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诗玉
岷江以西狮子山下的古镇西坝,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远离军阀混战的烽火硝烟,偏安川南一隅,依旧着往昔宁静的时日与三六九乡村的集市。
在岷江边的码头登岸,从栅子口入街,仅只一丈宽的街面铺着青色的石板,街道两侧的木排列小青瓦平房,有一根根立在阶沿的木柱,给街沿撑起避雨的屋面,也是各家商铺摆摊出户的处所。这条街蜿蜒向上至镇中心的米市坝,这里有个小广场,也是集镇热闹的中心。逢年过节还是耍龙灯、狮灯、牛儿灯及燃放鞭炮的集社场所,赶场天总是摩肩接踵,人潮汹涌。经过这里往前百米,便是镇上望族赖家的西式府第,高高矗立在小青瓦平房之上,既醒目又壮观。
小镇的青石板在这里转了个方向,往西延伸并径直通达到了沿着山脚缓缓流淌的一条小河沫溪。沫溪从郭沫若的家乡沙湾那边流来,一路从深丘浅壑中流过,到了地势平坦的坝区,河水更加潺湲。为将上游石林山间的煤炭运出深山,送到岷江对岸的金山、牛华、五通桥烧卤取盐,便在正觉寺外放生沱的下面,用条石堆砌了一道水堰,硬生生营造出四公里平湖般的水面,足以行舟使船,改善了水上交通的条件。从正觉寺河边溯流而上,经金钩嘴到大板桥,平湖倒影,山色空蒙,真有些江南水乡的盛况。与西坝街镇隔溪相望的狮子山,连绵起伏的丘陵上林木丰茂,郁郁葱葱,山林间分散着无数的山民,那山上的西坝生姜呵,嫩生生的粉红尖尖,泡制出来一咬一个脆。今天早已名满天下的美食———西坝豆腐所用的原料,便是那田间地头插播的山地黄豆“小粒黄”。
两岸的交通便是在正觉寺的河边,修建有条石保坎护岸及一道六尺宽,30多级的石台阶。这里的木船有四根木柱支架着乌篷卷顶,而两侧却是敞开的,通风透气还易观船外风景。在船舷内两边各安着一块厚木板,作为渡客的坐凳,中间便是放箩篼扁担的地方。船工在后面,双手摇着两张桨板,看似轻松自如地击打着水面,将载客的小木船在两岸间摇摆。这道保坎呈长方形,离水面有两丈多高,为过渡之人避风雨而由当地士绅捐资,在这保坎上面修建了一座风雨亭。风雨亭临河三柱,两端两柱,柱间呈弧线突出的美人靠与结实的坐凳,既美观又实用。木柱上飞檐斗拱,穿枋斗榫筒瓦屋面还瓦当锁口,古亭在几棵黄葛树的掩映下,一派水乡古韵的风光令人扶栏流连而有旷达的意境。那捐资的士绅还请名家书写,挂出了一副楹联,那上联是“挑葱挑蒜挑生姜上街”,下联是“买米买油买刀肉回家”,活脱脱一幅农村的生活写照,简练而又写实,满大街的人都朗朗上口呢。不赶场的日子,过河的人少,这亭子也空闲,便有人在美人靠上垂竿钓鱼,倒时常看见他们钓上来青波、鲢鱼、鲤鱼,还引来围观者的惊叫与呼喊声。
久而久之,全镇的人都把这风雨亭叫作钓鱼台了,逢人一问钓鱼台,满街都会告诉你:“正觉寺河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