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汇泛化的社会文化心理透视

2014-05-05 06:33:18邹小青白书鹏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词汇语言大学生

邹小青,白书鹏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东燕郊 10160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在人群中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发展。网络词汇是网络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它忠实地记录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本文中的网络词汇是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顶、灌水、东东、酱紫、囧、3Q等。网络词汇具有新颖性、口语性及夹杂多等特性,是人们进行网络交际的一种特定词汇。网络词汇产生于网络,其使用领域基本是在网络交际中,有其特有的使用语境及使用群体。2010年11月网络词汇“给力”一词出现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党报中用网络词汇作为标题,引起了全国网民和读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2010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李培根校长的讲话中提到了网络词汇如“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打酱油”、“被就业”等,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网络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主流媒体、校园生活、录取通知书、甚至交通标语中都能见到网络词汇的身影,许多网络词汇已经越来越多地超出网络交际的范畴,以口语或书面语的形式进入各种非网络媒体之中,使用人群和应用领域迅速扩展,并逐渐进入现实世界,成为大众话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词汇泛化已经成为我们语言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话题。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网络词汇的泛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的状况,也反映了用语者的心理和情感,本文拟从社会文化方面对网络词汇的泛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网络词汇在大学生中的泛化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词汇较多的一个群体,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①周旭.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95% 是网民.(2008-04-29).网址为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04/29/content_15036070.htm.他们具有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互联网使用熟练的特点,使用网络词汇比较得心应手,是推动网络语言从网上走向网下的一个群体。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知和使用情况,笔者对河北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主要是通过网络获知网络语言的,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与同学和朋友交流认识网络语言的。在日常交流从没使用网络语言的学生只占到2%,而经常使用的则占到了28% ,有时使用的占到了55%。除了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词汇外,和朋友、同龄人交流以及在自己的日记和博客中也会使用网络词汇(见表一)。这说明网络语言的使用已经成为大学生语言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网络词汇已经在大学生中泛化,成为了他们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1 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

在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26个时下流行的网络词汇的认知和使用情况,56%的学生认识其中的二十个以上,29%的学生认识十到二十个,而一个都不认识的为0%;而对于这些网络词汇的使用情况调查表明,日常交流中使用十个以内的为67%,使用十个到二十个之间的占41%,全都没用过的只有3%(见表二)。而对于这些流行词汇的词义,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他们正确的词义。大部分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语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语言生活,可见网络词汇已经深入大学生的日常交流,大学生成为网络词汇泛化的催化剂。

表2 大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词汇的情况

2 网络词汇词义的泛化

随着网络词汇被用于各个领域,其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网络词汇词义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词义的泛化。“哥”本义是亲属称谓语,是指同父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网络词汇“犀利哥”走红之后,“哥”族新生词开始不断在各网络和媒体上涌现。包括“馒头哥”(指沿街边卖馒头边唱歌的乐观大叔)、“异物哥”(指发现雪花啤酒中有黑点和类似虫子腿的杂物,异物的投诉人)“板栗哥”(面对城管依旧淡定炒板栗得小伙)、“化石哥”(指混迹在娱乐夜店场所像化石一样布为声色腐化的的小伙)等等。“哥”不再专属于亲属称谓,已经泛化为对一些职业群体男性成员的一种最强烈的情感表达符号。这种表达具有调侃幽默的色彩,其作为性别特征的功能也在逐渐减弱,衍生出具有某种提示特征或独特魅力的一类人事的特殊含义。同样的泛化还出现在姐、爹 、亲、弟、妹、爷、帝、娘等词上,这些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大,成为了人们进行日常交流,拉近彼此距离的交流语言。

