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俊
摘 要: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把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再加上上课时间一长,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形,这时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一定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海岛上的鸟多时,可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海岛上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世界”。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此时,学生会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有利于理解课文,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
在教学中,有些课文比较难理解,但在多媒体的参与下,就可以把一些难理解的词、句子表现出来,使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再现出来,使学生上起课来既轻松、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体会。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圆明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圆的分布。结合“众星拱月”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些是“月”,哪些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的心中有了大概的轮廓。课后再播放被化为灰烬的万园之园。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发学生发奋学习、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三、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学生难以体会。这时就可以用多媒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使学生抓住重点或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的妙处。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中,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出来到底是怎样的。为了降低教学坡度,突破教学难点,于是就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计算机大屏幕显示一列火车向东北驶去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拉的火车头推。接着,让学生想象火车是怎样爬上直陡坡的,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最后,学生再通过大屏幕观看火车爬上直陡坡的全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又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和密度,让学生通过具体画面体会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創造精神,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计算机能储存大量的教学信息,为语文教学提供翔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等信息。在教学中,可以按照知识点来划分教学内容并实现超链接,它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南极光》一课,那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要真切理解课文内容会有一定困难。教师事先搜集一些有关南极气候、地形、南极光等知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五、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品格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特别是小学生,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品格。《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全文以火柴为线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在社会主义优越环境下,小学生对资本主义的黑暗知之甚少,也很难体会当时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了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在学习课文时,就可以一边分析课文内容,一边通过影视回放,再现小女孩当年卖火柴的真实情景,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课文做很好的铺垫,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的高尚品格。
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做到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雍殿宏.如何处理多媒体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关系[J].吉林教育,2010(01).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