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等
摘要:川西茶区全年以采摘独芽为主,导致园内趋嫩性为害的病虫害发生更为严重。针对此特点,通过研究川西茶区的主要虫害和病害的发生特点及规律,结合茶区的防控经验,提出相应的绿色防控措施,为川西茶区茶叶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川西茶区;茶园病虫害;发生规律;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330-04
The Rules of Outbreak an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the Primary Diseases and Pests in the Tea Garden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WANG Ying-chun,WANG Xiao-ping,LI Lan-ying,YAO Yu,LI Chun-hua,LUO F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d of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 610066,China)
Abstracts: The way of picking sibgle bud during the whole year in tea garden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makes it more severe for the damage of pest and diseas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based on occurrence rule of the primary diseases and pests, combined with the prevention experience in the tea garde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ea production in tea garden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Key words: tea garden in west Sichuan; the main diseases and pests in tea garden; occurence regularity;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近年来,随着以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为典型的一批颇具规模的特色茶叶公司的崛起,四川传统茶叶消费观念被颠覆,以竹叶青扁型茶为代表的独芽类高档名优绿茶已成为四川省区的主销高档茶,并逐步推向全国。这类独芽茶,尤其是春茶,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醇和,香气清雅,外形美观,极具观赏性,且农药残留低,满足了消费者绿色、安全、健康的消费心理,受到饮茶者的欢迎。再者,部分消费者茶叶知识欠缺,认为独芽茶即为好茶,也没有农药残留,这种消费误区也使独芽茶受到市场追捧,销量大增。独芽茶良好的市场销售状况,加之茶叶采摘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使得川西茶区茶农放弃了大宗茶的采摘,形成了全年以采摘独芽为主的新的采摘模式,致使茶园内趋嫩性害虫,如茶小绿叶蝉(Empoawa vitis)、茶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茶蚜(Toxoptera aurantii)、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及茶饼病等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本研究根据近几年在川西茶区进行调查的结果,总结了川西茶区茶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并结合茶区现有的先进防控经验,提出了相应的绿色防控措施,为川西茶区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川西茶区主要虫害及发生规律
近年来川西茶区茶园虫害以小虫类害虫为害为主,尤其是茶小绿叶蝉、茶跗线螨和茶蚜发生较重,2011~2012年部分茶园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严重发生,间或发生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茶细蛾、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等。
1.1 茶跗线螨
茶跗线螨属蛛形纲(Arachnida)蜱螨目(Acarina) 跗线螨科(Tarsonemidae)。于2009、2010、2011年连续3年在蒲江县清见乡4~6年生以福鼎大白茶为主栽品种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内对茶跗线螨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茶跗线螨是茶园春季的主要害虫。4月中、下旬茶跗线螨开始大量产卵、孵化,尤其是2011年4月20日调查发现叶均螨口数已达41.5头,其中成螨占23.2%、幼螨占2.8%、卵占74.0%,为害已很严重,必须施药防治。只要春季防治恰当,就能将茶跗线螨夏、秋季棚面螨口数量压到极低水平,只在棚下老叶上少量发生,夏、秋季不需再施药防治。
