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民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3)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教校园的建设也迈向了新的台阶。校园环境的核心功能是教育,优秀的校园环境可以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景观环境中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引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在兴建新校区或改造提升老校区的建设进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校园小品的规划设计逐渐体现其重要性,校园中坐凳的角色也逐渐由单纯的功能性转化为综合性景观小品。
坐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坐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凳子在古代民间称为杌凳,最初用来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休息的常用坐具。据相关研究表明,人在日常活动中,一般站立超过2 h 就会选择坐下来休息,所以凳子是人们常用的休息设备与交流工具。除此之外,凳子也是园林景观中重要的装饰小品,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坐凳兼有花几的功能,摆放盆花、盆景,起到装饰点缀环境的作用。当今时代,在不少公共空间里,坐凳也承载了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形成独特的景观元素。
在我国高校建设发展的历程中,有的校园把坐凳单纯作为功能性的设施设备,仅考虑到提供给师生一个座位,而忽略了其装饰性、观赏性等功能,在坐凳的形式样式、材质肌理、艺术表现等方面没有进一步挖掘,致使坐凳功能单一,缺乏灵气、生气,甚至被冷落成为一种单纯摆设。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户外活动的交流逐渐减少,而户外空间的坐凳也逐渐不被师生们青睐,其功能的欠缺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高校师生活动范围广、频率高,坐凳的位置非常重要。有的校园坐凳布置不合理,规划布局时没有理清校园师生活动路径,常常遇到想坐没有地方坐,而有的地方有座却不会选择坐。比如,在校园主干道两侧、教学楼周边布置的坐凳常常无人问津,幽静的湖边、花园或树林下的坐凳却往往不够。而由于坐凳的材质、构造、表面肌理等原因导致感受不舒适、表面积污积水等,造成了有座却无法坐的现象。很多坐凳经风吹日晒之后变得满目疮痍,不仅无法提供休息的场所,反而还存在安全隐患。
校园是师生活动的核心环境,主要包含学习、交流、娱乐、休息等功能。不同的功能场所配置的坐凳功能也需要有所不同:花园小径旁的坐凳,给师生提供休息、观赏的平台;林下空间的坐凳,给师生提供乘凉、遮阴的场所;安静的环境中坐凳提供给师生学习、思考的空间;运动、活动场所周边的坐凳,给师生提供休息的场所。校园是一个特定的区域,师生使用坐凳可以是一种经常性的、有目的的行为,并有可能因为一个座椅,一处位置,一处风景形成一个固定的思考、学习或独省习惯[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师生日常生活的需求,坐凳的功能需要向多样化、综合性发展,以此提高坐凳服务能力和综合价值。
整体景观是否协调,取决于环境中的每一个因子的协调性。坐凳在高教校园可谓随处可见,分布广,数量多,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与整个校园景观保持风格一致、统一协调。有的高校经过多轮建设才形成规模,不同建设期的景观元素风格未能统一,校园景观整体性较差或原有整体性受到破坏。在校园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有的高校把坐凳作为软装仅仅由后勤或物业等部门实施,而相关部门在实施时没有考虑坐凳特色特点要求和校园景观整体风格,盲目采购导致坐凳元素缺乏协调性。
高校拥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职能,是文化潮流的引领者。新时代的高校环境建设过程中在弘扬保护、汲取运用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创意创新,坐凳的设计也应该不拘一格。富有创意的坐凳小品,一方面拥有强烈的视觉感,可以作为景观元素点缀空间,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带给师生更强的体验感,发挥更多的人与环境互动作用,甚至引导学生打开思维格局的大门,激发学生创造创作灵感。
坐凳作为高教校园环境小品,其规划布置需要从两个基本方面出发。
1)根据校园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等条件,利用自然环境,结合整体布局合理、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协调有序的综合环境[3]。以坐凳为点,充分考虑到校园空间点、线、面的协调,从功能和美观等角度纳入整个校园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在车行道两侧尽量少设置坐凳,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和减少安全隐患;北方高校气候寒冷适合在阳光充足的区域多布置坐凳,南方高校气温较高则适合在林荫下多布置坐凳。
