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哈 森
数字化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导致对传统业态的部分替代和冲击的同时,不完全会导致传统出版行业的迅速枯竭、萎缩和消亡,传统出版业自有其新的路径可循,自有其生存的空间和存在的价值。
数字化变革时代、专业化变革时代,专业出版企业应植根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专业领域,吃透全媒体出版,打造细分领域优势,以迎接数字化时代。
我们知道,出版是人类文明的加速器,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出版的本质在于传播文化、传递思想、造福人类。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作为承载信息内容传播功能的新闻出版业,其发展始终与信息传播技术紧密相关。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出版业的发展模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消费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化。从前的“铅与火”“光与电”的变革曾经是新闻出版发展的里程碑,当今的数字技术又让新闻出版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了新的飞跃。
第一,利用优秀传统专业出版机构的优势
在专业内容领域,有着广泛的资源积累、优化的运营模式和人力
资源优势,因此拥有超出其他行业竞争对手的内容判断能力和集成能力。
第二,做深吃透,提供专业领域内的立体化全媒体出版。
传统专业出版机构应当依靠专业优势,做深吃透专业细分领域,
按照各种阅读需求,选择合适的出版媒介,在细分领域内提供立体化的全媒体出版服务。
数字出版与以往的媒介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函盖了多种媒体形式的出版方式,数字内容可以纸质呈现,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用其他的电子终端阅读,为受众提供及时、同步、全方位立体化的视听读信息,是人类现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集成者。它能够及大地降低出版的社会总成本,极大地解放内容生产力。毫无疑问,出版业的数字化生存已是大势所趋,数字出版必将成为未来出版业的主导方式。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核心环节。编辑人员作为编辑工作的主体,在出版与科技融合的过程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必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相比传统阅读而言,在海亮信息的笼罩下,社会大众在知识的辨别、选择和使用上,会面临更多的困惑。如何帮助读者方便、快速和准确地找到和利用所需知识?仅用单纯的数字化技术是不能解决的,只有通过更加优质有效的出版编辑工作才能完成。因此,数字化在使出版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使得编辑的核心职责变得更加宝贵,编辑的职责和出版的职能变得更为紧要和关键,出版的核心能力不是不需要,而是更需要了。
对于策划编辑而言,数字出版时代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选题策划对象概念的大幅度延伸,由单纯的纸质图书扩大到了包含图书、光盘、互联网、移动手持设备等多种介质在内的全媒体出版物。这对选题策划编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广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需要具备更为全面的策划意识。传统策划编辑通常需具备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所策划图书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及图书编辑出版知识和能力。而数字出版对策划编辑提出了第三方面的要求:熟练掌握数字多媒体开发和应用技术。要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懂出版,同时还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容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和总结经验。
首先要立足纸介质图书出版。按图书主题线索提供阅读服务,深度阅读、文化阅读宜采用纸介质图书出版模式。
同步提供数字出版。以电子文本阅读的方式,提供浅阅读、快阅读服务。依托专业资源数据库,拓展网络、单机信息查询和服务。网络信息查询和服务是可以为读者提供多重体验的出版信息服务,也是目前国际期刊出版家们的主要盈利模式,具体业务包括按需阅读、稳妥的专业信息查询服务、结合专业特色设计的互动社区服务等。
从我们的实践看,数字出版转型强调的是数字化、多媒体化和图文化。随着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内容生产的数字化不仅仅是将传统的文字内容数字化,而是融文字、图像、音频信息于一体,为多介质传播提供多媒体内容和服务,为读者定制内容。这几年,我们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加强了整体策划意识,把传统图书、光盘的出版和数字化结合到一起进行了一些尝试,拓宽了思路,盘活了资源,也得到了锻炼。
第一,在新技术条件下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对编辑出版工作的积极作用。
