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德育与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014-05-05 04:30陈瑛
教育界·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

陈瑛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劳动力(包括人力)资源,将在市场竞争中凸显主体作用。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就会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与之相适应的学校主体性德育,由思考转化为实践。确立主体性德育观,实现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人、成功与成才,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华丽”的转身。

【关键词】中职学生 主体性德育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意味着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将承担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完善的功能,政府及其社会相关组织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二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三是进入以多媒体、大数据和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领域发展的节奏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由此,出现了中职学生德育成长中的挑战。

问题的复杂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在义务制教育时糊涂与贪玩,没有养成良好的知识学习的习惯和积累,在“应试”教育中屡屡“挫败”,处于基础教育的“垫底”的地位。在义务制教育留下了的“缺憾”,就会在中职教育中延伸;再加上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数量偏高,家庭教育的“缺位”,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诱惑、冲击和影响,往往使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比同龄人在思想认识、心理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曲折和挑战。在思想品质的健康成长上往往缺乏现代社会的体验和认知,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要求,深入进行主体性德育为主线的中职人才成长的教育,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呈现知识经济下的成长特质。

一、主体性德育的理念

主体性德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观念,就是要引领学生认知、感悟、体验“以人为本”,培育学生主体性人格为主向。即重视学生主体人格的提升,强调要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以挖掘潜能,促进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发展;遵循德育共性与个性、点与面相结合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层次性、能动性、差异性,因材施教,既注重群体性道德水平提高,又彰显学生个性,使每个人都成为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实践的主体。

(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

面对基础教育的“淘汰”,职业教育首先应确立起“让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现代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中职学校理所当然以生为本,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决不能仅仅为了把学生送进企业、走岗位成才的道路,更主要的是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为每个学生打好做人和成才的基础,让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一席生存之地。为此,主体性德育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教育引导学生,关爱服务于学生,让每个鲜活的生命熠熠生辉,让每一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得到成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此,学校通过主体性德育,使学生认识自己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主体,但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导帮助下才会不断增强和发展。只有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才会使其感受自信、充实和体验到完善自己的乐趣。

(二)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不抛弃,不放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更多地关注比较特殊的学生,关注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始终坚持“没有爱就没有职业教育”的宗旨,视学生如已出。一切为了学生,就应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学生之间有个性差异,但差异不等于人的品质的优劣。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智能类型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等方面。人生的美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辉煌的一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就应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让他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要让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对话式”教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主体德性的广阔天地。

(三)以数字化教育,填平教育鸿沟的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计算机的主要用途已经由计算转化为信息搜索、信息沟通和信息处理了。鸿沟,即意味着差别,意味着界限,意味着不平等,数字鸿沟则是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之后出现的新问题。数字鸿沟的出现,其结果也只能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中职学生从其发展来看,知识的掌握与普通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在学习技术的智能掌握上优于普高。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主要的特点是程序主导,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在程序的掌握中逐步提高的;任何人只要自己愿意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就能自主学习,由此有效地填平了同类中等教育学生间的鸿沟,使学生增强了生存、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的成长更放光彩。

二、道德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可持续发展”本来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念和战略。其理论认为,人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主体。只有人具备了科学的思想观念,最高的认知能力与道德责任感,以持续、整体、协调为原则,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健康、持久的发展。这种理念,更强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更强调对人类终极发展的关怀。我们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试图从德育层面来讨论道德主体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

(一)学生德性是主体的自主建构

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德性的支撑,但德性的获得不是其内部自然生成,也不能单单依靠外部的灌输,而是要主体自主的建构。所谓“自主”,一是指人是道德的主体,人应自己主宰自己的精神理念,反对道德上的强制性。德性虽然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但作为一种外部影响,也只有得到主体的认识后才能内化为主体的德性。二是指人的德性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教育只能影响人,不能以教育者的思想替代受教育者的思想,对主体性德育来说,它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自主的选择性。学生主体要根据面临的具体情况、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道德问题。要给学生主体有道德选择的空间,允许学生在多元文化下对各种道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在建构学生主体的德性时,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了解学生已有的思想基础和品德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育要求出发设置德育的起点。德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这是构建学生自身德性的经验来源。以活动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通过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德性的构建。

(二)道德主体可持续发展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人是道德的主体。德育过程必须尊重、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加以内化,并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以实现教育目的。只有凸显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求得道德的可持续发展,求得人的自主全面发展。

2. 实践性: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不是闭门思过,独善其身,而是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人格和追求的境界。道德品质中诸因素如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正是在反复的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中不断提高、深化、内化成熟的。

3. 需要性:道德行为应主要地归因于道德需要,而不是道德认识。没有学生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内化,更不会有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忽视学生道德需要的德育,实际上就是目中无人的德育。道德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学生,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基本的和合理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不合理的需要。

(三)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 切实发挥好课堂教学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中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课堂中德育课程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或再现对其道德品质培养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的重要环节,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靠教师讲授传递给学生,是道德知识传输的主要途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应达到的水平,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活跃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实践道德生活的欲望。

2. 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职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主体,但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导帮助下才会不断增强和发展。只有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才会使其感受自信、充实和体验到完善自己的乐趣。唤醒学生的修德需要,不仅要靠创新的课堂教学,还要靠创设各种自我教育的情境,即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创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校内各种隐性、显性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对不同教育环节的衔接与贯穿,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中得到个性的张扬、合作意识的培养等。

梁启超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那如何才能做到“少年智、少年富、少年强、少年独立、少年自由、少年进步”呢?这都有赖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和我们教育工作者。国家要富强必须要走科学发展之路,学校要发展必须把学生看成可塑之材。为此,我们应在《决定》的指导下,坚持主体性德育,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的力量,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主体德性的认同,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并通过主体的认真思考和相互交流,在自我判断与分析抉择中有助于实现促进双方的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丽慧. 以学生为核心实施主体性德育——探讨新时期职业培训德育方法新视角,2004-5-26.

[2]尊重人 关心人 理解人 发展人:德育理论研究的新主题. 中国文明网,2010-1-19.

[3]德育理论研究新主题: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 湖南省平江县职业技术学校网,2012-02-14.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
诗词鉴赏对中职学生德育的提升作用探讨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