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毛纺织加工业区域集聚的引致性因素研究

2014-05-21 02:13:00王亚坤
财经理论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毛纺织工业集聚加工业

姜 冰,王亚坤

(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我国毛纺织加工业①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毛纺织加工业的加工生产能力极强,加工数量和毛绒制品产量逐年增加,是世界最大的毛绒制品加工基地,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和世界羊绒毛主产区的区位优势,也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毛绒制品出口国,但是毛纺织加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如大规模企业数量少,专业化人才稀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低端跑量”比重大、品牌建设落后等问题,加之国内绒毛用羊产业发展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交叉作用,致使多数企业无法应对国内生产经营要素成本上涨,生态环境的恶化、国外企业参与本土竞争及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等严峻形势,导致国内毛纺织加工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面对这些问题,单靠提升个别企业的经营实力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因此,需要通过加快毛纺织加工业集聚式的发展,优化毛纺织加工业的资源配置,构建产业创新系统,提高毛绒制品出口创汇能力及毛纺织加工业综合实力,实现绒毛用羊产业和纺织工业的繁荣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多以纺织产业作为集聚问题的研究主体,王一名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评价[1];王芹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中国纺织业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地的明显集群现象[2];吕红梅和张凤涛着重分析了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3][4];郭明泉从集群理念、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十个方面解析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微观战略环境[5]。通过资料查阅,笔者发现鲜有对毛纺织加工业集聚问题单独研究的相关文献,基于此,本文依据新产业区理论及新经济地理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在梳理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的引致性因素,提出加快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现状

(一)毛纺织加工龙头企业集聚

依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统计部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的毛纺织加工企业销售收入50强,阐述中国毛纺织企业的地理区位集聚变化情况。首先,如表1所示,通过2001年、2005年和2010年节点数据的显示,中国毛纺织加工企业销售收入50强主要集聚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内蒙古和山东6地,企业集聚呈现以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广东为主,逐渐向中西部资源禀赋区内蒙古、山东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的趋势,原料、人工、能源、土地资源紧张等因素对东部沿海地区毛纺织加工业发展与日俱增的制约则是引发中国毛纺织加工业“西进”的主要原因。此外,冯凯慧[6]在对2011年中国销售额前十名的羊毛加工企业的市场份额进行的测度基础上,依据日本植草益对市场集中度②的界定,确定了中国毛纺织行业的市场结构属于竞争型中的一般寡占型,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集中度,但是目前在全国各地区、各规模、各层次的毛纺织加工企业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如鄂尔多斯、江苏阳光等占据市场份额相对较大的企业还很少,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表1 中国毛纺织加工企业销售收入50强企业地区分布及各地区比重 单位:个、%

从集聚区域龙头企业发展质量来看,如表2所示,在选取2005—2012年部分年度中国毛纺织行业竞争力10强企业,2005年,10强企业中,江苏4家、内蒙古2家,上海、山东、浙江和北京各1家,截止到2012年,10强企业中,山东4家,江苏3家、浙江、内蒙古和宁夏各1家,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表2 中国毛纺织行业竞争力10强企业

(二)毛纺织加工中小企业集聚

在毛纺织加工业集中省份的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的同时,自2002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借助政府的指导和支持,构建了一批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专业产品加工基地和专业市场,形成了具有区域特征的毛纺织产业集群,截止到2013年当月,如表3所示,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共同命名毛纺织产业集群达到了16个,主要集聚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北、陕西、宁夏和新疆,涵盖了绒毛加工、纱线、毛针织服装和人造毛皮等产品门类。尽管这些集群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如集群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成本上涨难消化、银企对接难、人才培养与品牌培育的连续性机制薄弱等问题。但是总体发展趋势良好。据各产业集群上报数据显示,毛纺12家以绒毛、纱线、毛针织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塘桥镇、织里镇、榆林市和和田市未列入统计范围,下同)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796.08亿元,同比增长15.93%;利润总额39.88亿元,同比增长14.23%。从集群内企业规模角度分析,在上述毛纺织12个产业集群中,2009年企业总户数共计1.56万户,同比增长1.9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86家,同比增长5.40%;集群内从业人员44.80万人,同比增长1.4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22万人,同比增长4.02%,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和从业人员数量涨幅较大,表明集群规模式发展态势良好。这些产业集群已成为毛纺织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良性发展及较高的地理集中所产生的资源吸引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了区域毛纺织行业的加工能力,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7]。

表3 中国毛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名单

综上所述,伴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毛纺织加工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在资源禀赋、市场基础、产业基础及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的态势呈现向大企业集中、向沿海地区集中、向产业集群集中和向内陆中西部集中的格局。

