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教育研究热点的主要领域与发展趋势——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0年—2013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2014-05-04 00:39栗洪武
关键词:蒙古族双语民族

包 莹,栗洪武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一、前言

一个民族历史的演变与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繁荣,都离不开教育。不同历史时期,蒙古族教育的内容、形式、管理各不相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家庭教育、寺庙教育、私塾与正规的学校教育传授着生产生活技能、历史科技、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相比而言,还处于欠发达或较落后的发展状态。因此,为探究蒙古族教育发展的重点与不足,把握未来着重研究的趋势,文中运用共词分析、可视化技术等方法,以发表在期刊上的相关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热点及相关动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把握蒙古族教育的研究,以期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是计量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中,共词分析是以文献关键词、主题词和参考文献等为研究对象,分析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反映构成研究热点的主要内容,进而推论出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论点。运用上述分析方法再进一步结合数据可视化技术,就可使研究结果更直观、具体,分析研究问题的效果也更明确、清晰。[2]

二、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来源

研究材料选自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库(CAJD),时间范围设定在2000年~2013年之间,运用标准检索方式对全部期刊进行检索,检索主题设定为“蒙古族教育”“蒙古族民族教育”,初步检索到相关文献302篇。为保证文献这一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和有效性,经过进一步筛查,剔除无关键词、个人观点评论,重复出现等不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最终选定136篇相关文献作为本次统计研究的样本。其中,样本文献的来源为高校学报、民族类教育期刊和一般学术类杂志。学报类主要分布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民族地区的高校刊物中;期刊类主要集中于民族教育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西北民族研究和黑龙江民族丛刊等具有民族研究板块的杂志。

(二)工具与方法

表1 2000年~2013年关于研究蒙古族教育的文献发表情况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和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两个软件作为本次研究文献、揭示研究热点的主要工具。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共现矩阵分析、词篇矩阵分析、多为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等。

表2 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排序

统计数据库中2000年至2013年关于研究蒙古族教育方面的文献发表情况(见表1)。通过年度文献发表量的统计可以从总体上更直观的了解每年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关于蒙古族教育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总文献发表量上并不多,每一年的研究情况都处于相似量的水平(2000年和2002年相对较少),且无明显差异及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结果说明,在蒙古族教育方面的研究关注度不高,有待于加强。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分析

表3 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局部)① 本次统计共获得27×27的矩阵,表中只罗列出一部分即12×12的矩阵数据情况。

1.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的基本统计情况。在文献计量研究中,关键词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也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概括,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研究内容的主题。在高度相关的研究领域内,某一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则说明该学科研究领域内对其关注度高,可视为高频关键词,而确定某一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即可用高频关键词来分析。[3]用BICOMB统计分析136篇关于蒙古族教育研究中的关键词,共获得312个关键词。为使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可信性,对最初获得的关键词进行筛查整合,删除重复词和过多同义词,剔除表达有误、语义不准确、概括性不强等一些词语。最终选取了关键词出现频次在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10范围内的27个关键词作为有效高频关键词(见表2)。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初步看出蒙古族教育研究中的热点所在,高频关键词主要有“蒙古族教育”“双语教学”“文化传承”“语言教育”“历史”“对策”等。这些词初步反映了蒙古族教育研究的热点,然而热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不是单独存在彼此孤立的个体,表2并没有完全反映出各热点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各研究热点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层次的探讨关于蒙古族教育研究领域内的关系。

2.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的矩阵分布情况。运用BICOMB和SPSS软件对高频关键词的矩阵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间的深层关系。通过统计分析获得关于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表3)和相似矩阵(表4)。关键词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密切程度,可通过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显示,频率越高越接近研究主题,且与之关系越密切。[4]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是由同一篇文献中两两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次数而形成。矩阵结果既可以看到在同一文献内两两关键词出现的情况也能看出关键词单独出现的次数情况。相似矩阵的统计,目的在于了解在同一篇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共同出现的强度,分析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关联度的统计。

表3是经共现分析所获得的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部分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情况。从数据可以看出,在一篇文献中,高频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次以及单独出现的次数,进而反映关键词单独出现和共同出现的差异情况。上表中两两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次较小,但并不能说明二者没有联系,研究结果易受样本数量的影响。表中对角线上的数字相对于非对角线上的数字来说最大,这说明该关键词单独研究的文献要多余与其他关键词共同研究的文献篇数。如表中的“蒙古族教育”(20)“双语教育”(12)“文化传承”(5)等,它们对角线上的数字较大,除体现着文献篇数的不同外,主要是说明单独研究与共现研究的差异。

