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4-05-21 03:38周宁宁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民主党派政党

◇ 文/周宁宁

政党作为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政治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在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各种利益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热情的空前高涨,给我国民主党派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在我国历史上,一些政党或者吸纳新成员,扩大或改变自己依靠或代表的社会力量,或者随着原来依靠的社会力量的衰落而衰落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国外不少国家的政党格局就是随着本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的,这种适应性变化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在政治上的反应,是各种社会力量兴衰、较量的结果, 我们的这种适应性调整,不是采取一些政党的衰亡、一些新党的成立,或一些政党的联合或分裂等方式实现的,而是在政党格局不变的前提下,采取了一种民主党派的数量没变、名称没变,但八个参政党的社会基础、成员结构、性质和任务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而进行适应性调整,即通过“不变形式,变内涵”的方式,增强我国政党制度的包容力。

一、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历史考量。

(一)1949年中国社会变迁与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深刻变化

我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还有少数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他们是这些中间阶级、阶层的政治代表人物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是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资产阶级政党。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产阶级作为完整的阶级已不复存在,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部分已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知识分子也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由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民主党派演变成为“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的流动和劳动形式的多样化,整个社会阶层的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业主的人数激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个体私营业主阶层。另一方面,在农民、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在农民阶级内部,已经形成了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村管理者、个体私营业主等不同的阶层。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国家与企业管理者、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私营业主等不同的分层。民主党派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促进了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变化和更新。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二)民主党派社会基础演变的基本特点。

代表性, 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时,把各自所联系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发展好、维护好,就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民主党派才能在其所联系的社会阶层中产生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如果各党派不能保有得到社会承认的代表性,就不可能有真实的社会影响力,我国政党制度也将因此而失去意义。”民主党派成员不仅仅要有精纯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情怀。很多民主党派代表人物既是中外闻名的学者,又是久经政治风浪考验的社会活动家,他们是社会名流、魅力领袖,他们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对本党的成员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广泛性,民主党派成员是来自社会各领域的、从事脑力劳动的社会职业者,而且绝大多数是学历(受过高等教育)加职业(有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标准的知识阶层。成员构成相对宽泛,有“单位人”,也有“社会人”,有的还具有多重身份。随着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变化和发展,民主党派的广泛性也增加了相应的新内涵。正是民主党派成员构成的多样化和社会联系的广泛决定了民主党派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适应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出现了新界别,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外资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民主党派适应形势的变化,积极开掘政党资源,原有的各党派发展对象范围规定的格局被打破,一些新兴职业及其滋生的社会群体也成为党派组织发展的对象。

进步性, 进步性是中国各民主党派的重要特征。民主党派的进步性不是自封的、天赋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在奋斗中赢得、在发展中保持的,它是具体的、历史的,经受了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进步性指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是与民主党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事业,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民主党派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共产党在奋斗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亲密友党;民主党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准则,是民主党派思想进步性的表现。

二、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影响因素

(一)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从1978年开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有: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产生及其迅速扩大,使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客观上给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带来新的变化。在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由共同贫穷走向不断富裕的同时,因分配差距拉大等因素导致的贫富差别态势日趋明显,社会成员的阶层分化正在加速。

(二)宽松的政治环境。在现阶段,我国的民主党派是由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是进步性和广泛性的统一。民主党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他们与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还存在着不同的具体利益和价值观念,还存在着一些不同于共产党的思想政治观点。历史证明,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不同的思想政治观点,对于维护正常的政治关系,保证多党合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应该看到,民主党派成员中出现的不同于共产党的思想政治观点,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多党合作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民主党派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这些不同的思想政治观点,有的是有益的,有的是无害的,有的是不适当的,有的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经济上更加重视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还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强对各阶层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防止两极分化继续发展;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上加强认同,使各党派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等主要问题上意见一致,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振兴有共同的期望,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行规则和程序有较为一致的政治认同。加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构建;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使各阶级、各阶层在政治上都享有真正的参与权,能够自由而充分地表达各自不同的利益要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事”和有效的民主监督,进而实现大团结、大联合。