1.2 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属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是川西茶园夏、秋季的主要害虫,每年的5月至整个茶季结束都是茶园最重要的害虫。茶小绿叶蝉全年发生10代左右,以成虫在茶树、冬作豆类、杂草或其他植物上越冬。越冬成虫一般于气温10 ℃以上时开始活动、产卵, 4月中、下旬第一代若虫盛发。此后每半个月至1个月发生1代,直至10月中旬停止繁殖。由于其代数多、成虫陆续产卵,加之越冬成虫产卵期长达1个月,致该虫世代重叠严重。其成、若虫均具有趋嫩性,多栖于芽、梢、嫩叶叶背为害,以芽下2、3叶叶背虫口数量为多。卵分散产入茶树细嫩组织,大多产于芽、梢、嫩茎内,且以芽下2、3叶嫩枝上下最多;叶柄次之,主脉和蕾柄内少;褐化老枝内不产卵。茶小绿叶蝉适宜在旬均气温15~26 ℃、时晴时雨、适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旬平均气温超过28 ℃、高温干旱、久晴不雨,或雨期长、雨量大,均不利其繁殖。川西茶区多呈6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双高峰型发生。
1.3 茶蚜
茶蚜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是川西茶区茶园春季主要害虫之一,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发生严重,常聚集于芽、梢、嫩叶背面刺吸汁液,虫口以芽下1、2叶最多,致芽、叶萎缩;其排泄物污染嫩梢,诱发茶煤病,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1.4 尺蠖
尺蠖为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昆虫。茶园内常见的有茶尺蠖和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多为局部发生,大面积成片暴发较少。2009年在峡江,2011、2012年在名山、蒲江、邛崃等地茶尺蠖都有严重发生。该虫1、2、3龄时因虫体小,取食量小不易发现,进入4龄后开始暴食,一旦发生,能将成片茶园叶片全部吃光,甚至连树皮一并吃掉,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川西茶区茶尺蠖全年发生5~6代,该类害虫3龄后抗药性增强,不易防治[1]。
1.5 茶黑刺粉虱
茶黑刺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Aleyrodidae),是川西茶区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呈间歇性猖獗发生为害,主要以若虫栖息于茶树叶背刺吸汁液,成、若虫均排泄蜜露,诱发茶煤病,阻碍叶片光合作用,严重发生时茶树一片乌黑,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黑刺粉虱虫体小、危害隐蔽,常在比较郁闭阴湿的茶园里发生。该虫大量虫口集中于茶丛中、下层,仅下层虫口就占总虫口数量的近70%,世代重叠严重,其虫体外又被有一层蜡质蜕皮壳,严重发生时很难控制。实地调查发现,四川低山或平原茶区4月上、中旬开始第一代成虫羽化,4月下旬至5月初为羽化盛期,高山茶区羽化盛期随海拔增高而推后。
1.6 茶网蝽
茶网蝽又名军配虫,属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若虫于叶背吸食茶树汁液,且有黑色胶质排泄物,造成叶面出现许多白色细小斑点,远看一片灰白。茶树受害后,树势衰退,芽叶萌发力大为降低,造成芽叶细小、萌发缓慢,甚至大量落叶。茶网蝽在20 ℃、相对湿度75%以上条件下发生。川西茶区于1994年暴发后,2010、2011年在郫县茶场再次暴发。该虫在川西茶区1年发生2代,以卵在茶丛下部秋梢成叶背面中脉及其两侧越冬。在低山茶园也偶见越冬成虫。一般第一代若虫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始孵,成虫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若虫于7月下旬始孵,成虫期为8月中旬至12月,9月中旬盛发并开始产卵越冬。两代害虫中以第一代发生较整齐,虫口数量较多,危害也较重。
1.7 茶椰圆蚧
茶椰圆蚧(Aspidiotus destructor)属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为害茶树、柑橘、葡萄等,川西茶区已有大面积发生,若不加强冬管,有暴发的趋势。该虫1年发生2代,第一代若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5月上旬盛孵。第二代若虫7月中旬开始孵化,8月上旬盛孵。此虫多喜群栖于叶片背面及枝梢上,叶片正面亦有。
1.8 茶细蛾
