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伟 韩 啸 廉 青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我国行政管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恢复重建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行政管理学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300所,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170多所,形成了行政管理本科、硕士至博士的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面对学科规模逐渐壮大,不禁要问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关于学科的研究我们还有哪些做的不够?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对学科自身的成长历程进行有意识的、经常性的总结、批判与反思[1]。通过这种总结与反思,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和出路,从而推动学科的持续发展。高校是从事研究工作的主要阵地,学位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该学科某一段时期的发展水平,通过讨论学位论文呈现出的特点和趋势,可以透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术状况。本文以2004~2012年行政管理学学术型硕士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论文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硕士论文撰写过程中发展的规律性、普遍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2013年11月1日24时通过“CNKI——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首先在检索项中选择“博硕士学位论文”、“学科专业名称”,并在检索栏中输入“行政管理”,进行初检索;考虑论文上网完整性的情况,将论文抽样年度限定在“2004~2012年”,对“授予单位”、“学科专业”进行限定(为‘985’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二次检索并输出结果。对检索到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层抽样:首先,将高校分为综合性、师范类、理工类、工科类大学四类;然后,按类抽取其中学科排名、学位论文网络发布数量较多、论文年度分布较均匀的9所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这9所高校作为样本来源,较好地保证了样本的说服性和代表性。通过CNKI检索到这9所高校2004~2012年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总计4885篇,笔者采用社会科学研究使用较普遍的计算公式:n=Z2σ2/d2确定抽样的总样本量(置信度95%,误差3%,标准差取值0.5),然后采用分层、等距抽样法对9所高校近十年间的论文进行抽取,共得到876篇学位论文,如表1所示。
本研究在指标设置和分析步骤的确定上,参考了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代表有董建新[2]、马骏[3]、何艳玲[4]等。根据研究目的,本次评估设置了8项指标:论文的基本信息(学位授予时间、学位授予单位),选题来源,研究主题,研究导向,研究类型,资料收集方法,统计方法层次,基本规范。其中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导向分为理论导向和问题导向两类,理论导向是指倾向于理论建构或者以理论为主,问题导向是指问题解决、对策研究或以实用为主[2]。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上述变量进行统计分析。
表1 样本具体分布情况
本研究的分析单位是每一篇学位论文的统计指标被选用的情况,统计指标的确定主要根据作者在论文相关章节的撰写和“摘要”、“致谢”部分的说明,并考虑到论文内在的一致性、逻辑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某些指标的界定可能存在争议或主观判断因素,因此统计结果也可能存在争议。不过,并不避讳这种争论,希望这种争论能为导师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写作时,提供更广泛意义上的思考。
由图1可见,抽样样本中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课题支持的只有47篇(5.37%),其中选题来源于国家级课题的有10篇,省部级课题的有8篇,地方政府课题的有29篇,而绝大部分论文的选题来自“自拟”(94.63%)。
图1 2004~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分布情况
表2的数据反映出我国行政管理学硕士论文的研究选题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占比超过10%的研究主题只有三个,分别是:行政组织与职能(22.37%)、行政改革(14.95%)、公务员制度与人力资源(13.47%)。研究主题的分布呈现出一种不均衡,一些亟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的领域却鲜有学位论文涉及,这种研究失衡将会影响到行政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且缺乏创新的重复研究,也不利于学科知识的积累,这一点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
表2 2004~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情况
