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前珍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没有对生活的感悟,就没有常写常新的文章。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是写出有新意的文章的关键。一篇学生习作,不可能处处精彩,哪怕是高考满分作文甚至是赛场优秀作文也不可能无可挑剔。我们需要的是有亮点的作文,或者说,同学们可以先要求自己达到这个目标。学习写作的学生大多有摘记本,摘记本不仅仅是为别人的文章而备的,摘记本上应该有自己的笔墨。生活中遇到的日月星辰、花草鸟兽,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只要能触动我们心灵的瞬间,绝不要轻易放过,记下它,那一瞬间的感触是最美的、最动人的。哪怕是一句感悟,要相信它总有一天会成为你写作的源泉。由章句而片段,由片段而成文,生活体验的积累成了你毕生的财富,也是你写作的财富。我们同样生活在这片蓝天下,有的人看到的是春花秋月,可也有的人只能看到三点一线的学生生活的可憎面目。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写道,“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其实美景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独具慧眼。许多同学喜欢随笔胜于作文,因为随笔是可以抒写心灵的,而作文是作业,仿佛戴上了沉重的枷锁难以尽显轻盈的舞姿。其实我们不妨把随笔看作写好作文的一个前奏,练好文笔,培养好感悟力,积累好素材,再戴上脚镣跳舞也可以舞得精妙绝伦。
在随笔中,你可以痴心妄想,你可以痴人说梦,可以恣意妄为,没有人会阻碍你天马行空的思绪,那里蕴藏了你不可一世的创造力。许多同学都有文思枯竭的经历,尤其是拿到一个作文题,思路好像一下子就被堵塞了,脑子一下子就被抽空了,最后硬着头皮写出来的自然是面目可憎、了无生趣的文章了。他们写作文不是不会想,而是不敢想,应试的高强度训练把同学们心中难得的一点写作灵性都驱赶得一干二净了。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全靠命题或命意的作文训练,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更应注重随笔,因为那是一方自由的天地,写作需要灵感,不可当作试题一样机械训练,否则一定会导致思维僵化,感悟力下降,直至不会写作。灵感是个脆弱的东西,稍加钳制,它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灵感也是可以培养的,当它出现时,都敏锐地捕捉到,不断地去描绘它,展示它,它就会来得愈加频繁。
灵感的来源可以千奇百怪,有位同学的灵感来自于一颗已被拔下的珍藏已久的蛀牙,她说这颗牙看久了会让人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它被放在了一个十分精美的盒子里。在她的脑海中,这一颗蛀牙,是那白白的瓷质牙面上存在着一块块黑色的斑,像是一块白白的墙面上画了在某些人看来是十分有艺术感的涂鸦。
灵感的来源有时猝不及防,“喵——”一声猫叫,引得同学思绪滔滔:“在校园里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时而在垂地的枝条中缠绕着飘出,时而在树林中尖利地爆发伴随着一双警惕的眼睛。每一声猫叫中都包含了不同的情感,或喜,或悲,又或许是难以言明的彷徨压抑。如同人的语言一样,如同人一样。猫,一种难以捉摸的动物。缎子般光滑的皮毛,在阳光下跳跃着光彩,精巧的小耳朵仔细地辨别着外来的声响,长长的胡须上或许挂着一滴涎水,但决不会破坏其威严,而更像是一种幽默。最让人叫绝的当数它宝石般的眼睛。在夜间闪着翡翠一样的光芒,细长的瞳孔多了几分妩媚,却又像在坚定地警示着人们不要靠近。那一抹眼角的余晖勾住了多少神魄。即使是校园内的野猫,也在眼中闪着青白色的光,虱子跳蚤的滋长,皮毛的黯淡并不影响它眼中的自尊骄傲。”
灵感更多时候来自于人们理性的思考,有位同学好好地思考了这么一个问题:“狗,往往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可我们真的把它们当朋友了吗?”他得出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的朋友,我们会动辄吆五喝六,甚至不屑于用手去触碰吗?真正的朋友,我们会用虚伪得掉粉的声音喊出他们的名字吗?真正的朋友,我们会随便地剥夺他们宝贵的生命吗?狗,看得太多了,便在清澈的瞳孔外用世故包裹。世故地摇尾乞怜,世故地察言观色,世故地冷眼看待这个虚伪的世界。它们也不曾把人当作朋友。在我们的强权下,狗机械地执行我们程式化的命令,然后完成,然后得到所谓的奖励。我们可以逼迫它们的肉身,但在它们的梦中仍是那祖先的无边的草原。没有强权可以压迫灵魂,灵魂总是紧紧跟随着心的脚步。”如果说人对狗的压迫大家都看得到,算不上高妙的话,那么对狗的心理揣测就有一定的新意了。