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学,孩子从开始认字,到明白字的含义,再到懂得用字表达心中所想,一点一滴从字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文的学习过程中,问题难免会出现。尤其是学习的枯燥,孩子生性爱玩,却被困在椅子上学习产生苦恼,从而缺乏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语文;基础教育;培养思维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了情趣和梦幻的地方,但是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孩子的要求严格,课堂纪律更像一把枷锁,将孩子们的种种情感,拷锁在椅背上。不停地往孩子们的大脑里灌输知识,殊不知,孩子们正在变成装知识的口袋——“书袋子”。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学习,喜欢学习,从而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让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
一、诗化语文,激发兴趣
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他区别与其他的表演艺术,它是由于教室和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语文本就是饱含了故事和诗意的一门学科,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佳作。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为无声的语文艺术加分,要将它的诗意真情流露给学生,让学生们被其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而感染,能真实体会其中的韵味,从此爱上语文这个可以给予人们精神享受的学科。
所以我们在讲授的时候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要只是以单一的形式进行,那样孩子们只会觉得枯燥,毫无学习兴趣。现在的小学生大都喜欢在家看动画片,看过了,喜欢里边的人物,甚至还会演上一段。为什么他们对于动画片里的人物和情節一遍一遍看不厌,最后都能背下来的程度呢?为什么我们不把语文教学里的故事就像动画片一样放映在孩子们的面前呢。正是如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完全可以放下教师的身份,把自己当作一个演员,课文里的故事就是剧本,应用你的形体语言,你的眼神,你的笑容……声文并茂的演绎出来,可以加上一些小音乐,可以加上一些小动作,再加上一点小问题,如,大家知道后来怎么样了吗?大家觉得他该怎么办?等的小问题,不断的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去思考,面对这样的情节该如何处理。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地投入进来,给予他们心灵的震撼,说不定,孩子们会比喜欢动画片还喜欢这种课堂的表演。语文教学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其实,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眼、手、口、脑并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己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段落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段来讲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二)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补充修正别人的意见,从而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开展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共享中形成,优化了他们的学习品质。
三、一定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以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总是以一位课堂的组织者,控制者,裁决者的身份存在,上课时也一直是一种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状态。而现在的素质教育就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以前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中心的传授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双边活动的学习模式。老师在课堂上,变成维持课堂的纪律的班长,时而巧妙的提点学生的思路。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只有这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才是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语文教育课堂变得充满活力,真正地变成学生学习的天地。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说话练习。那么两种训练必不可少:
(一)课堂训练。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序的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捕捉语言信息的良好习惯。
(二)拓展训练。因为有了读文的基础,学生甚至能熟读成诵,再加以合理的想象,老师的鼓励,所以学生说得生动有趣,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是各学科教学的基础课程,学校以及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并且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的未来,为能够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方文华.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天津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林.语文教学的方法.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于红天.语文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