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传承着文化和思想,是一门有灵性的艺术。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因此,笔者理解为,“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语文味:有了这个味道,你的语文课才美。听你的语文课如同在品尝一道佳肴,品一杯美酒。因为你的课堂浓缩了语文的精华,让人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教师要培养语文味
语文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多方面地汲取知识,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同时,要用包容的心去接受各类知识,文学的、历史的、音乐的、地理的……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到什么都会胸有成竹、信手拈来。
语文教师还应该热情奔放,富含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欣赏文章应调动自己的感情力量,让文中之味弥漫课堂之上,让学生在这种充满语文味的氛围中,享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福建省优秀教师薛有庆在《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一文说:“语文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善于运用语文所特有的诗意、情趣,从适当的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冰心写过一首诗叫做《寄纸船》,其中表达的是女儿对母亲的深切而真挚的爱。在上课之前,某位老师给学生放了一首歌曲《妈妈的吻》:“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啊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并且在多媒体屏幕上给了一幅画面:一个纸船在蓝色的海面上漂啊漂。看着画面,听着音乐,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已经沉浸在母爱的河里了,他们进入了文本,因为这浓郁的爱的氛围。这时,该老师用她轻柔而有感染力的语言开场了:“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过无数种方式来表达世间最伟大的情感——母爱,今天我们就带着感恩的心随着冰心老人来感受这无私而又真挚的情感吧!”这节课学生非常投入,是这位老师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把学生领入了一个爱的世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很有语文味的氛围。
教师要学会咀嚼文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读是语文入门的钥匙。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多种形式的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这里,笔者想说说以下两种读法:
会品词语,嚼出味道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句与跟它相近词句进行比较,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比较、推敲、感悟课文语言,对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增强教学境界的艺术美、浓化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极为有利。有篇课文在写野百合的生长环境时,有这样一句话:“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教师说:“‘断崖能不能换成是‘悬崖?”这个问题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不能,“断崖”说明山的险,而“悬崖”说明山高。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用“断崖”说明野百合生长环境的不一般,为后文突出它的精神做铺垫。
会品语句,品出味道 理解性探索阅读是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一步,只有对关键句、重点句理解透彻,才能准确把握文意;只有弄清疑难句,才能扫清理解全文的障碍。品句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出现了很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如合作讨论式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多层次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比如说合作讨论式学习,教师既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判断,又要把握好要讨论的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讨论,也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有价值,不恰当的讨论反而会冲淡语文味。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散步》一课时,课堂讨论十分热烈,但没有高人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不前。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而忽视语文教育目标与教学任务的深入探究,会导致语文课文味不足、质量不高,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魅力和真味。所以,需要每一位语文老师做一个有文味的老师,上出有文味的课,更重要的是引导出一批有语文素养的学生,让语文的精髓源远流长,让语文课充满真正的“语文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