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成长为合格大学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4-05-05 06:33:18朱建芳韦善阳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师德制度能力

朱建芳,韦善阳,杨 涛,陈 鹏

(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北京东燕郊 10160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招生人数持续攀高,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大批的博士或硕士毕业生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高等院校执教,这其中部分人员更多的是从事行业相关科研工作,接受到的教学训练很少,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教学基本训练。另外由于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广泛需求,一些企业的科技工作者也被引进到高等院校或者在高等院校兼职教学。以上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或工程能力,但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教育学与心理学培训,在教学能力方面参差不齐,很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效,成为真正合格的大学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主要是通过岗前培训和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该些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的强化与提升,但由于培训时间有限并且缺乏强化训练,再加上“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普遍存在[1-3],往往使该部分教师形成科研和工程能力突出但教学能力一般。因此,如何使一名科研工作者或工程技术人员成长转变为一名合格的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问题的产生

科研人员难于转化为合格教师的问题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1 重科研轻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当前社会将学校的科研能力,专家数目,核心期刊、检索期刊发表文章数量等来作为一个学校好与差的划分标准,无形中推动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的只顾自己搞科研,而学生教育和就业等问题却不那么重视.曾有调查发现,某些高校教研项目的立项数目不到科研项目项数的三分之一,对教研的不重视现象普遍存在。国内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大多考察教师的承担课题、发表论文的级别及数目、进账科研经费数目等可以体现科研能力的指标,但对于教学水平要求相对较宽松,形成了以科研能力为硬性指标、教学能力为辅助指标的现象。科研水平直接与职称、待遇等挂钩,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大多数院校都以办成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为最终目标,走向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极端。为此,许多教师在论文和课题上花费较多精力,忽视课堂教学,使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存在,最终受害者是广大的学生。

1.2 科研环境及氛围影响

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但是当下对于高校办学水平的评比主要看重科研水平,致使许多高校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兼顾教学与科研,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则向科研一方倾斜。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权力在支配大学运转的过程中优于学术权力。行政管理手段本应成为保障教育目标与教育质量的工具,但却随着学术权力的政治化、行政化,而使其慢慢变成了阻碍教育发展的一到屏障。各种非学术力量对学术性活动的干扰(如学位授予、职称评审过程中托关系、走过场等现象),这种行政泛化现象直接影响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学术风气的端正。在这过程中,教师们从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为教育奉献的精神慢慢消失,慢慢转移到科研工作中,这样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1.3 岗前培训流于形式

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师行为规范、教师考核标准及培训方法。但往往由于一些组织或机构不重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使大部分培训过程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没有使教师教学技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大部分受训人员都是应付性过关。各高校引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囊括大量的先进教学技术及教学经验,本意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队伍水平及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但部分高校对于教师的现代技术教育培训方面做得不到位,致使其完全沦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工具,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1.4 受训人员自身不重视

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针对其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对该领域国内外动态掌握较多信息,也掌握多种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数据处理技巧,在各自领域都有较多成果。但是多数专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刚毕业的具有高学位的年轻教师直接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欠缺,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被动接受理论知识、通过科研过程进行实践,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多以自我理解为主,对教学技巧、技能没有实质性帮助。各单位组织的一些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形式的活动可对新入职人员及教育技能欠缺的人员的各方面予以提高,但往往由于受训人员自身不重视而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2 解决措施

为解决好科研工作者顺利成长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在深入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的根源的基础上,制定对应的政策和措施,对症下药。解决办法的核心点应当包含以下三点: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制度的建设,其次是教师师德的培养,第三是教学能力的提高。

