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

2014-05-23 22:57周燕来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计划性多元性校本课程

周燕来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建设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明确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关注有效性,多元性、计划性。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体系;有效性;多元性;计划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22-03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建设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积累,而要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沟通,实现不同潜质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特色的凸显。

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的名义提出了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回顾校本课程的由来,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就开始探索校本课程问题。1973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辖的教学研究革新中心就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组织了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提出要推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什么要提出这件事情呢?因为有这样一个背景:西方国家在推进科技进步过程中感觉到学校教育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包括集权式和非集权式管理的国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如对学校课程实行过于僵化的统一管理,不利于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次会议上有两位专家提出了两个观点。一位叫菲吕马克,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和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课程活动。还有一位叫麦克米伦,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其大部分要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这两位专家的观点基本上确定了校本课程的内涵、开发途径、实施人员主体。1974年在日本又召开了一次国际课程研讨会,校本课程也成为重点讨论的议题。可以说,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的重点话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英美等国家进一步把教育竞争作为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把调控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从而加强了对学校和课程的集权控制,使课程的国家统一性增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曾一度受到抑制。但作为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校本课程,仍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大旗下得以不同形式的发展和提升。特别是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脚步的加快,社会公众和政府对于学校课程创新给予了更加强烈的关注,寄予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的期待和厚望,从而使不同治理机制下的各国学校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出更为强烈的反应,以校本课程为重要内容的多元课程体系建设、选修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等风起云涌,兴起了一次新的课程改革浪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思想,在课程计划中规定,选修和活动课程占到全部课程的20%到25%,给了学校和教师、学生广阔的空间,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那么,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先说相同的地方:编制课程的前提是从知识论、文化论和学习论等多方面进行思考,明确课程构成的关键性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内涵,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论什么类型的课程,都应该具备以上条件和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课程标准及其实施方案。2012年初,唐山市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南,其中把标准制定和课程实施中学生活动安排作为重点。实施指南中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及教材编写、课时设定、学生活动安排,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课程来管理,与国家课程相同的地方。再说不同的地方:国家课程有以下主要特点,其一、设计和评价的主体是国家,国家课程主体就是国家,由国家教育部确定课程标准,主导实施和进行评价;其二,课程标准和适用范围全国同一。国家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知识、技能和价值取向等导向体现国家意志,包括哪些内容选人教材都由国家认可的权威专家来确定;其三,国家课程的运行程序是自上而下,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课时计划实施,包括督导评估也由国家统一组织制定标准,统一推进。

相对而言,校本课程在设计主体、实施程序、运行方式上与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都有不同。其一,校本课程是在民主的、自下而上的凝聚共识而产生的。学生、教师根据教学、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共同参与课程的编制,由教师来申报,由学校民主决策。课程确立后,课程标准等由学校统一制定。南方某师大附中的校本课程达到几百种,全部由教师和学生申报。如一个很小的问题——关于光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个学生提出来了,我们生活中涉及到很多光的问题,如玻璃是否透光,近视眼、花眼、眼镜的原理等知识可作为一个课程来开发。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课题,然后学校认为可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签字以后,报到学校课程委员会进行审定,多数同意了,就列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其二,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不同,校本课程更侧重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活动,共同提高。虽然,立足于活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国家课程倡导的教学模式,但更多的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而校本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有了全新的变化。唐山市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呈现出全新的状态,学生动手与教师引导相结合,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创造、合作探究的实验场所和实习车间。在陶瓷的校本课程中,不仅有陶瓷的历史和文化,而且有陶瓷的制作,师生们用双手拉坯、绘画、烧制,实现了脑手的有机结合,艺术创造和手工操作的完美统一。其三,课程评价主要是以活动表现和成果展示为标准,注重活化与量化,关注学生的实践感悟,淡化了成绩的排序与记录。其四,校本课程实施场所和范围更加开放,围绕学生活动,可不断地延伸和拓展,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已成为校本课程主要的实施方式。如唐山一所小学的花卉栽培课程,学生由对单一花卉植株的观察,延展到对各种花卉的采集、培植,再到利用所培养的花卉对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整个校园到处都是师生培育的花花草草。这种开放式的、逐步升华的校本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实践体验。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如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要注意课程的有效性。一定要考虑学校的实际,包括学校所处区域的文化特色、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水平,以及学生来自于的社会群体等,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区分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要从知识论、文化论和学习论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不能只是简单地编写一本或一套校本教材。优秀的校本课程,应包括科学、合理富于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实践设计等,要关照课程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第二,要注重课程评价的多元性。课程实施主体是师生,实施方式是多种形式的讲解、观察、实践、探究、交流与反思,要实现课上与课外结合。所以,简单的纸笔测试难以完成评价任务,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更要关注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实施多元化评价。第三,要注意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性。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盲目追风,初期可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作为考量依据,进入常态后,要根据对本校特点和实际的深入研究、分析、将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特色文化来打造,才能使校本课程充满生机活力。我们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可利用的自主空间也很小,一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很大,如果一年两年就抛弃它,既造成浪费,也不利于学校文化的积淀。

猜你喜欢
计划性多元性校本课程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布置的策略和方法
高考作文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
从大卫·贝利的时尚摄影看摄影艺术的多元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变电技改大修项目储备工作的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