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小娟
我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为很多事而发火,因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常常生气。但往往生气过后又觉得做得不够冷静,不够理智。反思自己的言行,痛定思痛,总觉得自己的修养不够,境界还不够高,面对浮躁的社会自己还不能静下心来专心钻研业务,乃至修身修己,思想亦不强大。所以我越来越觉得,教师应多一股平静之气,教师应该多一份善待学生的魅力。
经常也听到有些老师在私下里抱怨,“现在的学生真的是难教,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又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倒还都挺像模像样的!”惊奇替代了鄙薄。偶然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我豁然领悟:其实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学生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于永正老师的课足以见得课堂从始至终都是教师在赏识孩子,激励孩子。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欣赏学生,是教师从事教学的金钥匙,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长处,那即是他成才的方向。教师如何做到欣赏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目中有人”(于永正老师说),争做伯乐。时刻牢记陶行知先生的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欣赏学生是关键。”所以我们不应吝惜激励性评价语,“你真棒!你还能做得更好!其实你什么都能做好!”……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欣赏我”,“老师在期待我”。具体而言,教师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欣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还要欣赏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更要欣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无限生机、无限开创,逆境可转为顺境,腐朽将化为神奇,“全面发展”才能形成。
教育的过程恰恰也是运气然后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的过程。气顺则人顺,气和则人和。因为心是“气韵”的生发之源,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更需要静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绪,否则再好的教育、教学内容在坏的情绪作用下,都会变得令人生厌。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善待”的平和心情。
拿破仑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伟大。”坏情绪对人的伤害更大,正如给别人造成伤害会像钉子被拔去后,无论你事后讲多少好话,伤痕都会永远存在一样。静水流深,除了湍急的水流有力量之外,看起来平静的水流更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暴跳如雷是一种懦弱无能的表现。孩子在最初的恐惧之后,接下来考虑的就是如何逃避,甚至会毫无心理障碍的撒谎,推卸责任。在一流的教育者眼里,如果看到某个孩子某个方面不尽如人意,应该想到这样一句话:看孩子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
在这个转型的时代,人心浮躁,人们最缺乏的就是欠缺一种恒心和耐心。如果你能够沉得住气,就有可能在浮躁的人群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一名教育家;如果你能多一股平静之气,那么课堂永远是有效的、深邃的;如果你能多一份善待之心,你便可以追寻到教育的真谛和心灵的宁静。心静方能人静,人静方能思想静,静中自有思想悄然的流淌,静中自有智慧灵光的闪现。水静静流淌涤尽污秽烦恼,浸润万物而无声,而为师者更需心境上的平静,以平静的善待面对孩子,坚守教育的纯真,将一切教育的期待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以气养气,静而有为,静而至远。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