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花
摘 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丰富和扩大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领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训练自主独立的个性,学习做人的言行、品德、习惯。所以语文活动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志趣、特长和理想。而阅读,就是语文活动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组织与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60-01
活动课作为小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学科课程共同担负着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具体任务,应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丰富和扩大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领域;从而陶冶美感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训练自主独立的个性,学习做人的言行、品德、习惯。一句话,语文活动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志趣、特长和理想。而阅读,就是语文活动课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广泛读书,只读几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应遵循儿童发展的心理和读书规律,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阅读活动课,抓住有利时机,向学生推荐中外名著、科普读物、童话寓言等合适的读物,指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一、培养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立足学科课程,带动活动课程,为此,要掌握以下要点:
1、启发学生热爱书籍。各册教材及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都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内容,用以培养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各方面知识,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使书慢慢成为小学生的亲密伙伴。
2、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不要越俎代庖。
3、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例如,开展朗读比赛或讲故事活动,应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用课内阅读训练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
二、介绍书籍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所以,推荐课外书,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能读什么?学生想读什么?学生爱读什么?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应该是教师必须要考虑并弄清楚的。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可能有效。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把好思想教育的关,让学生多读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教师还应选择和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针对性强的读物,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等。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1、结合课堂教学介绍有关的书籍。一是根据节选的课文推荐全书,如《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也可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如人教版配套的同步阅读。这种方式,能丰富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锻炼独立阅读的能力。但运用以上的介绍方式要注意,不喧宾夺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自然乐于接受。
2、开展经常性的介绍工作。教师可了解本校或当地图书馆藏书情况,根据需要,编写目录,鼓励学生向图书馆借阅书籍。还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成立班级图书角,把学生的图书集中起来,供大家借阅,发挥图书的作用。
3、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可根据各地都蕴藏的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是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确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2、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读思结合。找那些真正吸引你的书,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花点时间吸收消化一下。“温故而知新”是前人积累的读书经验。小学生在阅读新内容、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如果善于联系旧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所以我们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个别指导。
3、讨论交流,学会表达。讨论交流是自学活动的主要方法。教师不断设疑提问,启发学生发表见解,有利于开阔视野,多向交流,共同提高。其作用还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读书,个人钻研是必要的,但不可忽视同学间的交流、切磋;阅读是否达到了目标,是否获得了成果,都体现在表达之中,不能用任何方式表达,就意味着阅读没有完成。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张衡,是检验阅读效果的较高层次的要求。高中学生应当具备这种能力。课外布置写读后感,则是从文字表达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巩固阅读成果的迁移训练。
四、加强辅导,开展活动
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不能只停留在书目的选择上,要配合开展有关的活动,加强辅导,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怎样读的问题。
1、读书报告会。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召开读书报告会或讨论会,是常用的辅导方式。教师在平时应指导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如果是阅读相同的书目,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作为阅读的提纲,帮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
2、朗读比赛,故事会。在广泛开展阅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朗读比赛或讲故事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3、组织小文学社。组织小文学社,就是为了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特色学校,全面提高学生的诵读、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营造大家共同读书,交流习作的氛围,成为同学们的文学素养提高的一个舞台。丰富多彩的文学社团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①文学讲座。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些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指导老师分别就古诗文的阅读欣赏、作文竞赛指导等方面开展文学讲座。
②课外阅读。泛读方面,每周安排一次阅读活动,每年的寒暑假,都列出“假期阅读推荐书目”,向学生推荐。积极引导学生接触课外阅读,让他们乐于与书报交朋友。
③社会实践。为了开拓小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知识,积累今后的写作素材,可有计划、有准备地利用课余时间,带领文学社同学走出校园,走向色彩斑斓的田野,亲近大自然。
④习作指导。上好习作指导课,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上好习作指导课,有利于学生明确作文要求,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上好习作指导课,有利于学生拓宽写作思路,掌握写作技巧,以便提高作文能力。
4、其他活动。看电影,根据读物内容排练文艺节目、办手抄报等,也是有效的辅导方式。开展以上活动,必须体现这样的精神:既不放任自流,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既要指导帮助,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通过语文阅读活动课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并帮助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我们终身孜孜以求的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