文章不止于深入到狗的心理,还悟出了一个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道理。狗必须摇尾乞怜,而藏獒因为有实力,所以有资本清高,不世故,不媚俗:“最幸福的狗大概是藏獒了。生即拥有广大无垠的草原,纵然贫瘠,纵然苦寒,但是这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实实在在的,每一步都与大地血脉相连。甫一出生,便处在弱肉强食的抉择之中,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还是把对手狠狠地踩在脚下,冷漠的高原风会告诉你答案所在。太多的抉择让它们越来越冷静,环境的历练则让它们更加强壮。清澈的蓝天,清净的大地,清新的空气,清亮的视野,它们有资本不世故。”狗如此,人亦然。世故不是天生,媚俗不是本性,生活逼迫弱者臣服,强者称雄。
当然,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都要化为精妙绝伦的奇葩,否则就是胡思乱想,写作便也成了胡言乱语,那样的文章就没有丝毫的价值和意义了。如写《美牙》的那位同学,把蛀牙想象成有艺术感的涂鸦,虽然想得新奇独特,但若只是由此让人惊骇的联想,还是不足以成就文章的。她对蛀牙的审美,想到了美是孤独者:“看到这颗牙,我常常会想到是不是有一种牙雕的艺术,如果有,那这一件算不算是大自然的杰作呢?这颗牙会不会有一种美而不被人赏识的抑郁呢?纵使被放在了精美的盒子里,被赞赏的也只是盒子而不是它。人们总习惯于发现已被认可的美,而忽略某些独特的也可被称为美的事物。我有事没事就会拿起它观赏一番,喜欢它,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它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美的孤独者,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却是一件极品。”进而,文章又讨论了美与审美者紧密依存的关系,想到独特的美也需要独具慧眼的审美者:“牙和我,一直相伴前行,我们的关系不像是我和床头布娃娃的关系,那是倾听与被倾听的关系。我和牙,那是赏识和被赏识的关系。现在的牙又是会很开心,那是想着我把它紧紧握在手心的满足,而我只要想到我是个独立特行的审美者,也会忍不住喜上心头。”痴心妄想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我们写作不是为哗众取宠,或危言耸听,读者看文章也不只为猎奇,因而,一切的联想,想象都需要思想这个内核,文章有了灵魂,才能拥有生命力。
有人说,我就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奇思妙想是需要天赋的。其实,有时我们的联想也来自于对常态世界的追寻。只要你愿意探寻,只要你愿意思考,你都会有收获,有位同学在《生命的得失》中写道:“我问自己: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了,他究竟一无所失,还是失去了他应该享有的漫长的一生?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他究竟失去了他曾经有的漫长的一生,还是一无所失?我问自己:生命的得失究竟如何衡量?寿命的长短究竟有何意义?我常常惶恐于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一阵风吹过,一片叶凋零,一个生命就陨落了。小时候花鸟市场里千挑万选选来的几条金鱼,在某个早晨忽然发现有一条一动不动,漂浮在水面上,露出与芬芳水草极不和谐的灰暗的肚白。它死了。我的眼泪掉下来,砸在玻璃缸上,圈圈波纹载着它的尸体波动着,像是层层荡开上下起伏的悲伤。死,这样轻易。”“一个婴儿的夭折,妙龄少女的容销金镜,耄耋老人的逝去,到底哪一种更值得惋惜?”文章从质疑入笔,追寻生命的得失与意义,抽丝剥茧,缓缓道来,接着,生命的意义在黛玉的花魂鸟魄,周国平夫妇夭逝的爱女中慢慢彰显,最终作者得出了笃定的答案:“一个人走一遭,留下的只有记忆。生命的分量,也许就是这记忆的厚度。爱也好恨也罢,英雄气短美人迟暮,都已远去。在生命里绽放爱收获爱,累积生命的得与失,便让彼此的记忆充实。”如此行文,常态、理性的追问思索,最终也能成为精妙绝伦的奇葩。
写文章需要一份“痴心”,写出新颖的文章需要放飞思维,勇于想象,这就是我所谓的“痴心妄想”,而考场作文限制颇多,会束缚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随笔堪称是“痴心妄想”的园圃,“恣意妄为”的天地,随笔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了一种自由的心境,这种自由是滋养写作灵感的沃土。根深方能叶茂,让学生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文章才会越写越有灵性,精妙绝伦的奇葩才会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