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级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改革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是摆在所有初中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而知识迁移能力恰恰是建立在思维活动之上的一种学习认知对另一种学习认知的影响,是学生探索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基础
1.迁移能力
认知心理学指出,迁移是学习者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情感、方法、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活动完成效率的高低则与学生内在能力,即迁移能力密切相关。迁移活动产生的基础在于两种学习间存在共同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习者通过分析问题条件与所学知识的共性与差异,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和概括,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迁移的思维过程如图所示。
2.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初中化学教学只一年的时间,而且面临着强大的中考压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往往采用基础知识+习题的教学模式,以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备战中考,而对于初中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却局限于理论研究阶段,在实际中应用较少。人教版的初中化学教材共有12个单元,以物质分类为主要划分线索,主要学习的物质都是从组成、性质、用途、制法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讲述,具有一定的共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由学生归纳整理之前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1.灵活运用教学材料
结合初中化学教材系统性强,各个单元知识相关联系的特点,教师应该深入比较研究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发现可以建立知识迁移的途径,并且围绕着这个目标对教材进行加工,去除不重要的部分,由此及彼,将教材中的内容精炼成立体、鲜明的知识脉络。
例如,在讲“物质的量”时,教师可以按照概念的无意识感知,有意识感知,概念事实的收集,归纳,下定义,理解举例,应用的顺序安排课程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宏观/微观)学习事物,并且自觉自发地根据所学知识比较不同的物质,最终将所学迁移到实际中。对于内容有关联的单元,教师应该将其对比概括。
2.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
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延伸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新知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直接接触抽象的知识概念,学习效率往往比较低,因此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建立认知迁移,体验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师可以以生活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以生活中常见的活性炭、饮料、塑料杯、醋、食盐等为原料进行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传授良好的思维方法
虽然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对课堂的引导作用不容忽略,仅靠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实现知识的迁移进而拥有迁移能力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传授一些良好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从整体上看,初中化学每个单元的知识都是按照从典型物质代表推广到该类物质的一般性质,再阐述个别例外的思路进行,教师可以据此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让学生体会从个体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过程,辅助学生学会建立迁移的确定模式,学会去粗取精,并抓住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方法。
4.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初中生进行迁移的基础是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共性特征,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知识如同散落的珠子,总存在着遗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总结成块记忆,经常将新知识联系到一起:三种置换反应、三个高温反应、三大化石燃料等语言进行诱导。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单纯的传授知识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创造合适的条件,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取迁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