以学校作为对比分析对象,会发现不同的学校对于学位论文研究主题之间的选择有着各自不同的偏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位论文研究主题的选择是偶然事件?还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制约或引导?将抽样样本的“选题来源”数据引入与“研究主题”做对比分析后,发现了这中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已识别的46项课题中以“行政组织与职能”为研究内容的课题数量最多,占到了13项,在研究主题占比中“行政组织与职能”也是最高(22.37%)。在“公务员制度与人力资源”这个研究主题上浙江大学没有课题支持,其学位论文的所占比重仅为2.96%,在所有学校中排名最后,重庆大学在这个研究主题上有6项课题支持,而它的学位论文所占比重为20.51%;在“公共政策”这项研究主题上,电子科技大学拥有国家级课题,其“公共政策”为研究主题的学位论文所占比重(14.13%)为9所高校之首。由此可知,课题对高校的研究起着导向作用,课题及课题研究的内容会对该校学位论文选题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表3统计可知,我国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导向绝大部分是以问题导向为主,而以理论导向开展研究的较少。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多集中在解答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虽然这样可以指导我们解决一些当前的问题和难题,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但如果行政管理学仅仅局限于解答现实中的具体问题,那么它将变为“工具”而不是“科学”,这也就暴露出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是依靠译介西方学者们的成果来解答我国的具体问题。我国行政管理学学科理论建设和发展的落后,缺乏理论的本土化,而理论研究的滞后,会给学科教育、学科发展带来阻碍。学位论文作为学科教育的成果、学科发展的标志,其研究导向存在的失衡问题已经在现实中显现出来并开始阻碍自身的学科教育发展。
表3 2004~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导向分布情况
表4的数据对样本的研究类型进行了整体勾画,69.29%的学位论文属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的论文比重仅占30.71%。
表4 2004~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分布情况
将研究类型按照时间序列进行了排序后,见图2所示,我们发现2004年以后规范研究所占比重就不断缓慢下降,经验研究比重的增加这对一个学科建设和发展而言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整体数据呈现出的不均衡,尤其是与学科发展趋势不平衡的“研究失衡”现象。诚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而当一个学科有了自己的研究范式,从事这门学科需要更多的技术的时候,这表明这门学科的发展正在逐步的成熟。学者何艳玲曾撰文指出,“我国行政学的实证研究大大少于非实证研究[3]。”就目前而言,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亟须建立在经验主义的资料收集方法之上,无论是恢弘的叙事还是局部的探索,都需要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来支撑研究。
图2 2004~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类型的分布情况
在讨论该项研究时,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学位论文在进行资料收集时存在着采用一种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进行资料收集,所以本文统计的数据大于抽样的样本总数。由表5所见,采用了非经验主义研究方法的论文占比超过90%,而采用经验主义的资料收集方法的论文占比仅有38.71%,所呈现出的情况也与之前的“研究类型”情况一致,可以从二者得知,如果学生所选择的研究类型为“经验研究”那么学生的学位论文的写作就依据实证的思路去进行,其中的资料收集也就会按照“经验主义”的方法来开展的。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时大部分倾向于坐而论道,比较依赖前人的结论和二手数据,而非深入实际去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但是研究仅仅建立在前人的结论和二手数据上是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而且一旦养成这种路径依赖,学生在学位论文资料收集时会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这样会对学科发展产生致命的伤害。
表5 2004~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的资料收集方法分布情况
统计分析的过程是认识上质变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不仅保证了问题本质和表面数据的内在联系,而且使结论建议更加可行和科学。根据董建新教授对我国402篇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分析,在1998~2002年有超过90%的硕士论文无统计运用。值得高兴的是在2004~2012年,我们抽样所得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无统计运用的情况大为减少(34.36%),但是仍有48.29%的论文统计方法处于统计描述阶段,不到18%的论文使用推断统计的方式进行研究。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不应仅局限于准确地呈现出各种数据和简单的数据描述,还需要将各种数据和变量“放在一起”进行各种交叉比较,进而挖掘出数据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透析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得出最优的方案和建议。
表6 2004~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的统计方法层次分布情况
正确的进行文献引用是学术论文最基本的规范和要求,文献评述则是学位论文写作中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阐述自己研究创新性的重要前提。从表7显示的数据得知,在876篇样本中,令人惊讶的有73.06%的学位论文“无文献评述文献引用不规范”,“有文献评述文献引用规范”的论文仅占17.24%。“学术活动是一项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事业,不充分了解某一专门领域中先前的思想发展路径和研究成果就发表意见,哪怕是认真而诚恳地发表意见,也是不行的[4]。”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研究一定是建立在已有的理论基础或他人成果上所进行的进一步发展,缺乏文献梳理,必然会导致认识上的不足,重复研究,进而导致研究价值不高。从整体数据来看,我国行政管理学硕士论文规范性已经成为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亟待学科教育的重视和思考。“如果一个学科根本没有这些规范或者在规范上达不成共识,那么,这个学科就是没有基本的准入门槛的,这样就很难建立起一个以知识增长为根本目的的学术共同体,就很难在专业性研究和非专业性研究之间进行区别[5]。”