茶细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细蛾科(Gracilariidae),近几年已成为川西茶区发生较重的咀叶类害虫,该虫以幼虫咀食嫩叶危害茶树。初期幼虫潜于叶背,随后卷起叶缘,后期将叶片卷成三角形虫苞,在苞内取食,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成都茶区1年发生6~7代, 4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孵化,5月下旬6月初第二代幼虫孵化,6月下旬7月上旬第三代孵化,开始世代重叠。7~9月发生最重,主要为害夏秋茶。成虫羽化后2~3 d开始产卵,散产于嫩叶背面,以芽下第二叶为最多,第三叶次之,第一叶再次之。
1.9 茶谷蛾
茶谷蛾属鳞翅目谷蛾科(Tineidae),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部分初孵幼虫蛀食嫩梢,大发生时可导致整片茶园叶片被吃光,且该虫食枝皮,造成枝枯,严重影响茶园产量和树势。近年在川西茶区局部茶园发生,2010年田间调查发现成都茶区5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最重。
1.10 毒蛾
毒蛾为鳞翅目毒蛾科(Lymantridae)害虫,为害川西茶园的毒蛾有茶毛虫(Euproctis psedoconspersa)、茶黑毒蛾(Dasychira barbarana)、茶白毒蛾 (Arctornis alba)等,近年很少暴发,个别茶园零星发生。2010年9月蒲江有10余hm2成片茶园茶白毒蛾发生严重。
1.11 蓑蛾
蓑蛾为鳞翅目蓑蛾科(Psychidae)害虫,川西茶园常见的蓑蛾有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和茶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主要为局部集中为害。成都茶区茶蓑蛾1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第二年6月中、下旬化蛹。第二代幼虫9月中、下旬化蛹。
2 川西茶区主要病害及发生规律
2.1 低温高湿型病害
川西茶区茶园主要低温高湿型病害有茶饼病(病原Exobasidium vexans)、茶网饼病(病原Exobasidium reticulatumlto)和茶白星病(病原Phyllosticta theaefolia),它们是川西茶区常见的3类低温高湿型病害。其病原菌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为温度20 ℃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病原孢子萌发对湿度要求更高,有的甚至需要在孢子外维持一定时间的水滴或水膜,孢子才能萌发。茶饼病和茶网饼病3~4月始发,7~11月为发病盛期。茶园长期保持高湿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多雾的高山茶区或雾多露重、日照短、湿度大的茶园发病重。
2.2 茶煤病
茶煤病(病原Neocapnodium theae)为川西茶园常见病害,呈间歇性猖獗为害,严重发生时茶园一片乌黑,阻碍茶树光合作用,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该菌以菌丝体、子囊和分生孢子等在植株病部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借风吹雨打散落在蚧类、粉虱及蚜虫等害虫的排泄物上,从中吸取养料营腐生生活,并借助上述害虫的迁移扩散传播为害。上述害虫的存在是茶煤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害虫多,则发病重。
3 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措施
依据川西茶区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茶区现有条件,制定以下相应的病虫绿色防控措施。
3.1 政府重视,企业参与,科研院所加强培训及现场示范,帮助茶农树立绿色防控意识
茶农最欠缺的是对茶园常见病虫的识别以及对农药的正确选择和正确施用技术。目前茶区的农药施用普遍存在一些较大问题:①错用农药。将防治螨类、叶蝉类和鳞翅目类害虫的农药相混淆,造成盲目用药,施用一种药剂没见效马上换施另一种农药,污染产品和环境。②超量使用农药。因怕农药的推荐剂量达不到防治效果,盲目提高用药浓度。加量甚至加倍施用农药是茶叶产区常见现象。③胡乱混施农药。两种不同机制的农药合理复配,可增强防效。但是茶农多是盲目复配,认为两种或多种农药混合施用,总会有一种药能防治正在发生的害虫。因此,茶农每次施药,至少混施两种以上的农药。④增加用药次数。川西茶区4月中、下旬茶跗线螨可能会严重发生,5月中、下旬茶小绿叶蝉会达到年内首次防治指标,需施药防治。近几年随着茶叶鲜叶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茶农为了保证产量,不管茶园害虫种群密度,不管是否达到防治指标,都于3月底将杀螨剂和杀茶小绿叶蝉等的杀虫剂农药混施1次,此后每隔10~15 d施药1次,用药频繁,污染严重。⑤使用禁用农药。茶叶生产对所用农药的种类有严格要求,但是在一些茶园施用禁用农药常有发生。