(三)社会利益多元化。过去,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把利益分化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内,决定了人的分化比较简单,基本可以概括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利益分化和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而且促使了原来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大群体的进一步分化,多种多样的有着不同利益要求的利益群体应运而生。多元的物质利益使一部分人的政治意识淡化。由于改革使人们从一个把任何利益都看成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一下子进入到强调经济利益,发展经济高于一切的时代,人们从“政治人”角色突出地转换成“经济人”角色,这时“利益最大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人们行为准则。但无可否认,这导致了部分人只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对国家利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最明显的表现是党、团组织活动及其发展曾一度受到冷落。

(四)民主党派自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成员有 95% 是新时期以来加入组织的”。据统计,1978 年底,民主党派共有成员6.5 万人,到 2007 年,已发展到 70 万人。由于民主党派组织的空前扩大,民主党派成员结构在新世纪呈现出两个新特点: (1)新型知识分子成为民主党派成员的主体。新时期加入的民主党派成员,绝大部分是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到新世纪初叶,虽然各民主党派具体情况有所差异,但从整体上看,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民主党派成员的主体。(2) 民主党派成员中出现了一批个体私营业主。这部分成员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近年来有相当一批个体私营业主加入了民主党派(主要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主党派在历史上就与工商界人士联系密切,因此,个体私营业主一出现便成为民主党派重点发展的对象; 二是三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一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因从事经商活动而成为个体私营业主。在民主党派成员中,虽然个体私营业主所占比例较小,但是他们普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并且参政意识强烈,因此,是民主党派中不可勿视的一股新生力量。

三、民主党派社会基础培育和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是提高吸引力——重塑定位,扩大社会基础和支持

因为社会基础的差异, 才会导致多个政党的存在, 才会有“多党”间的合作; 因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一致性, 所以“多党”间才有可能达成“合作”。一句话, 有同有异、求同存异,才有“多党合作”。重塑定位,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进一步扩大民主党派社会基础,从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上升到价值认同、价值追求的高度和深度,从而可以更加广泛团结广大党员,有效凝聚各方力量,用共同理想的感召、共同目标的激励、时代精神的凝聚,动员全体党员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二是增强竞争力——着力完善理念

一个政党力量的大小和强弱并不总是同其成员数量成正比,作为与执政党亲密合作的参政党,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中应有主人翁地位的理念, 主动地与执政党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开展协商。民主党派在规模、能力、代表范围等方面还是有限的,更多地协助执政党做好工作是可取的参政方式之一。但协助执政党做好工作并不意味着参政党只是被动地在进行政治活动, 主动地关注经济社会发展, 并主动地就某些问题与执政党开展协商,应是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个人不能忘记的职责。

三是强化保障力——以扩大民主为契机,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一个国家政党制度的形成,是由该国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但主要取决于国内社会力量的对比,因而围绕政党而建立的政党制度类型与政党社会基础是紧密相连的。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变化,迫切需要一个拥有巨大包容性和强大整合力的政党制度,为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提供体制内、制度化、畅通的政治参与渠道,并对社会利益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在推动民主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活力和秩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多党合作制度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渠道, 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集民智,广求良策,推动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积极稳步发展。

四是提升行动力——积极推进自身建设

要不断提高民主党派的整体素质,加强后备队伍建设,积极发现、培养和选拔一批新一代代表人物.顺利完成新老合作和交替.民主党派的监督需要极高的政治素养,表现为既要敬业,又要汇身.即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组织管理水平,又要无私和无畏的奉献精神,主动反映社会信息,积极联系、团结和自我教育,发挥参政议政群体优势,不断发现和培养人材.特别要吸收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人物,加强机关工作等。在新形势中,民主党派在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可以修改制定各自的纲领,更好地代表其成员和所联系的社会群体的合法利益和要求,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参见 2005 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

[2]周淑真,借鉴世界政党制度文明, 创新中国政党制度,国家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 2006年第 37 号“多党合作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3]浦兴祖,现有政治实体与新生社会阶层的_对接_关于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一点思考,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唐长久.蒋艳丽.张峰林,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与政党性质分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201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民主党派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履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民主党派大调研8 大主题折射中央最关注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同声遂相应 同心自相知——忆与民主党派同志在合作共事中结下的深情厚谊
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