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之下,从教体局到学校再到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并在摸索中前进不断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对新课堂教学探索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防止教学过程的“伪生活化”
所谓“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是指:遵循教育规律,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以了解、服务社会为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既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更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素材,并且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政治理论学习的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服务生活。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才能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和有用性。因此真正的“生活化”一定要坚持“从生活中来”,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实用功能,“到生活中去”。
但是我们也要防止教学中的“伪生活化”。“伪生活化”是指教师只是一味地为了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结时简单用歌曲、诗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做点缀,无视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复制书本知识的情况。甚至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联系社会生活或学生生活经验,生硬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的现象。这样的形式,看着热闹,却难以真正让学生产生共鸣,怎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呢?
為了防止教学过程的“伪生活化”。(1)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精心挑选资源,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形成自己研究生活的方式,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2)要切合实际地布置体验式作业,让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权利、义务、责任等意识,这应该比简单的记忆效果要好。
二、防止教学过程中学生地位的“伪主体化”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这显然已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让学生成为“好知者”乃至“乐知者”。对教师来说,就是在教学中要做到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好知者”,但是兴趣不足以激发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为“乐知者”,这样才算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摸索中,我曾经试探过利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教师指导学习,分组讨论,课堂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但是经过试探后发现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就是“伪主体”现象。
1.在农村中学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文献资料很少,住校生更不可能上网查阅资料。教师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其实只能是每组小组长代劳,因而导致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等于只是给了少数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大部分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又怎能“好知”“乐知”?
2.学生课余时间是很有限的,一框题教学的资料查阅都很难完成,怎能常常这么做?所以偶尔一次的公开课演示也变成了“作秀”,效果很不理想。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应该批判继承,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汲取营养,给新课程改革一些启发。如,巧用问题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让学生养成宁静沉思的好习惯。问题式教学既可以是教师上课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再点拨的方式,也可以教师课前准备与本课教学相关的资料,布置任务学生课下完成阅读,上课再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一一解答的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思考,寻找答案;同时又带着更多、更新、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这样既解决了“为主体”过程中学生不能全员参与的问题,又克服了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足够资料查阅的困难,真正做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了教学的浮躁,将教学的有效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