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送
摘 要 初中生物学“问题导学”教学实验效果表明,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的生物学学习成绩总平均分、总平均优秀率、总平均及格率分别增加了7.56分、14.57%和11.32%,效率依次提高了10.47%、34.30%和14.19%,经过t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3项评价指标的差异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1),这说明“问题导学”教学适合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成绩。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 问题导学 教学效果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虽然取得不少可喜的成绩,但是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重视对知识结论的传授与掌握,却忽视对知识产生、发展进程的展示与探索,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不会问、不敢问、不想问、无问题可问,从不怀疑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的知识,从不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总是一味地接受和巩固现成的知识,学生不会发现问题,创新潜能被埋没。这种“去问题教育”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低效、无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具体表现为:问题简单化,缺少思考价值;问题随意性,缺乏针对性;问题形式单一化和教师点评简单化;问题设计过于深奥,启而不发;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提出问题时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导学法”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问题导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近年来,有关“问题导学法”的研究论文陆续见于报端,就生物学科来说,多数是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做法的定性探索,而定量性研究方面尚欠缺。鉴于此,笔者开展了初中生物学“问题导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1 实验对象
以本校七年级6个班的学生,共379(63+64+63+63+64+62)人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设置A、B、C3个班,另外3个班(a、b、c)为对照班。实验班采取“问题导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而对照班则运用讲授法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 研究方法
根据每学年每学期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共8次考试成绩,然后利用SPSS19.0和Excel2003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指标包括平均分(分)、优秀率(%)和及格率(%)。实验班各指标的效值=实验班的绝对值-对照班的绝对值,效率=(实验班的绝对值-对照班的绝对值)/对照班的绝对值×100%,然后运用t检验的方法检测实验班和对照班总平均值差异的显著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均分
各班生物学学习成绩的平均分见表1。
表1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整体上,无论是每一次考试,还是8次考试,实验班生物学的学习成绩总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就每一次考试来说,只有在7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对照班a班、b班的平均分依次是77.77分和76.05分,均超过实验B班的平均分(75.38分),但总平均分实验班为80.10分,而对照班总平均分为76.40分。这可能是实验初期,实验班中不同的班级学生适应“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式所需要时间存在长短的差异。其他考试(7年级上学期期末、7年级下学期期中和期末、8年级上学期期中和期末、8年级下学期期中和学业水平考试)都是3个实验班的生物学平均分高过对照班各班的平均分。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实验班生物学学习成绩总平均分高达79.73分,效值比对照班增加了7.56分,效率提高了10.47%,经过t检验可以知道|t|=5.674>t0.01=2.807,以下检验可信度均为99%),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
3.2 优秀率
优秀率是衡量各班生物学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比例的指标,实验结果见表2。
表2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中,A班、B班和C班8次考试的平均优秀率分别为77.75%、51.75%和41.67%;而对照班中,a班、b班和c班的平均优秀率则依次为41.78%、45.96%和39.71%。由此可见,虽然个别对照班的平均优秀率高过实验班个别班,但总体上实验班的平均分比对照班的要高,8次平均如此,每一次考试的优秀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不仅表明“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班级使用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存在差异,而且也反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和学习自觉性较高,受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可能比一般学生要低。从整体上分析,实验班总平均优秀率的效值比对照班高出14.57%,效率增加了34.30%,经过t检验可以知道|t|=3.460,虽然小于平均分的|t|值(5.674),但实验班和对照班总平均优秀率的差异依然极显著(P<0.01)。
3.3 及格率
及格率是衡量某群体学生生物学学习成绩及格人数占全班总人数比例的指标,实验结果见表3。
从表3的数据统计结果可知,除了在8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中,对照班a班及格率(85.71%)超过实验班C班(84.38%),其他7次考试中实验班各班的及格率均超过对照班各班,这和平均分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在8次考试的平均及格率方面,实验班A班、B班和C班分别为99.0%、88.23%和85.98%,对照班a班、b班和c班则依次为81.40%、79.85%和77.99%,这说明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照班,平均及格率均存在差异,且实验班各班的平均及格率均高过对照班各班。从总体上来看,实验班总平均及格率为91.07%,对照班的是79.75%,所以,实验班总平均及格率比对照班增加了11.32%,效率提高了14.19%,经过t检验可以知道|t|=6.729,同时高于总平均分和总平均及格率的|t|值,因此,实验班和对照班总平均及格率的差异极显著(P<0.01)。endprint
4 讨论与结论
广东省教育厅生物学教研员杨计明指出:“运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就‘问题而言,问题应该具有思考价值,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检验假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就‘导学而言,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学记》中有言:“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因此,在“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任何问题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因为问题的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前提原则。如果问题过于随意而缺乏针对性,那么就会减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绝对不能设计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② 问题设计要讲究层次性。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实,学生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智力发展的水平及个性特征等都存在差异,同时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也有差异。换言之,学生都具有独特性,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在问题设计方面要考虑层次性,对不同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难、中、浅,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串问题链,浅层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最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③ 问题设计要突出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别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问题情境的设置常常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探究热情高涨,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生物学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时,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生物学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
④ 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而缺乏启发性,只能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对生物学“望而生畏”的局面。因此,生物学的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达到激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思维的目的。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以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点拨,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思维障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⑤ 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质量的高低,不在于解答问题获取多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在于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探索是科学的本质,新颁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都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应有探究性。
根据以上的理论思想及观点,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定量”地得出实验研究的结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的生物学学习成绩总平均分效值增加了7.56分,效率提高了10.47%;总平均优秀率的效值增加了14.57%,效率提高了34.30%;总平均及格率增加了11.32%,效率提高了14.19%。经过t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3项指标的差异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1)。这说明“问题导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计明.“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研究”总结报告[J].中学生物教学,2009(2):29-32.
