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2014-05-26 19:48张庆松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16期

张庆松

摘 要:公路是链接不同区域纵横交错的纽带,更是沟通城市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总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基层裂缝就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但会使裂缝延伸到公路表面,而且常常对某一路段产生较为恶劣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从以沥青为主要施工材料的城市道路进行分析研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并且针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实施改造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城市道路改造

1 城市道路沥青面层病害

路面基层沥青出现问题,是道路发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当其自身出现问题以后,会导致一系列的破损问题,比如说反射裂缝的出现,导致道路不同层面上相应的有破损,并且可能导致顶层路面破损,出现部分突出,偶尔龟裂,这样的情况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因为道路基层沥青路面施工工艺不到位,半刚性层面过薄或者过厚,还有诸多原因就不一一列举了。当裂缝长期暴露于风吹雨淋日晒的环境中,会对道路本身造成更大的破坏,当雨水渗入缝隙中的时候,底层路面也会受到严重的破坏。由此观之,不管裂缝出现再哪个层面,水的渗入是路面难以保全的主要症结所在,所以应该从施工方法,以及已经出现问题路段进行全方位保护,及时的抢修处理。

2 反射裂缝的解决方法

面对道路基层裂缝反射问题专业人员常常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大体上有如下方法,首先,从道路的负重能力出发,通过填充混凝土、沥青或者其他物质的混合物对缝隙实施填充,增加其承压能力。比较常见的填充物有土工织物累材料、沥青、混凝土等。另外,采纳国内外先进的填缝施工方法,目前被大量使用的方法是SAMI施工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应力吸收系统对缝隙进行填补,在国内,有一些施工单位采用此方法,收到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再者,还可以用石料进行填充,然后再用沥青进行弥补。这上述的几种方法中,相比之下,应力吸收层SAMI技术优势较大,主要表现为,能够延长反射裂缝暴露出现的时间,整体时间比其他补救方法晚1-3a。该技术自身还具备经久耐用的特点,可以使路面寿命增加;由于SAMI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所以在填充孔隙时比较到位,封闭效果较好,如果需要重新对路面进行整修,用过的材料还可以经过加工以后再次使用;更重要的是,该种方法工艺流程简单便捷,容易操作,可以混用许多当地的材料;再者应用它进行施工,可以明显的缩短施工期限,不影响其他路段正常运营工作;最后,该种方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破坏层面的应力状态,改善道路抗压条件。

3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建议的技术标准

3.1 材料技术要求

SAMI技术是选用沥青的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根据该项技术的自身特点和道路要求,首先,在沥青选用加工时应该注意的是,在二十五摄氏度的条件下,沥青的弹性恢复能力应该在60%以上;应用环球测定的软化点应该控制在52到74摄氏度;旋转粘度也有一定的规格限制;针入度也必须在规定条框内执行。其次是对石料的选用技术,道路对石料的不同需求直接决定了石料选用技术的规格,比如说,当石料筛孔尺寸为13.2毫米时,石料应该全部能够通过筛孔,如果筛孔直径在0.075毫米时,石料的通过率也可以达到0.5%。

3.2 施工技术要求

在施工方面,沥青材料和石料的用量和铺设厚度不同,决定了其施工技术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沥青的厚度必须保证在每层两毫米左右,碎石铺设厚度最多不能超过16毫米,沥青的分布量也应该在两平方公里到三平方公里之间。

4 SAMI应力吸收膜施工工艺

4.1 准备工作。在进行吸收膜施工以前,应该充分的做好准备工作,路面基层可能会有前期施工的残余材料,原有路基裂缝处应该进行整理除杂,保证其内部清洁,然后就可以开始施工了。

4.2 橡胶沥青洒布与碎石的撒铺。橡胶沥青洒布量为2~2.4kIn2,喷洒厚度为2ram/层,有漏洒的地方用人工补齐,碎石采用9~12mm粒径,撒铺厚度为13.2~161/lm,碎石应撒布均匀。撒铺碎石前应封闭交通,严格禁止车辆和行人通行。

4.3 碾压。SAMI的碾压温度在施工中是一个重要的控制环节,初压应在碎石铺撒后立即进行,复压2遍,一共碾压3遍即可结束。

4.4 清扫。在碾压完成应力吸收层形成后,应对应力吸收层进行彻底清理,清除表面没有粘结的碎石,保证下一阶段施工的安全,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 施工质量要求

5.1 应力吸收层的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5.2 路面施工时,应尽量做到与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连续施工,避免应力吸收层被污染。

5.3 施工应参照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进行,根据现场的施工条件、场地、气象等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应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工序及质量,精心施工,规范作业,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6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在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某道路是我国一级公路,路面整体为沥青材料,宽度为13.5米,两侧各有0.75m路肩,路堤顶面全宽15m,原设计为双向2车道,目前按双向4车道使用。旧有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33cm水泥稳定砂砾、18cm石灰土。改造后道路等级主路为城市快速路,设计车速为80km/h;辅路为城市主干路I级,设计车速为50km/h。工程红线宽度100m,采用三幅路形式,主路采用2511宽双向6车道,拓宽部分为新建路面,原有路面覆盖补强,主路两侧均设置6In宽绿化分隔带,两侧辅路主要服务于周边新城区交通转换车辆,采用单向8.25m宽2车道,人行道宽3m,人行道与辅路间设2m绿化分隔带,最外侧是18.25m宽的景观绿化。由于原有路面经过多年使用,出现大量裂缝,因此设计时在补强层与原有路面结构之间使用了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在该工程建成后,经过多年使用验证,道路使用状况良好,路面反射裂缝出现的几率大大降低。

7 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道路质量问题已经提上了日程,特别是橡胶沥青应力吸收技术的应用,使我国道路反射裂缝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馈,但是在某些方面,我们还不能全盘照搬,需要做细节性的改动,在今后的长期应用过程中,该技术必将大显身手,越来越被成熟的应用到道路裂缝填充问题解决中。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与桥梁设计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道路设计资料集[M].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