上表反映的是高频关键词单独出现及两两出现的频次,每一个关键词共现的次数受词频大小的影响。因此,共现矩阵反映的内容不完全真实,存在一定的误差,不能完整有效地揭示出高频关键词间的共现关系或与研究热点间的关联关系。为此,需做进一步分析,即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研究,通过该研究反映关键词间的深层关联程度。选取部分关键词的研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局部)① 本次统计共获得27×27的矩阵,表中只罗列出一部分即11×11的矩阵数据情况。

运用Ochiia系数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形成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分析词与词之间共同出现的关系程度。表4中呈现的是统计后部分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情况,该数据能够进一步反映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词间及与研究热点的关联度。关系的紧密程度,是由数字表示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越接近1,则说明关系密切,相关性高,反之,数值越接近0,联系越不紧密。[5]在表4中,如“蒙古族教育”这一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间的关系紧密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发展”(0.45)、“地方课程”(0.45)、“对策”(0.32)、“教育制度”(0.22)等高频关键词。这些数值代表的关联度说明它们与“蒙古族教育”一词被共同加以研究和讨论的程度较高,极易形成研究热点。

从统计学意义上讲,共现矩阵和相似矩阵都是通过分析数据来反映研究热点间的关系程度,这一方式要处理大量数据比较繁琐且不能直观明了的呈现研究内容。为使研究热点间的联系及结构关系更简明清晰,需进一步做可视化分析并以聚类树状图和共词知识图谱等形式直观形象的展现出研究结果。

3.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可视化分析是将研究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做出完整的分析图表,图表中包含所有样本的相关信息,也完整的展示出数据分析过程和数据走向。其中,共词可视化分析是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及研究热点间的关联结构,归纳研究领域的范式,利用统计图形,直观形象地呈现研究结果。[6]为此,运用共词可视化分析技术可进一步了解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词及研究热点间的关系结构,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达到可视化效果。聚类分析是对高频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把众多复杂的共词关系对象简化为若干个类群,类群是由代表某一研究领域的关系密切的主题所组成,类群形成后再以直观形象方式呈现的一种聚类过程。[7]多维尺度分析是运用非线性转化的方式,将高维空间的数据转化为二维空间的数据来表达研究对象间的关系,并通过平面距离显示研究对象间的相关程度。[8]共词知识图谱是对多维尺度分析结果的直观呈现。在图谱中,各个关键词的位置体现着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若要了解构成一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可以通过图中相似性高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的程度而得知。其中,处于中间位置的关键词,表明其在学科中处于核心位置并与其他关键词联系密切,反之处于外围位置,则说明联系不够紧密。[9]因此,通过分析多维尺度知识图谱,较易判断出学术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所在。

图1 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图1和图2是蒙古族教育研究中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后进行的系统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而得到的聚类树状图和共词知识图谱。依据上述两个图的分析结果,再结合聚类过程及关键词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把蒙古族教育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出其主流学术研究领域,达到对主流研究领域的构成、高频关键词之间关系结构以及联系密切程度的认识。现将上述结果概括称为:“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一)、“民族教育与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领域二)、“蒙古族教育发展与地方课程研究”(领域三)、“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领域四)、“民族教育政策与蒙古族基础教育研究”(领域五)。

图2 蒙古族教育研究的共词知识图谱

(二)问题讨论

1.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的研究是五大主流研究领域之一,但从统计结果上看,它处于整个研究网络的边缘,比较独立,离研究中心较远,并不是核心研究内容。因此,该领域的研究还需做进一步的探讨。在现有研究中,一是,从历史时期和朝代划分对教育进行研究,是对史实线索的梳理。这一研究固然对史料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做到了以史论史,但缺乏史论结合,从史出发,探讨实践问题的研究视角;二是,根据某一重大事件、文学作品、重要人物以及民族语言文字的变化进行专题研究,主要是研究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搞清历史事件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及对当时或后来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这一研究从具体问题出发使得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三是,以某一历史阶段的蒙古族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该阶段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活动、教育形式等内容。这一研究主要是联系历史,观察某一阶段教育活动,从中发现研究问题,并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进行讨论以求得到一些启示。

