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筠
【摘要】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企业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内部审计是企业控制风险、实现价值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保持企业竞争活力和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推动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
【关键词】增值型内部审计;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21世纪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全新阶段,其理念研究与实务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成为企业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深,国内国际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风险随时呼之欲出,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着重对待风险问题。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其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内部审计必须由监督、评价向增加企业价值方向改变,必须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必须由传统遵循性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变。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特点
一是以增加价值为目标。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核心目标,增值型内部审计应以此确定工作目标。首先,从审计发展来看,传统内部审计主要对历史记录和内部控制运营情况进行事后监督与评价;而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企业目标联系在一起,以增加组织价值为目的,紧紧围绕企业目标开展工作。其次,发现并解决问题。传统内部审计不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其结果往往被管理者或相关部门所忽视;而增值型内部审计致力于价值增值,不仅提出问题,更是提出有意义的审计结果或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帮助解决问题,改善经营管理,其结果得到重视。二是审计技术更先进。以风险为导向,增值型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经营风险、内控系统风险等重要风险的发掘与控制,有效优化审计资源;以程序为基础,使程序更经济更有效;以参与为特色,被审计人员参与审计过程,使审计更人性化,更易得到被审计人员的理解与支持,也能提出更具可行性的审计建议。三是审计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增值型内部审计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完善治理等增值服务上;改变传统内部审计事后评价的局面,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注重事前发现和事中控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传统内部审计强调完全独立性,增值型内部审计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还强调客观性,只要能实现企业增值的服务与咨询活动,都会在一定前提下积极开展。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障碍
1.增值理念未得到认同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人们的意识形态及理念还没有转变,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够,具体表现为:内部审计人员自身没有意识到增值型服务的重要性,也无法以提供增值服务为目标来指导自身行为;管理层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对内审工作的支持与重视不够;管理当局和员工对内部审计存在抵触心理,并没有积极去配合等。如此种种都限制了增值型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2.机构设置不合理
传统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不适应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设置在管理层之下,其升迁、经济待遇等由管理层决定,未能真正独立;地位较低,意见或建议缺乏权威性,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隶属层级较低,往往使审计成果付诸东流,达不到预期效果。
3.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增值型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是审计专家,还必须在管理、企业运营等方面有较高水平,了解社会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熟悉企业内部运作等。当前内部审计人员的的素质和水平还难以达到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审计人员存在学历水平低、知識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执业资格不够等问题。
4.缺乏监督机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内部审计作用能否发挥,内部审计建议能否得到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的监督机制,故一方面要加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使其真正为企业实现增值服务;另一方面落实内部审计责任,对不重视审计意见而出现问题的应追究责任。
三、增值型内部审计运用对策
1.完善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
良好的组织模式是内部审计成功开展的关键,国外一些成功的审计实践案例告诉我们,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或下属审计委员会更加理想,能够提供更科学、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当然,针对不同企业环境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审计模式,但无论何种模式的应用都要考虑到最大限度地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高素质审计人才是保障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长远眼光考虑选用人才。一是把好“入口”关,一定要有严格的录用机制,考察人才的专业背景、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等,不符合的坚决不予录用。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将人员业务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与工资福利、职位升迁等挂钩,进行定期考核、评定,对于技术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实行奖励,对表现很差的给予惩罚,以此激励内部审计人员努力工作,自发地提高职业技能。
3.健全审计质量控制
首先,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强调制度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强调制度管人,而不是人管人。其次,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成立质检部门,专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在质量督导过程中,要与审计人员协调好,鼓励人员自律和增强质量控制意识。另外,还要建立考核机制,通过考核的事前控制功能,防患未然。最后,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虽然是一项后补救性质量控制方式,但其警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层层把关,才能将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李宝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J].商业经济,2013(02)
[2]朱江,粟雁飞.关于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