表7 2004~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规范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2004~2012年间我国的行政管理学硕士论文,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来源单一化且研究主题较为分散,缺乏核心领域且重复研究较多,学术研究追逐热点问题,忽视理论研究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问题导致行政管理学知识碎片化,难以积累。第二,学位论文研究导向失衡,论文写作过程中严重依赖二手数据,缺乏实证研究,统计方法的运用单一化,缺乏对数据的深层挖掘,这些问题也曾被学者何艳玲所阐述过“这些问题导致研究成果结构性失衡,研究无法建构理论促进知识增长,更无法解释真实的行政问题,无法揭示真实的行政过程[4]。”综上所述,可以用“五多五少”来总结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整体水平:对策研究多、理论建构少,文献分析多、现状分析少,抽象议论多、调查分析少,重复研究多、质疑创新少,写作随意性多、基本规范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
大多数研究仅仅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热点问题提出对策,而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同时,大量的研究都是“自起炉灶”,并没有建立在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研究缺乏继承性。也许不少研究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考虑的更多的是个人爱好,也许不少人考虑的更多的是完成论文的难度系数,但结果表明,原本最应该考虑的研究本身的价值,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从表5可知,大部分研究生在写作论文时,倾向于通过非经验主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资料。诚然,相比实证研究的通过亲手实践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这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方式,但过多的依赖二手数据写作论文难免会造成研究的重复,而且许多论文都仅仅是对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对现有成果的发展和创新。可以预见如果研究生没有从意识上消除对二手数据的依赖,在研究中不愿意实践和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未来的论文质量将大打折扣。
规范的格式是一篇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它不仅能反映出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也是作者自身学术修养的表现。统计的结果表明,所抽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大量存在着学术不规范的问题。笔者在抽样过程中留意到,不规范的论文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有规范意识,无规范标准”和“无规范意识”两种,但无论哪种类型,都暴露出了研究生学术修养的欠缺。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上述问题的改善:
1.加强研究生学术训练,树立社会科学研究意识,培养研究能力。通过对上述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论文没有文献回顾和批评,这显示了学生的学术训练和研究意识还需加强,文献回顾和批评是进行研究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该环节的工作量是否饱满,通过这一步可以大致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理论和目前的研究范围,基于此研究者就可以找出还未研究的问题或者就某个问题还未使用的研究方法来展开研究,使现有的认识向前推进。
2.优化研究生课程设计,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统计分析方法、论文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倡导实证和创新精神。根据前面的研究发现,论文的研究主题没有跟随学科前沿且研究趋于离散化,少部分论文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第一手资料展开研究的,多数论文的统计层次处于统计描述阶段,缺乏进一步 数据挖掘和更深入的分析,有些论文有较为详实的数据但却没有很好地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这说 明了行政管理学科现有的课程没有在学科前沿、统计分析方法等方面较好地引导学生,需要优化和改进。
[1]肖唐彪,郑传贵.主题、类型和规范国内政治学研究的状况分析——以近十年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中的论文为对象[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2):11-17.
[2]董建新,陈贵梧.问题与反思:1998-2007年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09(7):101-116.
[3]马骏,张成福,何艳玲.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危机与重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31.
[4]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学研究评估[C].广州: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44-60.
[5]马骏,刘亚平.中国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