2)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处于景观中的心理感受及身体需求,完善配套设施,增加活动交流场地,满足私密性与安全感,提高空间吸引力,使校园的环境更加人性化[4]。布局时应掌握师生在时间上、空间上、数量上的频率,结合群体活动尺度,确定坐凳布局比例。
坐凳作为环境中的景观小品,其外观形式样式非常重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社会,这也就要求设计师创新景观设施,满足景观设施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和现代审美的需求[5]。个性化和多样化也是高教校园景观的显著特征,坐凳作为校园里常见的景观设施,承载和传递了校园文化和校园特色。景观小品设计是一门艺术的设计,只有把审美设计语言一直贯穿到整个设计过程中,方能成为艺术的设计和改善环境空间的设计[6]。一个坐凳可以理解为一件立体构成作品,使之拥有使用功能和新颖的、独特的形式样式,形成一件观赏性艺术品。
大学校园是年轻人的天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习惯也随时代而变化。对坐凳的设计除了满足最基本的功能外,更应该结合空间环境实际情况拓展使用功能。
1)将坐凳的功能从基本的坐拓展为卧、躺、伏等功能。高教校园的坐凳服务对象是思想多元化的年轻人,功能的多样化可以提供多层的休息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
2)将坐凳的功能与其他景观小品有机地结合,形成多功能、复合型的景观小品。例如,将坐凳与花池、廊亭、雕塑等结合,形成多功能景观小品。从人与自然和谐角度来讲,坐凳应该融入到大自然的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流的纽带。
材料是坐凳的物质载体,是体现设计思想的物质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师生生活学习需求、审美观念的提高,坐凳已经不仅仅是生活中的辅助设备,人们越来越在乎使用的同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享受。不同的材料材质给人视觉、感觉和心理上很大冲击力,可以唤起使用者的情感。目前常见的坐凳材料主要有实木、钢铁、塑木、藤条、塑料、竹条和石材等。单一材质的坐凳可以凭借材质的特色,做到同材质异质感,尽量丰富;多种材质相结合,可以利用材料之间色彩、质感差异形成观赏性较强的坐凳。材质的选择须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例如雨水较多地区的校园坐凳慎用木材,高温地区的校园慎用不锈钢等。此外,生态环保材质的运用也是坐凳设计的主要趋势,一方面,材质本身无污染无毒害,有益师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采用生态绿色材质使坐凳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局部生态小环境。
园林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景观事物的认知。在各个时期阶段,园林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其主要体现于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物态文化着重在外在形式上的融合,使景观小品更富有内涵意义;心态文化通过景与人物内心世界的互动,从而影响人的心理意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及审美特征等。高教校园是文化与精神的引领之地,景观小品赋予文化内涵可以体现更高的价值、更深的内涵和更大的推动力。坐凳是校园展示文化的一种载体,可以从物态和心态方面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或高校历史背景、独有文化内涵等,以此丰富坐凳的内涵价值,营造文化氛围。例如历史文化名城的高校,在当地特有的文化氛围下,融入高校的历史文脉和独有特色,不仅可以反映出高校自己特有的个性,也能达到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促进师生树立文化自信。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也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完美。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力量。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运用到校园坐凳设计中去,不仅可以使科技更好地服务师生,还可以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创造意识,亦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途径。例如,上海市苏州河长宁段沿河步道设置了许多新型的“智能坐凳”,其表面采用太阳能光伏板吸收能量,具有无线充电、蓝牙模块等多种便民的智能功能,市民游客在苏州河边休闲小憩时,还能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捷;又例如,安徽理工大学的“智慧座椅”不仅样式新颖,且具有太阳能发电、蓝牙音乐播放、USB 手机充电、无线手机充电、照明等诸多功能。
在高教校园里,坐凳应该让师生们在学习工作之余停留下来,或在阳光之下读书学习,或在忙碌之后放松身心,或感受优美的校园环境,或思考人生未来;坐凳是一件唯美的艺术品,集功能与美学于一体;坐凳更是一种符号,传递校园文化、记载校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