伴随着网络词汇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网络词汇词义也突破常规,产生泛化和变异。如“秒杀”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网络游戏“里,是指一招杀死敌人。用现代汉语知识来分析,中心词应该是“杀”,但是在这个网络词汇中“秒”的含义却是相对稳定的,强调快速、瞬间的效果。“杀”在游戏中杀死的基本义逐渐淡化,不断衍生出其他转义。如“NBA中秒杀次数最多的是保罗皮尔斯,在2006年12月9日时便已拥有6次秒杀,垄断NBA秒杀记录。”①《当代体育 篮球频道》2007年第10期《paul pierce 11刀。》这个例句中的“秒杀”是“命中”的意思),“我是被jonny的声线秒杀的,忍不住要momo……”②来自豆瓣论坛,网址为http://www.douban.com/doulist/263850/.这里的秒杀有“着迷”的意思,杀的原义“杀死敌人”已经荡然无存了。

3 网络词汇泛化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折射,文化同时又影响着语言。网络词汇的发展和流行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具有新颖性、简洁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网络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折射出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及人们的语言文化心理。

3.1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追新求异思想

后现代主义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想特征之一。语言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并不能让人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感情,因为人们所使用的每个词语的含意,每条语法规则都是别人早已定好的。这种模式化、规范化的语言根本不足以表达出每个人的独特性。③周卫红.论网络语言的后现代文化内涵[J].晋阳学刊,2006(5).突破既有的、传统的、权威的语言模式和规范,进行不断的创造和更新,追求自我、个性、多元是后现代解构主义在民间文化中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思想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也追求时尚、追求新颖,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有意冷落或舍弃语言里固有的、或已经是使用惯熟的词形和句式,而有意选择新词新语。而从网络词汇的形式上来看,网络词汇不受固有的语法约束,也突破了汉语词汇的传统结构,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而这样的奇特、新颖、不同于传统的形式正好符合了后现代主义的追新求异的思想。如网络词汇中有大量的数字词如886”(拜拜喽)“、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英汉夹杂词如郁闷ing,吃ed;字母词如“ FT”(晕倒)、“TMD”(他妈的),符号词“:-)”(高兴)、“:- O”(惊讶)等。网络词汇中有一些谐音词,这些词故意曲解词汇原有的意义而出现新的形式,如(童鞋)同学、恐龙(丑女)、大虾(大侠),同样的意义出现了不同的词汇表达形式,而在运用语言时,人们往往有意在选择形式新颖的网络词汇来彰显个性和自我意识,如用“美眉”代替“美女”,用“土豪”指有钱人,用“东东”代替“东西”,这都是后现代主义影响下语言表达求新求异的一种表现,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固有的表达模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表达效果。

3.2 张扬个性,宣泄情绪的心理诉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除了能够传达信息、沟通思想以外,语言的运用还体现用语人的特点和风格。处在现代化转型期的人们不再满足于默默无闻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中追求个性,彰显自我成为了大家追求的目标。这种思潮促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语包装,言语交际中也要凸显个性,表现特色。网络词汇因突破了传统语法、语义规范的约束,形式多样、新颖,能较好地凸现个性,显现风格。网络词汇泛化的人群中青少年所占的比例较大,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富于创造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是使用网络词汇的主力军,而青少年喜欢求新逐异,张扬个性的特点为网络词汇的广泛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在一份自我介绍中有这样的表述“本人中科院高级潜水院院士,曾获诺贝尔长期掉线奖,奥斯卡终身隐身奖”,作者将潜水、掉线、隐身等网络词汇嵌入到严肃正式的语句中,显现作者较强的幽默感和鲜明的e时代感,也是语言使用者表现自己与时俱进思想的一种体现。

在网络词汇标新立异的同时,网络语言中那些粗制滥造的、不文明的用语逐渐泛滥。在网络交际中,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你装什么丫挺的啊”等用语频频出现,屡见不鲜,还有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在网络语言广泛使用的今天,这些低俗的语言已经泛化到了中小学生的语言生活当中,对他们的语言使用和语言习惯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成为教师和家长们非常头疼的问题。这种现象反映了用语者希望通过网络词汇来吸引众人的目光,同时也利用这些粗俗的词语来随意展示自己的幽默、戏谑、针砭心理,宣泄自我的情感和情绪。网络时代消解了部分传统的权利话语,真正实现了“人人都在说,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而网络中粗俗用语的泛滥是网民把网络中的话语权带到了其他交流中来了。

