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花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心电功能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临床分析
张菊花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心电功能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6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编入实验组,同时选择身体健康52例编为对照组,观察心肌梗死组与健康人组的窦性心律震荡初始值及斜率值。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的TO平均值为(-0.36±2.53),健康人组为(-1.04±0.77),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的TS平均值为(2.07±2.15),健康人组为(6.11 ±2.49),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采用窦性心律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判断,效果显著,能够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的疾病程度,对于预防猝死等恶性后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律震荡;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急危重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病因是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而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其症状多为胸骨后方压迫性疼痛、心肌酶谱变化、心电图变化等。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心率异常、心脏衰竭等,致死率极高。因此及早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做出预测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近年来,窦性心律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已成为一种新的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可靠指标。本研究探讨了AMI中HRT现象的临床分析,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7例,编入实验组,同时选择身体健康52例编为对照组。实验组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4.5± 1.9)岁。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63.2± 2.1)岁。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所选首检对象在入选2 d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及长程心电图进行扫描,并使用动态心电图来自动进行24 h的心率变化分析,去除干扰和伪差后获得24 h的心率平均值,检测得到符合所需要求的室性早搏,并以此计算出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初始数值(TO)和震荡斜率值(TS)。室性早搏应符合的条件为:室早提前联律以及早搏之后的代偿间歇值应大于正常情况下窦性心律R-R间期值的20%,且R-R间期应介于300 ~2000 ms。
震荡初始值(TO)是指室早以后的正常心搏间期与是早之前该数值的差值,以百分比表示,该指标可以反映室早后初始心律的加速情况,正常人该数值低于0。震荡斜率(TS)是指在室早后取5个连续的窦性心R-R间期图,对其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后得到的正向斜率的最大值。正常人的该数值应>2.5 ms/R-R,该数值能反映室早后窦性心律的减速情况。
1.3 窦性心律震荡的评级
分别统计两组被检人员的窦性心律震荡初始值及斜率。一般说来窦性心律震荡被分为正常(0级)、异常(1级)、明显异常(2级)3种,正常标准为震荡初始值小于0、斜率>2.5 ms/R-R;异常为震荡初始值大于0,斜率>2.5 ms/RR;明显异常为震荡初始值≥0,斜率≤2.5 ms/R-R[1]。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分别统计两组被检人员的窦性心律震荡初始值及斜率值,并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患者的TO平均值为(-0.36 ±2.53),健康人组为(-1.04±0.77),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的TS平均值为(2.07±2.15),健康人组为(6.11±2.49),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
表1 心肌梗死组与健康人组的窦性心律震荡初始值及斜率值对比
心肌梗死是指由于缺血时间过长而引发的心肌细胞死亡,作为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的恶性疾病,其致死率较高,尽早对该疾病的预后做出预测,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死率的关键。但心肌梗死的症状经常为不典型症状,甚至不出现明显症状,因此常常只能通过心电图、心脏标志物的指标变化及影像学检查得以发现[2]。
当前,临床上多使用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率变异性、心率平均值等指标来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是指一次室性搏动会引起之后的窦性心律频率出现短暂的加速现象,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初期就在动物受体实验中被发现并提出,经过后续多年的研究,1999年Schmidt等人提出了窦性心律震荡现象(HRT)这一概念,HRT是指室性期前收缩之后,窦性心律先加速再减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尚无定论,目前学术界多认为其原因是受到反射机制及室性期前收缩作用的直接结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于心肌梗死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临床上的应用也愈发广泛。HRT现象检测的主要对象是是震荡的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的斜率(turbulence slope,TS)。TO是反映室性期前收缩之后窦性心律的加速的情况,TS则是反映描述窦性加速后心律的减速情况。
HRT数据与自主神经系统调控心脏的过程密切相关,这其中迷走神经具有保护心律正常的作用,当HRT正常时,该保护作用也为正常,反之当HRT出现异常时,则说明这种保护作用也会出现功能障碍,迷走神经的调节功能出现紊乱,加之室性期前收缩具有引发心律失常的作用,这就提示患者出现心律异常、心肌梗死等导致猝死的危险性大增[3-7]。
本研究通过采集数据并对比发现,心肌梗死组患者相较健康人,其TO值较高而TS值较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这也与其他研究的结果相符合。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采用窦性心律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判断,效果显著,能够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的疾病程度,对于预防猝死等恶性后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1] 黄庆峰,许安平.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律震荡和心率变异性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6(15):345-346.
[2] 田海萍,张世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2(28):187-188.
[3] 黄佐贵,杜国伟,殷波.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0,11(8):87-88.
[4] 罗玮,欧红兵,李国卿,等.窦性心率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测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4):31-32,35.
[5] 陈肖艺,蔡诗云,郭靖,等.窦性心律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危险性的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444-1445.
[6] 戴淑婷,王桂英,郭小平.窦性心律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3):356-357.
[7] 杨琪.窦性心律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5):539-540.
R542.2+<2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4-0234-022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24-0234-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4-02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