[2] 梁彩珍.谈“问题导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1,27(4):31-33.
[3] 黄广惠.“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生物学教学,2008,33(1):20-21.
[4] 谢燕燕.生物“问题导学”教学法[J].广东教育·教研,2007(2):67-68.endprint
4 讨论与结论
广东省教育厅生物学教研员杨计明指出:“运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就‘问题而言,问题应该具有思考价值,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检验假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就‘导学而言,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学记》中有言:“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因此,在“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任何问题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因为问题的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前提原则。如果问题过于随意而缺乏针对性,那么就会减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绝对不能设计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② 问题设计要讲究层次性。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实,学生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智力发展的水平及个性特征等都存在差异,同时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也有差异。换言之,学生都具有独特性,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在问题设计方面要考虑层次性,对不同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难、中、浅,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串问题链,浅层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最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③ 问题设计要突出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别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问题情境的设置常常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探究热情高涨,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生物学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时,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生物学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
④ 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而缺乏启发性,只能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对生物学“望而生畏”的局面。因此,生物学的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达到激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思维的目的。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以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点拨,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思维障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⑤ 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质量的高低,不在于解答问题获取多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在于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探索是科学的本质,新颁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都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应有探究性。
根据以上的理论思想及观点,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定量”地得出实验研究的结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的生物学学习成绩总平均分效值增加了7.56分,效率提高了10.47%;总平均优秀率的效值增加了14.57%,效率提高了34.30%;总平均及格率增加了11.32%,效率提高了14.19%。经过t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3项指标的差异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1)。这说明“问题导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计明.“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研究”总结报告[J].中学生物教学,2009(2):29-32.
[2] 梁彩珍.谈“问题导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1,27(4):31-33.
[3] 黄广惠.“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生物学教学,2008,33(1):20-21.
[4] 谢燕燕.生物“问题导学”教学法[J].广东教育·教研,2007(2):67-68.endprint
4 讨论与结论
广东省教育厅生物学教研员杨计明指出:“运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就‘问题而言,问题应该具有思考价值,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检验假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就‘导学而言,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学记》中有言:“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因此,在“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任何问题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因为问题的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前提原则。如果问题过于随意而缺乏针对性,那么就会减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绝对不能设计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② 问题设计要讲究层次性。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实,学生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智力发展的水平及个性特征等都存在差异,同时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也有差异。换言之,学生都具有独特性,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在问题设计方面要考虑层次性,对不同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难、中、浅,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串问题链,浅层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最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③ 问题设计要突出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别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问题情境的设置常常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探究热情高涨,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生物学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时,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生物学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
④ 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而缺乏启发性,只能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对生物学“望而生畏”的局面。因此,生物学的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达到激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思维的目的。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以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点拨,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思维障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⑤ 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质量的高低,不在于解答问题获取多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在于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探索是科学的本质,新颁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都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应有探究性。
根据以上的理论思想及观点,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定量”地得出实验研究的结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的生物学学习成绩总平均分效值增加了7.56分,效率提高了10.47%;总平均优秀率的效值增加了14.57%,效率提高了34.30%;总平均及格率增加了11.32%,效率提高了14.19%。经过t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3项指标的差异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1)。这说明“问题导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计明.“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研究”总结报告[J].中学生物教学,2009(2):29-32.
[2] 梁彩珍.谈“问题导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1,27(4):31-33.
[3] 黄广惠.“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生物学教学,2008,33(1):20-21.
[4] 谢燕燕.生物“问题导学”教学法[J].广东教育·教研,2007(2):67-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