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霖 高广忠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泰州 225300)
探讨后路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因素
蒋 霖 高广忠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泰州 225300)
目的对后路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抽取在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颈椎椎管内肿瘤32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分成后方经双侧椎板切除入路组和经半椎板切除入路组,分别定义为甲组和乙组。结果经术后随访发现,甲组患者颈椎不稳定发生率较乙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结论常规后路椎板切除与半椎板切除两种手术方式均会对颈椎生物力学改变产生影响,临床应对其给予重视。
颈椎;后路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颈椎稳定性
临床上颈椎椎管内肿瘤的发生率并不低,因颈椎管腔相对较宽,因此椎管内肿瘤的生长空间相对较多,因此肿瘤生长到很大时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肿瘤的早期不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因此误诊率较高[1]。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以实现早期解除颈髓压迫,以促进颈髓功能的恢复。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后路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颈椎管内肿瘤患者展开了分组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32例,在将其按照手术方式分成甲组和乙组后,每组16例,在甲组中包括有男11例,女5例,年龄23~76岁,平均(42.8±13.2)岁,病程15 d~7年,平均(2.1±0.5)年;乙组中包括有男9例,女7例,年龄22~77岁,平均(43.1±12.7)岁,病程14 d~7年,平均(2.3±0.6)年。以上统计甲组和乙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自愿接受临床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①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成甲组和乙组,甲组患者选择后方经双侧椎板切除入路,乙组患者选择经半椎板切除入路,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术后3个月颈椎不稳定发生率、颈椎曲度恶化发生率、颈椎活动度变化以及远期疗效等。②手术方法:a.甲组:后方经双侧椎板切除入路。全麻处理后患者取俯卧为或侧卧位,将头部固定后,保证颈部处在中立前屈位,沿中线对颈部肌肉进行分离直到棘上韧带后,对棘上韧带给予保护后,展开骨膜下分离椎旁肌对病变节段棘突以及双侧椎板进行显露,对双侧小关节囊进行保护,而后行肿瘤切除术。b.乙组:经半椎板切除入路。麻醉与手术姿势与甲组相同,自中线对肌肉进行分离,直到棘上韧带后,对棘上与棘间韧带进行保护,只在患侧性骨膜下分离椎旁肌使病变节段棘突以及双侧椎板得以显露,切除的半椎板待肿瘤切除后予以复位,并固定,从而保持了颈椎结构完整性及稳定性(图1、2)。
图1 术前MR示神经鞘瘤位于腹侧
图2 示术后椎板复位由钛连接片固定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年龄、病程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对比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不稳定、曲度恶化发生率
经统计发现,甲组患者术后颈椎不稳定、曲度恶化发生率较乙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见表1。
2.2 颈椎活动度变化
经统计发现,甲组患者术后颈椎运动范围较正常时减小(17.3±2.1)%,乙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范围无明显变化。显然乙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优于甲组(P<0.05)。
表1 甲乙两组患者术后颈椎不稳定、曲度恶化发生率比较结果统计[n(%)]
2.3 远期临床疗效
经对比发现,甲组患者与乙组患者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结果统计[n(%)]
临床研究证实[3],椎管内肿瘤早期不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肿瘤会对颈髓、神经根、周围邻近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压迫,进而造成颈椎出现疼痛、活动受限、肢体麻木等症状。临床上对于椎管内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然有文献报道[4],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会对脊柱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几年关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后路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展开了分组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后方经双侧椎板切除入路组术后颈椎不稳定发生率较经半椎板切除入路组发生显著升高,颈椎曲度恶化发生率高于经半椎板切除入路组,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证实了后方经双侧椎板切除入路实施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会引起颈椎不稳定,两种手术方式均会造成颈椎生理活动度改变。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及微创技术的发展,经半椎板切除入路,已能充分满足手术中视野的暴露,能完成对肿瘤的全切除,而经半椎板切除入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切除的椎板待肿瘤切除后可再予以复位,并由钛连接片,钛钉坚强内固定,从而保持了颈椎结构完整性及稳定性,达到了解剖复位,特别是增强了乙组颈椎中后柱的稳定性,更加符合颈椎的生物力学原理。患者术后颈椎生理弧度保持良好,颈椎活动度达到理想的效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临床应对其给予关注。
[1] 王贤德,赵虎威,刘哈平,等.棘突保留椎板成形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58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5): 22-23.
[2] 林国中,王振宇.应用有限元模型研究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的稳定性[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0,15(4):192-194.
[3] 张明广,徐启武,车晓明.椎管内外肿瘤的微侵袭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21(11):188-189.
[4] 刘小波,林爱国,唐宏图,等.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7(4):76-78.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ervical Posterior Resection of Cervical Cancer and Related Factors of Stability
JIANG Lin, GAO Guang-zho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aizhou People's Hospital, Taizhou 225300, China)
ObjectiveTo the posterior cervical spine canal tumor resection to analyze the effe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Methods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3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32 cases of cervical spinal canal tumor, it sh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peration method is divided into the rear by bilateral vertebral lamina resection in the group and the half lamina resection in the group, defined as A and B, respectively.ResultsAfter postoperative follow-up found group A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e instability divi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incidence of group B (P<0.05).ConclusionConventional posterior vertebral lamina excision and half lamina excision surgery way all affect cervical spine biomechanics changes, clinical response to its attention.
Cervical; Posterior cervical spinal tumor resection; Cervical stability
R738
B
1671-8194(2014)23-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