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军
所谓激励性评价具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感、语言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充分肯定,给予学生赞赏与鼓励,在心理上使学生可以切实得到成功体验以及自信,以此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实施激励性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而激励性评价则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出现的一种评价方式,可以确保每位学生均能够得到均衡、全面以及和谐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求新精神及探索精神。激励性评价模式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而且注意在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及意识。另外,激励性评价模式还能够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2.知识内化的需要
虽然激励评价机制是外显的一种行为,但是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从总体上来看,动机主要是由三类内驱力所构成的,也就是“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以及“自我提高内驱力”。其中,“附属内驱力”指的是为了将外部奖赏得到而不断工作、不断努力的一种需要,因而是属于外部动机的范畴,往往害怕受到批评而希望得到表扬,对社会的义务、责任感有着更多的依赖;“认知内驱力”是内部动力的一种,具体表现为学生愿意学习且对知识感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始终对持久的学力加以保持,发挥潜在智能,强化耐挫折能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则指的是学生通过成功得到满足感,进而愿意工作、愿意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激励性评价模式加以采用,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实现“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以及“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有机转变。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激励性评价
1.在作业评语中实施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的评语以及适量的作业,不但能够给予学生亲切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当学生看到教师所批改的作业符号是“?”号而并非是“×”号时,学生便会主动思考自己的解题思路或者解题方法的不足之处,这样既能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又能将反思的余地留给学生。当学生看到教师所订正的作业是“请修改”时,就会体会到教师对作业及自己努力成果的欣赏、重视,进而使得学生加深对教师的信任和理解,通过心灵的沟通将一种默契形成,再有“相信你会做得更好”、“不错,继续努力”等有正能量的激励性语句,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教师的鼓励,从而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而且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情境创设中实施激励性评价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选择、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提供给学生,大力倡导及鼓励学生的探索行为、好奇心,以激励性的方式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身想法和独立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评精神与质疑精神,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所有的事物均有着其有待改进的可能,一切事物并非是完美无缺的。
3.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激励性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已经变成了互动性的课堂,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所以,教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激励性评价手段,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出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予以确立。
例如,在讲“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教师可以重新设计教材中的实验,将学生划分成两人组,让各个小组通过合作进行实验,并且在实验中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将结论得出,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提供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做激励学生的支持者。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各组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但要注意评价方式的激励性,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结论,对结论不正确的学生,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教学中实施激励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学习欲望及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贯穿激励性评价策略,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