茶园滥用农药造成天敌种群和数量下降、害虫抗药性增强、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严重[2]。要改变上述现状,需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农残控制,加强科研院所现场指导和示范,帮助农民树立绿色防控意识。应主要做好:①制定严格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和茶叶企业加强抽检,从严格控制制茶原料农药残留方面倒逼茶园规范用药。②加强农药管理,建立茶园专用农药销售点,从销售环节上加强茶园用药的管理,从市场来源抓起,杜绝违禁农药进入茶园。③对农药销售人员、茶农进行茶园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及安全合理用药培训,让售药者清楚不同农药的防治对象,让茶农正确识别茶园内的主要病虫害并掌握其发生规律。④结合现场试验示范,帮助茶农树立安全合理用药的绿色防控意识。在此基础上,指导茶农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尽量减少茶园施药次数和施药量。
3.2 做好茶园病虫测报,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采用适当的防治方式
随着茶树无性系良种面积的不断增加,茶树品种单一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早茶的价格优势及川西茶区独芽采摘模式对茶树品种持嫩性的要求,使得川西新建茶园以福选9号、福鼎大白茶和名山131成为绝对优势的主栽品种,造成茶园生态环境趋于简单,生物多样性下降;由于过量施用化肥,使茶园地力衰退、土壤生物活性下降,尤其是大量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例,导致刺吸性害虫暴发成灾;由于在茶园病虫防治上只注重病虫本身而忽视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利用,盲目依赖化学农药而忽视综合防治,致使茶园有益生物的数量和种群锐减、生态平衡破坏,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且危害越来越严重,这种新型栽培和采摘模式要求加强茶园病虫的预测预报工作,尽快完善茶园病虫预警平台,以指导茶农根据茶园病虫发生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狠抓第一代虫的防治,减少全年防治次数[3]。
3.3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
川西茶区茶叶生产有茶-桂花、茶-梨、茶-桃、茶-松等几种人工复合栽培模式,由此形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比纯茶园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较稳定的昆虫群落结构。正在探索的复合茶园经营模式,如放养鸡和鹅(让鸡吃虫、鹅吃草)的茶-间作树种-鹅(鸡)的立体种养模式,对茶园病虫草害的控制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对周围植被已遭到破坏的茶园,采取种植防护林、行道树、遮阳树等植树造林措施,在幼龄茶园行间种豆科绿肥等,都可逐步修复被破坏的茶园生境,创造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而不利于病虫孳生的生态环境,以提高茶园自我调控能力、减少茶园用药[4-7]。对于新植茶园,还应注意不同抗性品种的搭配,尽量避免品种单一化,以提高茶园自身的调控能力。
3.4 采用多种农业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
3.4.1 及时采摘,合理修剪 采摘独芽模式使一些趋嫩性害虫如蚜虫、茶小绿叶蝉、茶跗线螨、茶细蛾等的虫口基数在园内不断累积,由此带来了茶园施药次数和施药量的增加。近年,部分川西茶区茶园于4月底5月初和6月底7月初在春茶末期及秋茶前期轮流进行轻修剪,去除了大量趋嫩性为害的虫口,恶化了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破坏其产卵和栖息场所,从而减轻了其危害。对于茶黑刺粉虱、蚧类发生严重的茶园,在春茶结束时进行重修剪,可有效控制其发生。
3.4.2 适当中耕,合理施肥,提高茶树抗性 中耕可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秋冬季茶园结合深耕挖蛹施基肥,可杀死部分害虫,如多数的尺蠖蛹、茶丽纹象甲的卵和幼虫等,可通过深耕挖蛹加以控制。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对茶园土壤的研究发现,因茶园施肥不合理而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尤其是偏施氮肥造成土壤中氮含量严重超标已成普遍现象,这种由营养不匀衡引发的茶树抗性下降导致了刺吸性害虫及病害大量发生。因此,根据土壤营养配方施肥,既有利于降低种植成本,又有利于提高茶树抗性。
3.4.3 生物防治 茶园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较多[8-10],全国各地茶区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例如,应用捕食螨控制茶跗线螨,应用苏云金杆菌(Bt)和白僵菌制剂防治茶毛虫、茶尺蠖、卷叶蛾、刺蛾、毒蛾等鳞翅目害虫,应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尺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油桐尺蠖,利用茶毛虫和茶细蛾性引诱剂诱杀茶毛虫和茶细蛾成虫,均能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3.4.4 充分利用物理防治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和趋色性原理开发的杀虫灯和粘虫板已在茶区广泛应用,蒲江、名山等茶区杀虫灯的普及有效地控制了鳞翅目类害虫的发生;利用茶尺蠖和茶谷蛾的假死性,在茶棚地面铺上塑料布,振动茶棚,将掉下的幼虫带出茶园;蓑蛾类幼虫可手工摘除护囊带出茶园或销毁[11-14]。
