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法—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基于学生的视角(三)

2014-05-11 03:01陈海波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10014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教师理论

陈海波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10014)

体育教法—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基于学生的视角(三)

陈海波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10014)

点击游戏:研究游戏教法 体现游戏价值

江苏陈海波教授

2.能够改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体能练习最大的特点是身体必须承受一定的负荷量,所以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现在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这对学习、锻炼和生活都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体育游戏以多样化的身体活动方式和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体会到获胜的可能,从而达到提高自信心、鼓舞士气和改善心态的目的。使原来在体育课中羞于运动的学生也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游戏还能够减少疲劳感,给学生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使其愉快而轻松地完成一堂课的体育学习任务,增强了体育课自身的吸引力。

3.培养学生反应力、和个体的竞争力

好的体育游戏,对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体育游戏的胜负,不仅是体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智力的竞争。在体育游戏竞赛活动中,出现的胜负结果,经常形成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是我们发展学生体能的首选项目。

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得到初步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面对问题,如何破解?我们是归因于外(议论、指责、抱怨……,我能怎么办,然后不了了之),还是归因于内(针对现实、反省自身,调整行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真正有效的行动起来),全然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观念看待问题,以什么样的境界理解问题,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问题,以什么样的思路破解问题。我们认为,学校体育工作只有牵住学生健康成长这个牛鼻子,啃好增强学生体质这块硬骨头,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运动与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贯通起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面。

一、如何做到“目中有人”

“教育的目的是‘立人’,能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的未来合格公民,能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取决于每位教师是否‘心中有人’,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质量”(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日)。在以往体育教学的公开课、评议课或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时,经常给出这样一句评语“目中无人”或“目中有人”。有时说的一些教师摸不着头脑,事后会抱怨说,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都是为了学生啊?怎么说我“目中无人”了呢?甚至一些被冠以“目中有人”的教师也说不清自己是如何做到“目中有人”的。怎么才算“目中有人”,实际上是体育教学及评议中最有争议、因而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但话又说回来,体育教学中的“目中有人”确实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性问题,绝不是可有可无或漫无边际的东西,它直接体现出的是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深层次折射出的是体育教师对成长中的人的认识与理解问题。

魏贤超先生认为,近现代教育的进步,简要地说,受惠于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认为人与动物一样的;二是认为人与人是一样的。这两个观点的背后是很大的理论靠山——哲学的和心理学的。从笛卡尔到拉·美特利,从华生到斯金纳,共同的观点是:人是物质,是机器,是动物;人与物是一样的。因此,通过条件反射作用训练和塑造人。而且,又因为人与人是一样的,标准化的、大规模的、高效率的近现代教育(训练)制度成为必要并得以实施。但是这种进步的代价是沉重的。因为人与物被认为是一样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目中无人”,见物不见人,“物性”取代了“人性”;既然人与人是一样的,共性自然可以代替个性。按照这种诠释,作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也会在现实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将活生生的、具体的、有个性的学生概括抽象了、共性化了、物化了,我们能看到的是体育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人,因此“目中无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认识论角度看,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现实中复杂多样、丰富多彩、活生生的个别对象在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类、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排除个性,提取共性,形成理性理论,理论体现一类事象的普遍性和简单性。从体育教学理论角度来说,就是从“有人”到“无人”,人被一般意义化了,这是理论的基本特征。现在的问题是,一旦形成了理论,并且理论被人掌握后,能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吗?结论是不能,因为理论不能直接指导实践。对于一线

体育教师来说,理论如何用呢(可参见第九期)?简单地说,理论在具体应用时,要通过中介者的经验发生作用。中介者要将客观理论化为主体经验(学习与内化、结合与转化),因为在人的这种经验中既有理性成份,又有感性成分,因此它既能上接理论,又能下接实践,这种主体经验(经验性话语体系)易于与学生的经验世界相联系,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沟通,才能使主体间性发生作用。唯如此,体育教学中面向每个学生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才有可能做到“目中有人”,而不是“被平均数的人”和凭感觉的“大多数”之类的抽象或笼统语言所替代。这类似于医院的大夫,大夫在提升自己医术水平的过程中,要学一般意义上“目中无人”的理论,但在面对具体病人时,他就不能泛泛地谈一般意义上的病理,而要针对个体的病情、病症、病因等问题,进行具体的治疗。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这是“目中无人”与“目中有人”一种比较好的启示。