2.1 注重教师制度建设

良好的教师制度建设为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既有量的保障也有质制的突破[4]。目前我国各高校教师制度普遍包含有编制制度、高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师资培养制度、“双师型”教师制度、兼职教师制度建设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教师结构的合理化[4-5]。然而这些制度之间连接的纽带是需要加强的。刚从高校毕业的博士生或者是从科研院所转投教育事业的研究人员(以后统称科研人员),共同的特点是强于本专业知识,弱于师道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真正如何教书育人,如何上好课,如何传授知识等还是处于朦胧的理解状态,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转化制度和培养流程。刚进校的科研或科技工作者首先应当先助课,通过协助资深教授上课,学会教师职业的基础能力,掌握教学方法,掌握如何把书本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成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助课需要强调的几点因素有[6]:①助课教师一学期不仅仅是助一位教师课程,应当适当有所增加;②助课教师应当计算一定的工作量,只有转化为自己工作的成果才有助于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③助课教师助课效果需要由授课教师进行最后的评定,评定为良好以上为合格;其次进行岗前试讲,试讲是考核教师是否具有上课能力,有学校督导和院系领导及资深教师评定,岗前试讲合格,可以进行课程授课。再次是竞争上岗,每门课程应当由讲授最好的老师负责,通过个人课程自愿选择和竞争评比产生课程授课负责人,这样既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教师兴趣爱好和能力的体现,爱教容易教好,此乃兴趣之所致,必然竭尽全力而为之。第四是相对固定的课程负责,由于各专业的教学科目较多,每门课程都想上一次,或者讲授的不是自己熟悉的知识,这样既为难了老师也为难了学生。因此每位教师负责的课程应当在三、四门之间,而且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让教师授课做到精益求精。第五是建立授课考核制度,没有考核不知好坏,只有建立了考核制度才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高能力,提高效果。制度进程如图1所示。

图1 科研人员教学制度进程图

2.2 强化职业之魂—师德教育

师德师教师职业的灵魂,也是他们自觉奉行的行动准绳。因此,我国无数教育工作者也追求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以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师德精神,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与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形成了利益至上的情况[7-8]。各种不平等的竞争、急进思想、享受思想、功利主义、金钱主义等正在侵蚀教师内心应当遵从的操守,这些思想与师德往往发生激烈的冲突,有从部分教师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不良行为频频发生。我们要建立师德过硬的教师队伍,就必然进行师德教育。实现良好师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9]:①构建以政府引导、社会配合和学校管理三者结合的师德教育三维立体教育体系,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师德建设大环境,只有形成人们普遍的尊敬老师,爱戴老师的环境,教师的师德才能更快更好的达到更高的彼岸。②构建师德活动良好平台,有师德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但是实现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可以通过建立师德教育活动论坛、师德教育活动月、师德模范团,用论坛的形式广泛交流师德学习心得,互通资源和成果,通过活动月进行师德思想的集中强化,通过建立模范团,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广泛师生员工共同最求更高的师德水平。③建立师德教育研究与培训制度,师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师德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

2.3 提高教学能力

研究人员自身业务水平能力是可以肯定的,但如何把渊博的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建立其传授者和接收者之间知识的桥梁是需要较高的教学能力的。实现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0-12]:①助课观摩,通过科研人员在助课过程中领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②授课能力培训,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授课技巧培训,使教师从理论知识掌握到实践都形成系统。③举行授课比赛,竞争能更好的发掘人的潜质,能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④ 强调课件的优质,课件时上好课的基本保证,精美的幻灯片和工整大方的板书等使授课效果倍增。

3 结论

本文深入分析了科研人员在成长为合格的高校教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措施,强调了问题根源中教师自身情况和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的重要性,更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从完善教师制度建设、强调师德教育和提高教学能力三个核心措施,为科研工作者顺利成长为良好的教师建立连接的桥梁。

师者国之大任,道远而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国民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着中国梦和其他美丽梦想的实现。

[1] 袁祖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透视及纠偏[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1):69-73.

[2] 缪章艳.透视高校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3,(5):45 -46.

[3] 汪增相.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23(5):83 -85.

[4] 石军霞.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7(4):49-50.

[5] 叶文梓.教师专业化制度建设的进展、问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6,(8):76 -80.

[6] 张西方.教师制度伦理及其功能[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4):154 -157.

[7] 禹旭才.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德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1):124 -128.

[8] 官汉蒙,陈艺波.美国高校教师制度理念及其形成背景[J]. 现代教育管理,2010,(7):107-110.

[9] 董岩芳.师德教育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9 -23.

[10] 徐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教育,2009,(2):85.

[11] 张晓玲.大学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几点反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25(1):37 -39.

[12] 杨云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个关键环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6):106-108.

猜你喜欢
师德制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