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俊 李强
我从杂志中看到这样一故事:一北方人到福州旅游,在饭店点了饭菜吃完,客人道:“来一点汤!”店家应声端来了一盆洗脸的热水。客人高兴了,吃饭还送洗脸水,服务真周到。但总不见店家送汤来。又叫:来一点汤,店家应声又端来一盆热水,客人自然喜欢,洗过脸,再次道:“来一点汤”店家急了道:“你好难伺候,你要了两次汤就算可以了,怎么还要第三次呀?”客人摸不着头脑,细细交流才知道,在福州口头语中,“汤”就是热水的意思。
看完这个故事,不禁一笑。客人与店家之所以产生误解源于各地方言习惯不同,福州人这种特殊的解释或许是从古时流传至今吧,早已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这让我联想到曾经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中:“及其日中如探汤”中的“汤”在句中就是热水的意思。课堂上我为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学生们轻松记住了字义,又何须老师的再三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文言课堂。
提及文言文的课堂,学生都会感到头疼,不仅有晦涩难懂的文字,还有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师口若悬河,从头到尾逐一解释字、词及全文翻译,直到人人了解课文意思,就算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可是教师似乎忽略了我们不是培养古汉语、古文学的研究人員。我们教学文言文的核心任务应该是让学生了解古人思想,感知古代文化,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所以现在许多城市里开办私塾,重读国学经典,电视台里《百家讲坛》重品先秦诸子百家,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如果用传统的学究式的教学思想去教学生,循规蹈矩,让学生在纯粹的古人世界里苦苦寻觅,非但不能轻松地理解古文,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鉴于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
一、了解现代汉语与文言的区别,激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一切都觉得陌生而新奇,遇到文言文中不懂的词语,居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他们这样就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一次偶然讲解“呆若木鸡”用法,我补充道现在用法用这个词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是个贬义词。最初的含义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学生不太相信,我就拿出典故:在《庄子》中说“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学生恍然大悟,更为这种古今异义词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后来学习中如果遇到这种古今差别很大的词语我都会让学生去查阅相关典籍,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收获新的知识。我想这样掌握知识的途径或许比背的口干舌燥更有效。
二、与先贤对话,用现代思想解读古文文化
学习了孔子《论语》十则,无论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还是道德修养,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依然受用。课后我让学生搜集整理了更多的《论语》节选,学生不仅了解了学习内容,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背诵后,一名学生说道:“文言文也许有些难懂,学习也有些枯燥,但如果用到学习上,我明白了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只有这样,旧知识不断巩固,才会记忆深刻,对学习大有裨益。孔子不愧为睿智的文化使者,是中国人的骄傲。”这节课让我感触到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读读记记,不能单纯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教师要抓住契机,适当引导,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三、搭建桥梁,延伸古文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小说单元《杨修之死》《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都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节选。课文文言与白话夹杂,阅读起来没有太多困难。因为古代白话文中既保留了许多文言文的词法、句法,同时又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正是介于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一种过渡语言,它理应成为打通古今语言的另一道桥梁。鼓励他们多看这类课外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进一步学好文言文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学习《杨修之死》后设计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一字评曹操。因为受课文影响学生先入为主认为他太过奸诈,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外阅读《三国志》去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我想课外如能这样由易到难、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文言文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就好像让孩子们穿越时空去与两千多年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打通古今、化难为易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决不应割断古今汉语的联系而孤立地教学文言文。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联系古今,善于打通古今,我相信学生学习文言文必能融会贯通、化难为易,定会爱上独具魅力的古代汉语。
(作者单位 邓 俊:湖北省宜都市枝城初级中学李 强: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西湖中学 )
?誗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