖惩机制。通过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形成梯队建设,促进社团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毅昂.《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变革和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5.5.

2.杨红兵.《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2007.4.

3.支萍.《大学生社团的教育引导和管理》[J].成都大学学报,1998.3.

4.刘志明.《高校社团现状分析》[J].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 2000.4.

5.李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浅议[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7.《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

8.冯建业.《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社团活动》[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教版). 2000.5.

本课题由贵州师范大学2013年度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课题研究专项基金资助。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挑战
极限挑战
眼力大挑战
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