在体育教学中,“目中有人”应如何体现呢?从备课的角度看,应重在以学情分析为前提,特别是要注重对所任课班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细化分析,然后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进行分层次运动处方式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以“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的方式方法,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和驱动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占良说“心中要有学生!课是讲给学生的,只关心知识点,不关注学生,课肯定上不好”。体育教师“目中有人”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条件,面向全体中的每一个学生是体育教师“目中有人”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化。在以往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用“大多数”或“平均数”等概念或相关的词汇,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慎用“平均数”、“大多数”之类的语言,因为这样语言(概念或术语)是理论话语体系中为了表达方便简洁等所使用的高频词,实际上这样的语言(概念或术语)已经蕴含了对一部分学生的遮蔽,体现在实际教学行为中就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忽视、被冷落甚至被遗忘,就有可能在教师的眼中“消失”了,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体育外延式的发展来说,要面向全体学生和为全体学生而建设。主要包括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室内外运动场地人均面积、人均经费投入、校本体育课程设计和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过程管理与监督、学校体育评价等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中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有效干预。这种干预范式才是学校体育内涵建设应该真正追求的,也是以往学校体育工作中薄弱的甚至是欠缺的,同时也是本文所重点指出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干预范式注重学校体育一切改革与发展都应紧紧围绕并落实到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中心上来,依据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促进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如果我们能认清并有效践行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对于一线体育教师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面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严峻形势,在总结与反思以往过分关注外延式发展的前提下,应将目光重点转向到学校体育的内涵式建设上来,或者说转向到“学生体育”的方向上来,针对自己任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将体育价值、人体科学原理、体育方法和体育运动技术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体育教学、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之中,让学生看到和体验到运动的有效性(客观上看到:让看不见的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被看见;主观上体验到:让学生用语言将主观感觉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增强其运动的自觉性(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观念支配行为),逐渐领悟体育精神的内在力量。二是对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进行细分与应用。所谓细分是指体育教师将所任课班级学生的总体数据与每个学生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一个可操作的、直达每个学生的数据系统,并建立任课班级学生的动态健康数据档案。三是体育教师要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进行准确的把握,对照学生的差距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有效干预。四是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群体的课外辅导机制。

三、如何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早在10年前,王正伦教授在《运动锻炼的阻力——当代中国人运动缺乏现象的社会追问》一文说,一个多世纪以来,健康问题的专家们一直发出警告:人类身体运动日益减少造成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但直到20世纪中叶“运动缺乏”对健康的威胁才真正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加强身体运动,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呢?库柏曾做过一个著名对照研究:一组人群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活动,比如走路上班,在机场等待航班起飞时不是坐着,而是来回走动等等;另一组人群参加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发现两组人群健康收益是同等有效的。一项著名的针对上海市妇女的6年跟踪研究发现,生活中零散、非结构性的身体活动(如家务)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效果虽然不如健身明显,但仍可以显著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充分证实了增加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性。1996年,美国国家卫生署发布了著名的研究报告《身体活动与健康》,该报告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关于身体活动与健康近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关于身体活动和健康关系最权威、最科学的结论。报告指出:无论什么年龄的人,只要经常参加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生活质量都可以得到提高,积极参加身体活动是积极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引用上述的研究成果,目的在于说明:(1)体育运动与身体活动同等重要,因此不能仅注意学校中开展的体育运动,而且还应重视和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课余时间从事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2)要经常参加中等强度的身体运动,这一点启发我们要提升体育教学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强度。

从政策角度看,中央七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开展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等。从理论上说,假设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能真正确保,并达中等强度,依据上述引用的科学研究成果,结论一定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但现实是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结果并不如人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一次采访中发现,在“安全第一”盛行的体育教学理念下,“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质量和效果都有待考验。特别是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要做好体育课堂教学和大课间体育活动这篇文章,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并非易事。

如何不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一句口号,将每天锻炼一小落实到实处,成为常态?我们认为,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保障时间、场地器材和师资队伍的前提性下,我们要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设计好,二要组织好,三要运动好(确保中等强度)、四要监管好,五要评价好。如果当前能做到上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必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教师理论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