二、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的引致性因素

(一)概念模型

依据工业区位论、投资区位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韦伯、克鲁格曼和弗农分别提出对工业区域集聚有影响的引致性因素包含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等转移成本、生产资源优势和溢出效应及市场需求要素[8]。本文结合中国毛纺织加工业的产业特征,分别从地区资源禀赋、转移成本、市场因素、政府政策因素等角度剖析产业集聚的引致性因素。在资源禀赋方面,当一个地区具有较强的原绒毛生产能力,就会吸引加工业在此区域或是在其周边区域集聚③,实现原料地加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由于原料供应的溢出效应,周边范围内的供给能力也成为企业集聚的动力;在转移成本方面,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在区域集聚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区位资源优势外,转移成本亦是影响企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向某一地区的转移成本越低,企业向该区域集聚的偏好越强;在市场需求方面,区域的经济水平则决定了人们的购买力,购买力越高,需求越强,市场规模会越大,就会越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区域集聚;而政府政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约束性和导向性,是企业进行行业投资和产业区位集聚的风向标。上述四类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毛纺织加工业的区域集聚。

图1 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集聚引致性因素概念图

(二)引致性因素分析

1.区域资源禀赋④

此处运用羊绒毛产量和周边省份绒毛产量两个指标来阐述地区资源禀赋对加工业集聚的影响。如表4所示,近7年,中国羊绒毛主产区比较稳定,主要集中在华北的河北和内蒙古,西北的甘肃和新疆,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青海、辽宁、河南和山东羊绒毛产量均在1万吨以上,这些羊绒毛主产区相对其他地区具有较强的原材料供应能力,而在10个羊绒毛主产区周边的地区,西藏、四川、宁夏、陕西、山西、湖北、安徽、江苏、北京和天津等地的企业较易获得原材料,原材料溢出效应显著,而与实际情况一致的是,目前,部分原料主产区及周边,如内蒙古、山东、河北、宁夏正逐渐成为吸引企业投资于羊绒毛加工行业的优势区域。

表4 中国羊绒毛主产省(自治区)历年产量排名 单位:万吨

2.区域转移成本

企业转移成本包括交通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交通运输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区域对内外交通运输的网络条件,交通网络越发达,运输就越方便,可以使地理上相距较远的区域变得相对接近,进而缩短运输时间,节省运输成本,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此处采用每万平方公里货物周转量分析各地区的交通运输情况,如表5所示,近7年,中国路陆运输效率较高的地区是华北的天津、北京、河北和山西,华东的山东、安徽和上海,以及河南、辽宁和宁夏,这些地区交通通达性较高,可以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目前,山东、河北、宁夏和上海已成为毛纺织加工产业集聚的主要区域。

表5 中国各地区交通运输效率 单位:万吨公里/公里

劳动力成本是构成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成本越高,企业经营成本也越高,随着国内外劳动力成本上涨日益突出,企业往往会集聚在劳动力成本低廉或涨幅较慢的区域,通过对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析可知,2011年,上海、北京和天津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均超过4万元,新疆、江苏、重庆、辽宁、安徽、内蒙古和江苏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在3.5万元-4万元之间,以上十个地区劳动力成本较高,而河北、山东、黑龙江的平均工资相对较低,这三个亦是羊绒毛主产区;从平均工资涨幅的角度来看,甘肃、新疆和内蒙古羊绒毛主产区的平均工资涨幅超过20%,长期而言会影响该地区毛纺织加工业的集聚,而山东和广东的平均工资涨幅则较慢,特别是山东的劳动力成本具备了平均工资较低和平均工资涨幅较慢的特点,加之该区域运输效率较高和羊绒毛主产区优势,适合毛纺织加工业的发展,所以集聚了一些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表6 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及同比增速 单位:元/人、%

3.区域经济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目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衣着类现金消费支出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10倍和6.7倍,毛纺织、毛针织和毛制品的内销比重逐年增加,三类产品的内销比重分别超过85%、60%和65%[9],国内需求对行业发展的拉动力不断增强,而各区域的经济水平差异决定了需求程度的差异,进而对企业区域集聚产生影响,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及与所研究问题的相关性,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评价区域经济水平的指标,阐述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如表7所示,201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九名省份完全一致,以京津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排名第10,而在上述地区,对衣着的需求也较为旺盛,如表8所示,除京津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衣着现金支出较高外,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对衣着的需求量也较大,内蒙古成为全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支出最高的地区。目前,在上述13个地区中,除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和重庆外,其他8省是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主要集聚的区域。