3.4.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当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抓准防治适期,选用对症农药,按正确的施药方式和用量施药防治,能事半功倍,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例如,茶跗线螨是川西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加强冬防的基础上,全年只需春季喷施一次农药就能控制其危害。
推荐使用帕力特SC防治螨类、叶蝉和鳞翅目类害虫,凯恩EC防治茶小绿叶蝉,其效果都很好,农药残留低,残留符合欧盟限量标准。对于茶毛虫、茶尺蠖、茶谷蛾等体型大的咀叶类害虫,2龄前防治效果很好,虫龄越大抗药性越强,防治效果越差,因此必须抓准防治适期。
3.4.6 保护和利用茶园天敌资源 茶园害虫天敌资源十分丰富,有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100多种,是茶园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重要自然制约因子。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能提高茶园自身的调控能力[15],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3.4.7 重视冬管,减少越冬病虫基数 在冬季茶园封园时适时喷施石硫合剂,在介壳虫类发生严重的茶园喷施松脂酸钠,对防治螨类、粉虱、蚧类和茶树病害效果显著[16,17]。在川西蒲江佳竹的茶叶基地,于9月底10月初修剪后喷施石硫合剂,过1月后再施1次,对病虫的防治效果尤为显著,已多年不用施药防治茶跗线螨和茶黑刺粉虱。此类冬管措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旭晖,宛晓春,杨云秋,等.茶尺蠖生物学习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3):110-113.
[2] 杨丽丽,郑高云,梁丽云,等.茶树抗病虫机制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8(2):8-11.
[3] 梁丽云,郑高云,高旭晖.茶树害虫预测预报研究进展[J].蚕桑茶叶通讯,2007(4):33-34.
[4] 余文权,张翠香.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国茶叶,2009(10):10-13.
[5] 王庆森,吴光远,曾明生,等.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J].茶叶科学技术,2005(3):1-3.
[6] 过婉珍,雷鹏法,王一民,等.茶畜草组合型生态茶园建设[J].茶叶,2004,30(3):134-136.
[7] 张新兵,唐常银.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4):97-99.
[8] 韩宝瑜.应用昆虫化学信息技术大面积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获得成功[J].中国茶叶,2006(4):30.
[9] 胡义元,肖保国,段巧枝,等.化学性息素与色板的复合技术诱杀茶园害虫试验[J].湖北植保,2011(1):50-51.
[10] 洪北边,殷坤山.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制剂的防治效果[J].茶叶科学,1991,11(1):39-44.
[11] 唐 敏,彭 萍,候渝嘉,等.黄板诱杀茶园黑刺粉虱和假眼小绿叶蝉效果及特性研究[A].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中国茶叶学会,2009.
[12] 刘丰静,曾明森,王庆森,等.生态诱虫板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的控制效果[J].茶叶科学技术,2010(2):4-6.
[13] 郭建雄.假眼小绿叶蝉的农业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8(1):10-12.
[14] 商建农.西湖茶区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与示范[D].杭州:浙江大学,2010.
[15] 彭 萍,蒋光藻,侯渝嘉,等.不同类型生态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2):197-199.
[16] 刘佛金.茶树冬防对茶园主要害益虫种群动态的影响[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17] 郭剑雄,刘佛金,王水金.石硫合剂冬季对茶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试验[J].福建茶叶,2009(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