在传统条件下,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编辑获得的选题资讯严重不足,或者无法做出系列的选题策划,或者使这种选题策划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对于选题是否撞车,往往怀有侥幸心理。总的看,预期性差,撞运气情形居多。而新技术条件带来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编辑的选题策划提供了足够的和重要的信息,使得编辑能比较充分地占有相关资讯,能比较有效地避免同质化选题,或者对同一选题和近似选题作出新角度的安排与设计。
其次,在传统条件下,编辑与作者的交往可以说是“少、慢、差、费”。所谓“少”是由于天个一方,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相互在一起切磋的机会少;所谓“慢”是一部书稿从出版社接手编辑加工再到出版发行,周期长、节奏慢;所谓“差”是说编辑工作的效率相对较低;所谓“费”是说编辑加工的劳动成本较高,费用难以降下来。而在新技术条件下,作者与编辑沟通渠道畅通,信息传递快捷,节奏加快,效率提高,很快成稿,成本减少,有利于图书抢市场。
再次,在传统条件下,编辑完成了书稿加工,将其付诸出版,进入市场后,基本上就陷入了未知状态:不知道书是在流通过程中,还是完成了销售,甚至不知道所回书款到底是哪本书的销售款项,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不知道这本书的理想市场究竟在什么地方。而在新技术条件下,编辑能够及时了解到市场反馈情况,为下一步选题提供新鲜信息。
第三,数字出版条件下对编辑出版工作提出的挑战
首先,在传统条件下,作为出版物源头的作者不敢过分地洋洋洒洒。由于写作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往往是十多页的内容他会尽可能地斟字酌句,挤干水分,用二三页纸完成。这无形中会使内容更加精当。然而在新技术条件下,由于网络的海量空间,由于键盘敲击的快速,容易导致作者的无控制创作,将以往用二三页纸就可表达出来的内容,弄成现在需要十多页纸才表达清楚,甚至出现虚胀。这就给编辑的加工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也为质量不高埋下了隐患。其次,在传统条件下,编辑一般具有较好的学养和相对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编出的作品也多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但在新技术条件下,网络占据了编辑相当份额的阅读时间,削减了编辑的传统阅读时间。编辑必须拿出一部分时间来阅读网络、手机新闻,甚至经不住诱惑,将时间消耗在聊天、娱乐、游戏等方面,久而久之,就会削弱编辑的阅读力、判断力、逻辑能力和文字功底。
再次,在传统条件下,虽然编书的周期比今天长,但做工精致,慢工出细活。出的书固然没有今天这么多,但精品比例比较高,人们交口称道的精品书不在少数。而在数字化条件下,编出的书,虽然生产周期短数量大,但相应地其存活期也短,精品的比例大大低于我们的期望值,大有被平庸低劣的产品淹没的趋势。
首先,根据我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战略部署,编辑出版工作的节奏可以适当慢下来,对内容的加工应当加深,争取出版物有较强的生命力。不为网络的海亮信息和作者的冗长篇幅所左右,也不为市场的喧嚣声势和快疾频率所支配。要以静制动,以慢制快,以深克浅,求久克短。不要这么多品种,不要这么多全集,要按照大国变强国,对历史和文化负责任的原则,制定选题计划,设计发展速度。
其次,对于整个出版物生产应提倡短下来、薄下来、精起来。如果说慢下来、深下去、长久些是宏观期许的话,那么,短下来、薄下来、精起来则是微观要求。除了品种过多,门类繁杂之外就单一部书来说,也存在着页码过多、内容过长、主题分散、画蛇添足的现象。一方面消费者消受不起,消化不了,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提倡、追求低碳经济相违背。所以要下决心让篇幅、装帧、包装等形式老老实实地为内容服务,做到内容要确实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求精,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能有真正的价值。
再次,对于处在新技术条件下的编辑同仁来说,要智存高远,心中有定力。要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主人,而不是被其牵着鼻子走,渐渐地丢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要为自己认真地设定思想家、学术家、科学家、文化家的目标,做专家型编辑、学者型编辑。当然,最后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大家,但我们至少可以缩短与大家的距离,使自己具有大家所具有的某种品格和能力。
出版物的整体策划,首先应该是编辑针对选题的特性和市场需要做出的一种全盘性的考虑,然后才体现在介质形态上的多样化表达,多一种表达也许就多一种盈利模式、多一个增量,这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逐渐成熟。介质、载体是会发生改变的,编辑的核心职责就是掌握好数字内容,选择合适的出版形态,而不应再拘泥于产品是纸质的还是其他的,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真正的数字出版 是集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发行销售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于一体的全流程数字出版形态。这就要求编辑要树立科技意识,了解高新技术,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以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重点,加快新技术应用,如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以及各种新型传播平台的复合型出版产品体系。希望我们向着这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