表7 2012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同比增速 单位:元

表8 2011年中国居民人均衣着现金支出 单位:元

4.政府政策导向

2008年和2011年,我国政府分别制定并实施了《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2009—2011)和《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两项规划均提出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引导纺织产业有序转移,促成东部产业升级、中部承接产业发展和西部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区域布局[10]。此外,规划要求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出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等向纺织企业适当倾斜,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环保、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集群化发展[11]。2011年,提出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2012年,国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原文件的基础上,并将纺织服装作为中部重点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12]。2013年,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中提及的中西部22个地区中,有15个地区的外商投资优势产业中涉及到羊绒毛加工领域。中国毛纺织加工业的区域集聚的“稳东向西”的态势与政府政策导向保持较高的一致性[13]。

通过对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的引致性因子分析可知,毛纺织加工业的东部集聚受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转移成本的影响程度较大,“产业西进”集聚主要受区域资源禀赋和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程度较大,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的形成是由区域资源禀赋、区域转移成本、区域经济水平和政府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加快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的对策建议

结合对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现状和成因的分析,分别从提升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能力、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完善集聚区域内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大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等角度阐述加快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的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依托现有纺织工业相关政策,尽快出台《毛纺织工业产业政策》,主要从毛绒制品的产量及不同类别产品的比重、毛纺织加工的规模、加工资源整合、区域布局、外资利用、投融资行为及市场秩序规范等角度制定未来五年中国毛纺织加工业的发展目标,全面构建有序竞争、协调发展、持续增长、循环节约的现代毛纺织加工业,为产业的集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应在龙头企业集聚区,尽快建设一批标准高、规模大和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带动能力强的羊绒毛加工龙头企业,实现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的辐射联动效应。同样,还有培育现有集群内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集聚空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资或合作等方式从域外引进与之企业相关的产业项目,提升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并逐渐在集群内形成品牌梯队,实现产品向差别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变,从而保持区域品牌的生命力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最后,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功能,着力改善产业集聚区的共生环境,通过完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来营造中西部集聚区域发展的硬环境,通过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体制、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交易平台、公共技术引进与创新等一系列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营造适合各集聚区域发展的氛围和软环境,引导集聚区域内各个主体的集体行动,形成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的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聚区不断升级发展。并应将集聚区的发展情况纳入各地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提高政府在共生环境的效率,保障集聚区域可持续发展。

[注 释]

①因为当前毛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料是羊绒毛,此处毛纺织行业泛指羊绒毛加工业.

②行业销售收入前8名的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C8),市场结构分为高寡占型(C8>70)、一般寡占型(40<C8<70)、低集中竞争型(20<C8<40)、分散竞争型(C8<20)四种市场结构形态.

③原料供应具有溢出效应,即当一个地区供给短缺时,周边范围内的供给可弥补当地供给的不足.

④草原资料、水资源和绒毛用羊养殖情况均属于区域资源禀赋,但是对于加工业而言,直接关注的是原材料供应,因此,此处仅用生产能力和进口原材料能力作为动因对加工业集聚进行阐述.

[1]王一名,王瑞.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2):85-88.

[2]王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477-479.

[3]吕红梅.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10-13.

[4]张凤涛.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68-71.

[5]郭明泉,王树恩.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微观战略环境剖析[J].山东纺织科技,2012,(1):34-37.

[6]冯凯慧.中国羊毛产业链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67-73.

[7]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资料来源:http://cntexic.ctei.gov.cn/.2013

[8]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20.

[9]肖海峰.中国绒毛用羊产业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5-333

[10]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2009-2011).2009.

[11]工信部.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2012.

[12]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06.

[13]商务部.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2013.

[14]许登峰.广西产业集聚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21.

[15]刘振杰.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2013,(4):44-47.

[16]戴庆华.江苏制造业集聚现状分析及对策[J].华东经济研究,2007,(6):58-65.

猜你喜欢
毛纺织工业集聚加工业
供应链数字化对毛纺织行业库存管理的影响
时代商家(2023年42期)2023-11-02 02:02:15
昭觉彝族毛纺织及擀制非遗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
包装工程(2023年16期)2023-08-25 11:39:04
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毛纺织行业形势与市场趋势
毛纺科技(2021年5期)2021-05-25 06:23:44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现状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上海建材(2019年3期)2019-09-18 01:50:56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
似曾相识心欢喜 生搬硬套谬千里
大朗要向濮院什么
艺术科技(2016年1期)2016-05-30 11:53:46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工业集聚的非线性效应——基于门限回归模型的分析
湖湘论坛(2015年3期)2015-12-01 04:20:17
工业集聚视角下的城镇化路径选择
社会科学(2015年2期)2015-07-15 09: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