蒙古族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给人类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经济、文化生活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地位使得蒙古族教育的研究更具有价值和意义。虽然研究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并不是五大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研究内容,但它可以为蒙古族教育研究中的其他方面奠定史料基础。该领域的研究需进一步拓宽史料来源,整理新史料,引进新理论,采用新方法,不断研究新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填补空白。

2.民族教育与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具有教育的一般规律,还有其独特的特点。而双语教学贯穿于民族教育中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各阶段,是民族教育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民族学生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中学习,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民族文化和历史,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展。有研究发现,一些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管理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制定的计划和政策有些不符合本地区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10]学校在进行管理时,只是机械的执行上级要求,较少考虑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这样既难达到双语教学要求的效果,也影响民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及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11]在对蒙古族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以民族语言为教学语言,使用本民族语文课本,学生能够在母语的帮助下,逐步学习汉语以及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可顺利过渡到汉语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就使得以本民族语为母语且对汉语接触少的学生,减少了因直接进入汉语环境而导致的语言障碍所带来的学习困难。[12]这样的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可以缩短教学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及民族教育的普及。

上述问题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与讨论,研究者的认识和观点在相应文献中也做了详尽表述,再结合共词分析知识图谱中的结果,可以看出民族教育与蒙古族双语教学的研究比较集中、稳定,处于图谱网络的相对中心位置。

3.蒙古族教育发展与地方课程研究。教育部针对民族地区的课程改革提出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间的差异以及各民族间不同的文化背景,课程结构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变通性,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鼓励和倡导建立地方课程体系。[13]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关于蒙古族教育研究中涉及地方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课程的基本研究,如概念、特征和目的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内容的研究相对稳定、成熟,基本内容的讨论已比较明确,研究者们的观点已基本一致;二是,地方课程的开发模式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有研究者主张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以参与探究、综合实践的活动课程为主,整合其他课程建立“统合模式”的地方课程;[14]三是,具体到研究地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策略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有专门的文件规定地方课程的设置情况及要遵循的原则。但有研究者指出,在这些文件中并没有突出强调地方课程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仅有蒙古语文、阅读等内容并没有专门反映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的课程。[15]因此,为体现地方知识的教育意义与价值,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发展,民族地区相关部门应给予重视,在政策上提供帮助和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倡导教师重视地方课程的开发,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能力培训,处理好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地方需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地区地方知识和本民族文化的取舍问题。

上述问题的讨论,研究者们纷纷指出了蒙古族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设置及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意见。梳理相关研究并结合共词分析的统计结果发现,蒙古族教育发展与地方课程的研究处于研究网络的中心位置,相关研究较多且稳定。

4.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创造积累下的成果,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对维系民族团结、繁荣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蒙古族历史文化悠久,民族特色鲜明,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它积淀了蒙古族历史,维系着蒙古民族情感,塑造了蒙古民族特有的性格与气质,凝结着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时代的精神和价值取向。[16]维护和传承好蒙古民族文化,有利于提升民族认同感,有利于促进民族进步与和谐共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着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许多地区的社会生活,生态文化发生了转变,蒙古族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所具有的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就要充分体现。其中,学校教育在传承蒙古族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是蒙古族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有研究者调查发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学校正利用与开发蒙古族文化资源并已开展了相应的教育,且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17]但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只是在一些民族学校中有所涉及,而非民族学校中却很少讲授。[18]这也说明,长期以来,政府及教育部门主要是关注与国内保持一体化的知识学习体系,而忽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知识学习体系,对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承重视不够,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是在政策保障,相关部门重视的基础上,编写符合民族文化的地方教材,学校利用好民族特色资源,开展生动有效的民族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民族心理,增强民族认同感,各方共同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义务与使命。

5.民族教育政策与蒙古族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加强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改革。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其自身历史、地理、环境以及现实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及办学条件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民族学校明确办学目标及发展方向;有利于民族教师自我提升及专业发展;有利于激发民族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民族认同感。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各地区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但同时问题依然存在且突出。一些民族学校,长期使用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忽视了蒙古族学生因特有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差异,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研究指出,现有民族基础教育政策顾此失彼,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民族基础教育教师工资的发放,教学经费短缺,农村牧区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撤点并校,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现有蒙古族民族中小学数量逐步减少,在校蒙古族学生人数大幅下降,蒙语授课的中小学生流失严重。[19]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蒙古族的民族基础教育将会滞后发展并带来负面影响。

