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联合
平方差公式是初中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以“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为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一、教材分析与存在问题
对于平方差公式而言,它属于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的延续,并且是因式分解的重要工具,能够让学生深入感受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互换,而且为以后大家学习分式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代数部分的基础内容.
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课本上的知识介绍的比较多,但学生的情感体验太少.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以课本为主,依赖课本教学,虽然能够将课本的知识编排紧凑,但是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经验还很不足,没有进一步的情感认知,这就会导致他们无法理解如何将多项式变成公式的过程,容易形成定式思维,这对于以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其次,对于公式的结果分析过多,而公式的本质研究较少.在讲课时,教师过于注重公式形式的结果运用,只停留在表面的浅显认识,忽略了公式本质的理解,因此,不少学生在遇到题目的时候只会生搬硬套.再次,现在很多教师都属于一手包办,而缺少学生自主探索.对于课本上的公式介绍,教师会直接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就连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教师也会立刻直接告知学生,而学生一味地接受,并没有静下心来去自主探索,这就逐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最后,教师过度注重习题的盲目练习,而缺少本质认识.如今的教育,多以题海战术为主,而不注重讲解公式本质的运用,导致最后学生只会对以前做过的习题运用公式解题,而遇到稍微变形的习题就无法下手,不会举一反三.
二、教学改进建议
第一,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必须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要做到教师为引导,而学生为主体,教师将课本知识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主去探索,了解公式的演变和推导过程,再由浅入深,最终能解决不同变形的数学习题.
第二,形象思维教学.很多学生对于公式中的字母,如“x”、“y”等,都没有什么更深的直观印象,而教师可以用其他比较形象的符号代替,如“甲”、“乙”等,这样方便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手中不同颜色的粉笔,对相同结构的式子用相同颜色的粉笔标出,方便学生对公式规律的总结.
第三,关注公式的本质.很多教师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还停留在公式结构表面的浅显层次上面,就是等式左边是两数和乘以两数的差,等式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等到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通常的解决方法就是将公式变成以上的形式,然后计算.可是当他们遇到(-x-y)(y-x)时,就会有学生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公式,需要对公式进行变形,再计算.这时可以请学生思考一组关于公式的变形题,针对(a+b)(a-b)=a2-b2,如何改变等式左边的符号或者通过变形使结果仍然等于a2-b2.学生积极动脑,写出了很多变形,从而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公式.
三、教学的目标
这一课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明白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要通过不断对平方差公式特点的分析与运用,培养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观察能力.
四、教学的反思
1.课程的设计与教学程序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都是按照“预习—新课—习题—小结—复习”的步骤进行的,而我们设计的新课程是按照情景初步导入—公式探索—公式运用—问题解决—小结来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式探索环节,因为这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2.教与学的改变.以往的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一味地听讲,基本上没有自主的观点.如今我们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教学,只需教师将平方差公式的概念介绍给学生,然后主要由学生去研究与发现其本质.
3课堂气氛的转变.以往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由教师在讲台上大谈阔论,而学生埋头记录课堂笔记,这就导致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而新的课堂设计能够活跃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集体或者小组的讨论、探索,发现问题,并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地方,随时提出疑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总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设计上做出改变,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角色转换,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数学教学添加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