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鹿崇涛 绘图/赵清
何谓“本色”?《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为“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由此,我们说的语文“本色教学”,即是教师通过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改实验至今,的确给原本沉闷的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一些生机与活力,尤其为迷茫、困惑的童话阅读教学指明了前进方向,但也暴露了一些应予重视、值得反思的问题:小学童话教材怎么教?童话教学什么样?已然成为基础语文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常常把“童话”“故事”连在一起说成“童话故事”。现行实验教材里的一篇篇“童话个体”,虽一般而言无复杂曲折的情节,确也包孕着彼此关联的“故事片段”:《小猴子下山》里讲了“小猴子掰玉米”“小猴子摘桃子”“小猴子摘西瓜”和“小猴子追兔子”四个小故事;《骆驼和羊》则涵盖“骆驼设法证明高比矮好”“羊设法证明矮比高好”及“老牛的教诲”三个情节……这些童话,即便舍弃其中深刻的道理,仅就其故事本身而言也极富趣味性:小猴子看见玉米掰玉米,看见桃子摘桃子,看见西瓜摘西瓜,看见兔子追兔子——每次都是弃旧求新、漫无目标,猴性活现;骆驼通过吃到墙头上的树叶证明了“高比矮好”,而羊则通过钻进墙中小门吃到园里的草证明了“矮比高好”,双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互不示弱……这些看似存在于墨香里,实则无不与孩童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读来怎能不亲切有趣?
实验教材中的童话多为看图学文,所配插图与主要故事情节基本一一对应。观察各幅图画,学生一般能于潜意识中把握主要情节;初读文本,学生基本能正确捕捉故事情节中的细节。因此具体教学时,我们要充分组织学生通读故事(熟知情节)、分角色朗读故事(感悟形象)、复述故事(内化语言)、表演故事(展示提高),让他们完全沉浸在故事中、过童话的生活。保持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也即保持了童话这一文体的特性。
童话教学的切入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故事中的角色形象,获得文学审美体验。如何帮助学生把握呢?关键在“想象”!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大多是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因此童话阅读应着重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活化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使其真切感受到角色形象。例如:小公鸡的嘴尖尖的,找到许多虫子,吃得很欢。小鸭子的嘴扁扁的,捉不到虫子,急得直叫唤。小公鸡看见了,找到虫子就给小鸭子吃(《小公鸡和小鸭子》)。
这段话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画面:小公鸡找到许多虫子“吃得很欢”的场面;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急得直叫唤”的场面;小公鸡找到虫子给小鸭子吃的场面。教学时可围绕“吃虫子”情节设计情境,如小鸭子撅着屁股一头扎进草堆里捉虫子,可忙得满头大汗也没吃着。于是他捶胸顿足、可怜巴巴地对小公鸡说:“公鸡弟弟,我怎么一条虫子也捉不到啊?你有什么好法子,快教教我呀……”又如:
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群鸟学艺》)。
所谓态度决定成败。要把握小燕子这个形象,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猫头鹰、老鹰、乌鸦和麻雀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最后猫头鹰不会搭窝,老鹰、乌鸦和麻雀搭的窝粗糙,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既漂亮又结实暖和,为什么呢?具体教学时,先让学生熟悉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和小燕子的学习表现;再通过指导朗读猫头鹰、老鹰、乌鸦和麻雀的心理活动,把握其心态;最后让孩子任选一种鸟儿,戴上头饰展开想象现场表演,以凸显小燕子“虚心虔诚”的形象。当我们对小燕子大加赞赏之时,切莫忽略其他鸟儿“浮躁拙劣”的表现——《群鸟学艺》很大一部分精彩,恰恰是猫头鹰、老鹰、乌鸦和麻雀带给我们的。从童话的文学角度讲,它们都是可爱的角色。孩子在阅读童话时往往愿意也总是很自然地把自己当作其中的某个角色。发现每种小动物(即儿童自己)的可爱之处,实际上是在保护每个孩子的自信心!
通读现行实验教材你会发现,所选编的童话角色对话相当普遍。如《要下雨了》中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大蚂蚁;《小猫钓鱼》里小猫与老猫;《小公鸡和小鸭子》里小鸭子与小公鸡;《小蝌蚪找妈妈》里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与青蛙妈妈;《骆驼和羊》里骆驼、羊与老牛;《两只小狮子》里小树、懒狮子与狮子妈妈;《小壁虎借尾巴》里小壁虎与小鱼、黄牛、燕子和壁虎妈妈……
对话,是人与人口语交流的基本形式。掌握了其要领要义,学生便拿下了汉语学习的“半壁江山”。从文化与文章的角度讲,小学童话教材如此编排,不能不说用心良苦!既如此,童话阅读就应立足整体,聚焦特色,删繁就简,将对话研读“进行到底”:自读自悟——寻求合作——角色演读——指导点拨——感悟形象——意会主旨……年深日久,必能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于角色对话的敏感度。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精神。童话教学的难点之一乃是容易微言大义,即总试图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进而陷入“说教泥潭”。我们不否认童话作品的教育功用,但更倡导因势利导而非动辄生硬灌输。
有翅膀就要飞翔。以往童话教学,师者往往仅在意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而没能真正留出时间、停下脚步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事实上,学生总是带着经验走进教室的,小孩子的心灵世界亦是丰繁多彩的。讲读《小猴子下山》之“小猴子摘桃子”时,有学生提出: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是一种浪费。师生探讨后,学生又指出“小猴子可以先吃下玉米再去摘桃子”,教师进而相机点拨:做事要目的明确,完成一件再去做另一件;而在阅读“小猴子追兔子”章节时,又有人提出:小猴子可以叫住小兔子一起来吃西瓜,这样既不会“浪费西瓜”,又结交了朋友,就不至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瞧,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你呵护了他(她),理解了他(她),尊重了他(她),他们便能还你无限精彩。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中低学段的孩子,即便他们对文本思想内涵没有感悟理解也无妨。相对于道德说教,让学生在阅读童话时牢记情节与形象、做到“眼中有形”,似乎更加重要。毕竟儿童是“发展中的人”,随着其阅历的增长,当他们某天“反刍”或二度阅读这些故事时,一定能进一步领会其中的教育意义。为实现这一点,须让文中情节在孩子脑海里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角色形象在孩子心中站立起来、丰富起来。
果能如上述四点,窃以为这就是小学童话教材的本色教学,或称之为教学本色。正如一位教师所说“语文教学对儿童来说,必须从童话开始。童话的世界和儿童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将“传道、授业、解惑”诠释成一个个美丽的童话,将童话故事“童话般地”融入一个个纯洁美丽的生命幼体,那么语文连同语文教师的心灵将不再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