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 王红雪
摘要:教育界出现了“学困生”概念,那么,“学困”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解决“学困”?我们应怎样思考“学困”问题?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关键词:学困生;教师;家长;教育;习惯;家庭;社会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19-03
当前,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有一个新的常用名词“学困生”。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怎么有如此对学生的称谓呢?调查可知:所谓“学困生”往往指一些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学困生”。由于“中考”、“高考”是绕不过去的“坎”,学生之间,乃至学校间的竞争有增无已。以学习成绩,尤其是考试分数定高低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凡此种种都使“学困生”的问题呈现出居高不下的状况。针对这样的情形,有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扶“贫”济“困计划,并出台帮扶细则;督导,部门对学校的评估也把帮扶“学困生”提上了日程。“学困”的现象,“学困生”的存在更是教师、家长群体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总之,“学困生”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怎样形成了“学困生”这一现象的呢?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遗传疾病可导致学困
在一般人看来,“学困生”往往就是天生的不爱学习文化知识,不开窍、不感兴趣。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遗传和疾病往往可导致学困,但这也不是完全如此。
2013年5月31日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加油,少年派!》栏目播出了来自浙江省杭州八岁的小朋友金舒涵,父母亲全是聋哑人,为了让她在有声的世界里生活,从小由奶奶抚养。她在学校里品学皆优。她在电视节目里表演的舞蹈《烛光里的妈妈》跳出了对妈妈的深情的爱,让全场专家、评委、观众肃然起敬,感动、流泪,激动的热烈鼓掌不息,幼小的心舞出了对爸爸妈妈的包容与感激。当专家评委问及她的愿望时,她说:“医治她爸妈的聋哑,哪怕是听到一点点!”这样的遗传基因对孩子应该有所影响吧!但是,后天有益的教育,尤其是她本人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许多学生在应付考试(尤其是那些“大考”)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困”,若转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如服务行业、种植业等项目,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形态中开展学习实践,则往往表现得很专业、很积极。这就是常言所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里,所谓“学困”是不存在的!
二、后天的不当教育往往是“学困”形成的关键所在
在现实中,家长往往抱怨,好好的孩子送进学校怎么就成了“学困生”呢?老师也委屈得很,甚至怨道:这都是些什么学生啊,真糟!这些现象表明,“学困生”现象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但原因何在?是孩子的自身原因吗?是家庭教育欠缺?还是学校教育也存在问题?相对于“学困生”,还有“教贫师”的称谓呢,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呢?
科学研究表明,后天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了80%的作用,也就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体现。教和育的结合就是教授、传达科学知识,养成能力技巧,同时培育学生的德行品质。它包括各类各阶段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直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是塑造人生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历程。教育者(家长和教师)素质高低、品质的优劣、教和育的方法的对错在此历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优秀学生的养成是其长于在生活和学习中吸取益处,久而久之,形成了固有的本性。而有的学生虽然聪明,但由于不踏实,不认真乃至逃避学习加之家庭和学校的不当教育而成了“学困生”或是长大后成了“啃老族”。
高尔基、莫言在校学习的时间都很短。高尔基小学都没毕业。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只上过几个月的小学,却发明了电灯等,把人类带进了光明时代。这些现象不仅有趣,更令人深思。
个别知识匮乏、道德品质缺失的启蒙教育者课堂上不教,为了求利,而迫使学生加入家庭学习班,为家庭学习班的建立做预设。结果只有为学生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负担!学生的失败在于起跑线上的教育者,特别是启蒙教育者(比如家长)。
家庭学习班的泛滥,高昂的学费,学习时间的延长是导致孩子走向“学困”的重要原因。殊不知,学习班的教学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内容重复,至于手把手,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在家里,家长完全可以胜任的,或是在学校也可以完成的,因此,除少数真有特色的辅导班外,办班的“热潮”真的可以休矣。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他的启蒙教育是在外婆的故事讲述中度过的。他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作者自己人生历程的记述。他的人格品质完全是在外婆的故事讲述和监管、领悟中形成的优良品质。已经具备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因此,成了世界级的大文学家。中国的现代作家莫言,是一位农民,也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只上到小学五年级。他的文学素材、文学意识是怎样来的呢?因为他热爱生活,热爱文学,有了自我学习的高度自觉,所以他把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想、所感以文学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加工、渲染,记录了整个人生、农村基层劳动者的茶余饭后的人生片段。若按照有些做教育的人的“一般看法”,高尔基、莫言他们上了恁少的学,不是“学困生”吗?!