3.3 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群体意识

在社会大舞台上,个体总是从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而特定群体的言语有自身的特点。当某种流行语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开始流行时,不熟悉或还没有接纳这一流行语的个体就会面临一定的压力,被视为违规者。为了得到群体的支持,个体会产生从众的心理而使用流行语,从而获得群体的认同。语言,尤其是刻意转换而成的特殊语词编码体系,已成为青年交际的亚文化群落的符号表征,是构成不同类型的青年区隔的规定性属性特征。

网络词汇是网友在网络交际时创造、使用的词汇,由于表达上的特点,很多词汇在网上迅速流行起来,成为网上的语言时尚。而我们的生活与网络文化、网络语言关系密切,恰当地使用网络词汇能拉近交际彼此的距离,使人际交流更加和谐和轻松,相反,对网络流行词汇的一无所知,会被认为还没有融入到社会,与社会群体脱节的表现。网络词汇的使用不仅仅是表达个性的行为,而且是迎合并适应网络和社会群体的表现。“亲”本是在进行网购时卖家对买家的称呼,让人消除生疏感。在网上流行后被疯狂套用,如南京理工大学的短信录取书“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南理工,不错的哦!奖学金很丰厚哦!门口就有地铁哦!景色宜人,读书圣地哦!亲,交不起学费也没有关系哦!我们有‘绿色通道’哦!……”;交通标语上也出现了“亲,注意避让行人哟”。在较为正式的场合和表达中这使用这些形式新颖的网络词汇,一方面是期望通过变异语言的使用增加亲昵感,拉近彼此的距离,另一方面是受求同从优语言文化心理的影响,增强得到认同的程度。

主流媒体率先使用网络词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引领了网络词汇的流行,加快了其泛化的速率。如“给力”一词出现在2010年11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之后,各大报纸纷纷追随,出现包含大量包含“给力”的标题,如“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11月12日),“CPI创25月新高食品给力74%”(《沈阳晚报》11月12日);“雷”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语言类节目出现之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疯狂地使用。正是这种从优从众的心理促使他们对优秀团体的认同和追随,从而获得归属感。

3.4 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兼容

在语言的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接触往来,进行文化交流,语言之间会出现相互吸收、相互借用的现象。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反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对我们的语言有一定的影响和渗透。在广泛使用的汉语网络词汇中,数字词、带字母的词,中英文混用现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字母词主要是对英语进行缩略或是对英语形式的模仿。英语缩略的词如 BF(boyfreind)、BTW(by the way)、OMG(O,my god),汉语拼音对英语的模仿如TMD(他妈的)、BT(变态)、MM(妹妹)、3Q(thank you)。这是英美文化对汉语渗透的结果,而网民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倾向于使用这类形式的词并成为一种时尚,则反映出网民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思想。另一方面,网络词汇还吸收了日语词汇,方言词汇以及港台、影视中一些语言形式,并在年轻的网友当中流行起来,这是多元文化彼此影响的结果,也折射出网民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吸收。

4 结语

语言包含着文化,并将文化的奥秘反映在语言层面上;文化的发展制约着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也影响着文化的进程。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网络语言的产生是网络文化的反映,而网络语言的泛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众的社会心理,证明了它是多元文化接触、交流、融合的社会文化产物。网络中那些粗俗词汇的泛化是现代人情绪和压力的一种宣泄,扰乱了语言秩序,需进行一定的语言和文化引导,使网络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 汤枚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09).

[2] 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06).

[3] 季嘉瑞.网络流行词语“秒杀”的语义泛化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4] 黄兵.网络词汇变异的社会文化心理透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5] 周卫红.论网络语言的后现代文化内涵[J].晋阳学刊,2006,(05).

[6] 赖爱清.从网络语言分析网民心理[J].文学教育(文艺杂谈),2007,(01).

[7] 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6).

猜你喜欢
词汇语言大学生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山东医药(2020年34期)2020-12-09 01:22:24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