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静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跳伞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1004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非器质性消化不良,也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在无消化系统器质性损伤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以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恶心、腹胀、烧心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在社区较为常见[1]。祖国医学一般将其归入“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由于引起该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临床多采用辨证分型进行治疗。近年来,笔者对临床收治的5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辨证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5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均为2010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6~65岁,病程3~35个月。患者均有反复发作性腹部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恶心、腹胀等症状,经内镜检查未见食管炎、胃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B超、X线以及实验室等检查未见肝、胆、胰等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相关标准[2]。合并有各种器质性病变、中医证型不明确或兼证过多以及语言障碍不能表述症状者没有纳入本观察。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主诉及临床表现,分为四种证型: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饮食积滞型以及寒热错杂型,其中肝郁气滞型17例、脾胃虚弱型13例、饮食积滞型12例,寒热错杂型10例。
1.2.1 肝郁气滞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痞满、胃饱胀痛,伴胸胁窜痛、嗳气呃逆、咽喉部似有物梗塞、心烦易怒、欲出长气或不思饮食等症状,急躁生气后加重,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弦。治疗当疏肝解郁、理气消滞。方用加味四逆散,药用:柴胡12g、白芍15g、枳实9g、厚朴9g、生大黄6g(后下)、郁金12g、炒莱菔子12g、炙甘草5g。
1.2.2 脾胃虚弱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痞满、餐后早饱、呃逆嗳气、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痰涎量多、大便稀溏,食后加重,舌苔白腻,脉象细滑或细沉。治疗当健脾和胃、理气降逆。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木香10g、砂仁10g、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法半夏10g、陈皮9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焦楂10g、甘草5g。
1.2.3 饮食积滞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痞满、厌食嗳腐、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呕吐后症状减轻,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细弦或细弦滑。治疗当健胃理气、消食导滞。方用加味保和丸,药用:陈皮12g、法半夏10g、茯苓12g、鸡内金10g、焦楂15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神曲10g、连翘10g、枳壳15g、炒莱菔子15g、黄连12g。
1.2.4 寒热错杂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痞满、嘈杂反酸,遇寒疼痛则甚,略进食则好转,多进食则胀,脘中灼烧,心烦燥热,口干口苦,肢冷便溏,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数或虚弦。治疗当健脾和胃、温中降逆。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法半夏10g、党参15g、白术12g、黄连6g、蒲公英15g、干姜6g、枳壳10g、煅瓦楞10g、陈皮10g、栀子10g、炙甘草6g。
口服汤剂均为每日1剂,水煎服,分中晚2次温服。治疗期间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腻肥厚的食物。
1.3 疗效评价 各型患者均以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3个月内未见复发。显效:用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又复发。有效:患者自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治疗结果显示,52例患者中治愈27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2%。其中脾胃虚弱型、寒热错杂型总有效率均达到100%,饮食积滞型总有效率最低,为83.3%。不同分型患者治疗效果详见表1。
表1 不同分型患者治疗效果对照〔n(%)〕
目前,关于FD发病的原因和机制尚不是非常清楚,一般认为是因为胃肠消化功能紊乱所致,与引起胃动力减低和胃排空延迟的诸多因素相关,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窦收缩力减弱或缺乏、内脏敏感性异常、小肠动力下降等生理因素以及工作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太快等精神因素[4]。由于现代人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嗜烟喝酒、膏粱厚味、暴食暴饮、快餐冷饮、饮食不节等情况非常普遍,容易引起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5]。西医多给予吗丁啉等胃肠动力药物进行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长期疗效不佳,且副作用明显。
祖国医学虽然没有FD这个病名的记载,但是关于该病的论述较多。《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明医杂著》云:“惟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损伤脾胃。”“……脾胃俱损则纳化皆难,元气斯弱则百邪易侵而饱闷,痞积等证作也”。《内经》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盖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也”。医典从饮食不节和七情所伤两个方面论述了FD的病机,其核心是脾胃的运化、升降功能以及肝胆的疏泄功能失调[6]。近年来,中医从FD病机出发,辨证论治、分型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笔者根据患者症状,将临床常见的FD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饮食积滞型、寒热错杂型4种类型,其中肝郁气滞型构成比最高,达到32.7%(17/52),寒热错杂型最低,构成比19.2%(10/52)。治疗结果显示,肝郁气滞型治愈率最高,达到58.8%(10/17),但是有1例无效(5.9%),寒热错杂型治愈率最低,仅40.0%(4/10),但是总有效率和脾胃虚弱型一样都达到了100%,饮食积滞型有2例无效。上述结果说明,中药对各型FD均有明显效果,对肝郁气滞型效果最佳,而寒热错杂较难收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明显、经济方便,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进一步探索推广。
[1] 陈苏宁,史业东,等.中医为主要措施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复发率的 Meta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7):2938.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5.
[4] 张海石.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光明中医,2010,25(9):1649.
[5] 李霞.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119
[6] 吴彼.中医文献关于胃脘痛病名及病因考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