有的学校领导的不作为或作为不力导致了教学质量降低,导致学困生员的扩大。损人利己、谋取私利、欺压百姓的小人作为,压制了基层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譬如:某校长为谋取私利在教师评定职称、晋级升职方面唯利是图,图谋不轨,评优进职唯亲友为先。日常教学中压制教师,打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导致个别教师风光得很,而其他教师侧目以视,长此以往则流于以题海战、耗时战(消磨时间)来搪塞课堂教学,还有教学能力低下的教师,使学生形成了三六九等的“学困生”。此类现象,贻害教育,误人子弟,亟待整治!
三、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健康成长,避免学困的重要方面
孩子的启蒙教师就是家里的亲人,尤其是父母。语言表达能力、生活习惯的培养,待人处事的态度都是在这阶段养成的。一天时间,在学校的时间只有三分之一,剩余大部分时间完全是在家庭和社会里度过的。
但家、校互相推诿责任就不应该了。曾有位四年级的学生,由于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班主任多次催促家长谈话,想家、校合力加强监管力度,但是没有回音。一次,在校门口相遇,谈起孩子的学习态度时,家长竟然板着脸,边摇头边挥舞着胳膊不耐烦地说:“我没时间,我管不了,你管吧”!态度之恶劣,班主任教师语塞,更是无奈。经打听才知道,为了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孩子的爸爸在外打工挣钱,孩子的妈妈留在家做专职陪读,因整天整晚的打麻将,没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和吃饭,更谈不上监管这位学生的行为了。孩子饿了就在小饭馆或街上的小饭摊上垫补一口,剩余时间就在大街上闲游荡,这样怎么能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呢?
实践证明,家庭成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培养的方法、身体力行、监督力度是孩子发育成长的有力保证。孩子们科学知识、劳动技能、技巧的掌握、学习态度的端正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监管与教育的结果!优秀的道德品质决定了孩子人生品质,只要道德品质优良,明辨是非,是不在乎闲人之唆使和诱惑的。“学困生”的出现不是单纯的学习困难,而是自我控制力弱和道德品质的缺失。对此,家、校的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
四、社会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孩子幼小心灵
现代人生活的丰富难以言述:电气化、遥控型、数字型数不胜数,各款式衣服,各类美味佳肴,引诱的无法自控。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具有爱玩天性的孩子应做到正确指导,让他们玩中学,玩中创、学中玩,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部分家长整天麻将场里度过。其实,他们在“玩儿会儿”中忘记了接送孩子,忘记了给孩子做饭,忘记了监管孩子,忘记了辅导孩子作业……这是不能原谅的,至于有的家长田间地头忙乎,或者从事其他繁忙的工作,哪有时间关心、监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谈不上辅导孩子的课业了。这也是客观的存在,应由有关方面下功夫解决的问题。
用心的或习惯好的孩子,在父母亲的带领、监管下边做边学,帮助家庭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学业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留待次日请教老师解决。这应是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常态。一切生活、学习和行为都由孩子从小逐步学会和养成。孩子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意识还难以具有正确的分辨能力,自控能力不足。加强家庭和社会监管力度,时刻指导孩子的行为,是每位公民的责任。
遏制“学困”现象的出现,转化“学困生”应从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入手。首先,作为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的补充,家长学校的建立促使家长素质的提高。学校教育环境硬件和软件的设置,特别是教育领导者的任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礼仪教育应提上教育日程,从幼儿教育开始起实施礼仪教育。家长教育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关键所在,礼仪习惯的形成、道德行为、思考处理问题等取决于启蒙教育的成与败。再次,学校对那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加强有针对性的监管与辅导,让他们扎扎实实地学懂、学透。为了培养我们的后备军,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条优良育人锁链,环环相扣,让我们的孩子像初升的太阳,沿着人类文明的人生轨道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