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摘 要: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课的教学案例,浅谈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诱思探究;生物;环境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强调学生自主参与探究,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激励、组织、点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的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经内化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拓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生物教学规律。该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即学生通过积极活动获得体验。同时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美好而有趣的过程,感受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感叹于生物科学的高深和奥秘。而且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诱导”作用也得以真正体现,彻底打破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学中解脱出来,其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以培养,青春的激情得以释放,充分体现教育的真谛。
一、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由陕西师范大学的张熊飞教授首先提出的。张熊飞教授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核心特征是启发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它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
“诱思探究”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有效思维对话基础上的探究。核心在于“思”,即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思”的钥匙为“诱”,即教师的循循诱导,“思”的过程指导学生的探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成就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成就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成就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
二、案例分析
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为例,谈谈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初中一年级上册生物教材内容。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通过学习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形成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认同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二)重点、难点突破
本节课的重点是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难点是:提高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分析问题和概括总结的能力相对较弱,通过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寻找这方面的事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是突破这一重难点的主要手段。再通过模拟实验、分析实验、及时总结,从而对这一重难点内容加以掌握。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游戏——眼疾手快。我来捡豆子,比比男女同学谁的反应更快,好不好?宣布游戏规则后同学们按要求做游戏。学生们群情激昂,积极参与,并在交流与合作中迅速完成了小游戏。这样把保护色形成的模拟实验变形为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诱思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通过学生完成的小游戏,教师诱思学生分析小游戏的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由兴奋到惊讶,转为积极思考。教师继续诱思:(1)自然界中也是这样吗?(2)你能举出哪些例子呢?(3)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在争论与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维的品质。进一步地诱思学生探究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小组讨论教材第14页第五幅图片和信息库25页的文字资料,找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图片,接着小组探究讨论,再展示交流。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这样一个个诱思作为铺垫,学生都能积极地相互探讨,试图从书本或者已有的知识储备中寻找答案,最终得出答案:小组一:你看不见我——保护色(北极熊、变色龙),小组二:我不是我——拟态(竹节虫),小组三:你别碰我——警戒色(瓢虫),小组四: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行为——猎豹:奔跑速度快,能捕猎物;蜥蜴的断尾行为;仙人掌、睡莲。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这比直接讲述要深刻得多,也便于学生的理解,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通过教师诱思:生活中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回答(如到了秋天值日生打扫室外卫生时会有很多落叶、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地方等)。很快总结出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对于适应的相对性教师让学生辨认图片,考眼力,让学生指出两只竹节虫的位置。这是诱思。接着播放一只竹节虫被鳄蜥吃掉的视频,再联系前面游戏中绿色豆子也有减少的现象。进一步地诱思,视频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快明白适应的相对性。教师这样用直观的方式表达抽象的问题,学生对适应的相对性的理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本节内容是本章环境与生物的第四节,同时以上内容均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来的,但比较零散,所以不利于学生的长期记忆。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对以上内容加以概括和总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脉络。这时可以通过Flash动画课件,先展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再让学生自己对整个过程加以概括。如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完后再让某一小组选出代表来复述本组的观点,其他组给予评定和补充,直至得出既精炼又准确的语言文字描述。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更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改理念。
三、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须知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中教师诱思的模式化,关键是教师的诱思问题要恰如其分,并且问题链条应贯穿课堂,有始有终,有梯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归纳演绎出结论或规律。而且教师也要注意自己诱思的方式要多样化,注意诱思的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问题应该简洁、清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另外,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适时点拨指导,使学生自己主动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进一步地探究,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学生在细致而周密的思维过程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方法。这些都对教师的意识、观念以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中心中学)
?誗编辑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