民族教育政策与蒙古族基础教育研究是蒙古族教育研究中的主要内容,研究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该研究领域处于图谱的中心位置,相关研究较多,热点间联系密切,得到了研究者较多的关注,但该领域面对的研究问题还比较多且亟待解决,此类研究应在遵循蒙古族文化背景特殊性的基础上继续探讨。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蒙古族教育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热点间关系的共词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一是,从现有蒙古族教育研究关注的具体问题看,可分为5个研究领域,即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民族教育与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蒙古族教育发展与地方课程研究、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民族教育政策与蒙古族基础教育研究;二是,从蒙古族教育研究形成的热点及热点间的关系密切程度看,围绕蒙古族双语教学、地方课程及基础教育而形成的研究热点较多,并且热点间联系密切;三是,从蒙古族教育研究热点分布的位置关系看,民族教育与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蒙古族教育发展与地方课程研究、民族教育政策与蒙古族基础教育研究等处于主流研究领域的位置,相关研究较多、稳定且集中。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处于研究网络的边缘,与其他研究联系不紧密,关系独立,有待于加强对该领域的关注并做进一步研究。而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研究,其研究范围广、跨度大,热点分散,需对相关问题做深入探讨。综合上述结论,今后蒙古族教育研究需加强以下几个相关主题的研究。

1.加强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制定及制度细化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包含着生活方式、习俗等内容,更重要的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民族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因此,文化的传承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发展。随着教育政策法规的不断建设与完善,研究者在关注一些地方性政策体系不完整、不够细化、具体操作性不强以及部分领域缺乏必要的专门性的政策指导等问题的同时,还要对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的政策制度研究出现的新议题进行探讨,关注在政策制度保障下,蒙古族文化在教育中的渗透及提升蒙古族教育水平的研究。

2.加强蒙古族基础教育的教育平等权与自主权研究。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蒙古族聚集地的一些农村牧区的小学进行了布局结构调整,调整后的民族学校逐渐减少,偏远地区蒙古族学生接受民族学校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学生们不得不选择非民族学校就读,从而限制了民族学生自主选择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权利。如果蒙古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那么最终会影响到蒙古族教育的发展。[20]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积极探索蒙古族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保障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权与自主权。

3.加强蒙古族学校双语教学转型及教学模式研究。在民族地区发展双语教学对民族学生学习知识及使用本民族语言具有重要作用。从现有研究来看,蒙古族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教学体制不够完善,深层问题依然存在且亟待解决。[21]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结合蒙古族语言的特点及双语教学现状,加强汉语教学及民族语言保护的研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媒介提高农村牧区双语教学质量,积极探索适合蒙古族特色的新型双语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发展,缩短与教育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1]韩达.中国少数民族敎育史(第二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20.

[2][3]杨颖,崔雷.基于共词分析的学科结构可视化表达方法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1,(1):91-96.

[4]Bailon -Moreno R,Jurado-Alameda E,et al.Analysis of the field of physical chemistry of surfactants with the unified scienctometricmodel:Fit of relational and activity indicators[J].Scientometrics,2005,63(2):259-276.

[5]Bauin S,Michelet B,et al.Using bibliometrics in strategic analysis:“Understanding chemical reactions”at the CNRS[J].Scientometrics,1991,22(1):113-137.

[6][7]陈瑜林.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7):40-46.

[8][9]马迪倩,张红莉.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文献传递领域可视化研究[J].现代情报,2013,(2):90-94.

[10][11][12][21]王俊霞.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现状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51-54.

[13]宝乐日.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J].民族教育研究,2006,(2):59-63.

[14]孟凡丽.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模式举要[J].民族教育研究,2007,(3):51-55.

[15]宝乐日.对内蒙古民族中学开设地方课程——蒙古族历史文化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24-26.

[16]金志远.弘扬草原文化是蒙古族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5.

[17][18]阿如娜.蒙古族文化传承教育及资源开发[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1):54-55.

[19]乌仁塔娜.剖析内蒙古民族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内蒙古教育,2011,(5):13.

[20]苏日娜.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70.

猜你喜欢
蒙古族双语民族
我们的民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