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兰等
摘要:对珍稀中草药山豆根(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的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及现状、药用价值、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及药效分析、毒性研究、繁育方法、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山豆根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山豆根(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255-03
Research Advances of 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
LIU Xue-lan,ZHU Hong,SUN Chang-sheng,LI Li-xia,LONG Xiang-you,ZHANG Jiu-lei
(Guiyang Medical Plants Garden,Guiyang 550002,China)
Abstract: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situation, medicinal value, active component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toxicity research, mating system, cultural practices of 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 were reviewed.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
Key words: 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 medicinal plant; research advances
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介绍,山豆根(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1],主产于广西、贵州,云南也有分布。山豆根为常用中药材,宋朝《开宝本草》最早收载入药,药用其根、茎及全草。味苦、性寒,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2]。近代临床还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湿热带下,以及钩端螺旋体病、心率失常、膀胱癌、喉癌、恶性葡萄胎等症,且已大量研制开发治疗肝炎的针剂、咽喉肿痛的片剂和抗肿瘤的中成药[3]。随着研究的深入,山豆根的药性价值凸显,日益受到世人青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就山豆根的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药用价值、生理活性成分、繁育方法及栽培技术等作一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山豆根提供参考。
1 生物学特性
在《贵州植物志》中,对山豆根的生物学特性作了如此陈述:山豆根为纤细灌木,高约1 m。小枝绿色,被灰色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被灰色毛;小叶11~15片,椭圆形、矩形或倒卵形,长3~4 cm,先端急尖,基部圆或微心形,上面无毛,下面被银色绒毛,后脱落;小叶柄被灰色毛,圆锥花序顶生,长8~13 cm;花萼钟状,长3~4 mm,萼齿短三角形,长3~4 mm,宽2 mm,花冠淡黄色,长10~12 mm,旗瓣圆形,径约4 mm,具短爪,翼瓣具耳,耳有尖头,龙骨瓣连爪长6.5 mm;雄蕊10个,分离;子房被柔毛,花柱光滑,柱头具刷状毛,胚珠4颗。荚果常扭转,长3.5~4.0 cm, 1~3节,革质,开裂。种子1至数粒,黑色,光亮泽,椭圆形,长约8 mm,种脐小[4]。
2 资源分布及现状
山豆根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苛刻,喜高温,大多生长于石山脚下、岩缝或灌丛林缘,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等温度较高的省份,此外,越南也是山豆根的重要产区,每年都有大批药材通过外贸进入中国[5]。
虽然山豆根野生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但2003 年以后,国内有不少厂家以山豆根为原料提取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用于生产抗肿瘤、抗癌新药,致使市场上山豆根的需求量迅速递增,加上日本、韩国等制药企业的需求,供求缺口更大。因为人工栽培山豆根的技术不成熟,目前尚未大面积推广种植,现市场上销售的山豆根多以野生药材为主。但由于大量的毁灭性采挖,资源得不到可持续性发展,山豆根分布地域及蕴藏量正急剧下降。据周雅琴等[6]2010年调查后估算,目前山豆根的野生资源十分稀缺,已濒临灭绝。
3 药用价值
山豆根药性苦、寒,有毒;可清火、解毒,治喉痛、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慢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及蛇、虫、犬咬伤等[7]。《本草求真》载:“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本草图经》载:“采根用,今人寸截含之,以解咽喉肿痛极妙。”近代临床对山豆根的应用更为广泛,对山豆根的药用价值做了更多相关研究。张良等[8]都通过不同的试验表明,山豆根水提取物及其所含有的多种生物碱对体内外多种实验性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何丽娅等[9]研究表明,山豆根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影响。谢世荣等[10]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一定的消炎、镇痛作用。戴兆云等[11]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抗肝炎、肝损伤作用。胡庭俊等[12,13]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吴达荣等[14]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4 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及药效分析
4.1 生物碱
生物碱是山豆根主要活性成分,也是其药效的物质基础。从山豆根中分离得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2010年版)中是评价山豆根质量好坏的标准[3,15]。临床和药理试验证明,山豆根生物碱有抗菌、消炎、平喘、抗癌和保肝等活性。此外,研究表明山豆根生物碱类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某些病毒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还有降血脂、镇静、镇痛及降低体温的作用[16-21]。
4.2 黄酮
山豆根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查耳酮和紫檀素类化合物,以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最为丰富。随后国内外研究者陆续得到了几十种新黄酮类化合物[22-25]。部分黄酮类化合物报道有一定的抗癌、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镇痛、免疫调节、降血糖、治疗骨质疏松、抑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和抗辐射等作用[26]。
4.3 多糖
张媛媛等[27]、董群等[28]、李志孝等[29]使用分光光度法得到山豆根中总糖含量为54.37%,说明山豆根根部含有大量的多糖化合物。胡庭俊等[12]的研究表明,山豆根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帅学宏等[30]研究表明,山豆根多糖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5 毒性研究
古代文献记载山豆根无毒,1985年后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明确指出山豆根有毒。山豆根中的生物碱既是它的主要药效成分,也是其主要的毒性成分。其毒性大小与其用法、用量、配伍等有密切关系。应用10 g 以上就会出现中毒反应,因此医生在临床应用此药时,应严格掌握剂量、合理配伍,并应嘱咐患者煎煮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加重毒性反应[31,32]。
6 繁育方法
目前山豆根的繁殖方法有3种: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6.1 种子繁殖
每年10~11月,当荚果变为黄色时,及时将荚果采回,脱出种子晾干,可随采随播或置室内通风干燥处保存至次年春播[33]。自然状况下,靠种子繁殖,种子成熟时自然脱落的特性和开花结荚期病虫害严重造成种子产量非常低,导致用种子繁殖栽培难度大,生产上无法实现大面积栽培。
6.2 扦插繁殖
选择 1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茎秆,将枝条由基部向梢部分为下、中、上三段,剪成长 25 cm,带 2~3个节的插条,其中选择中下段为佳,用150 mg /L浓度的吲哚丁酸 (IBA)浸泡5 h。整理宽为1.2 m、深30 cm、基质为洁净河沙的沙床,设于覆盖有遮阳网的大棚内。用小铲在沙床内开15 cm深的浅沟,将插条按5 cm的间距斜摆入沟内,与沙面成45°,插条60 d后生根发芽即可移栽。
扦插繁殖的重点是插后及时淋透水。插后每天浇水 1~2次,使基质水分保持在50%~60%,棚内温度保持在25~32 ℃为宜[34,35]。
6.3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近几年关于山豆根组培快繁的技术屡见报道,快繁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最新的关于山豆根组培快繁的方式是:在无菌条件下,切取山豆根的外植体,放入以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结果表明:培养基MS+6-BA(1.5 mg/L)+NAA(0.2 mg/L)利于诱导出芽,可用于初代培养;MS+6-BA(1.5 mg/L)+ IBA(0.2 mg/L)+ NAA(0.1mg/L) 利于丛生芽继代增殖,增殖倍数6.5(30 d);MS+ NAA(1.5 mg/L)+ IBA(0.5 mg/L)适于诱导生根获得再生植株,生根率97%;生根苗移栽于排水良好的沙床上,成活率达90%[36]。
7 栽培技术
山豆根是多年生药用植物,以根部入药。因此人工栽培应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石灰岩壤土。起畦宽70 cm、高15~20 cm,畦长视地形而定,每公顷施基肥30 000~45 000 kg腐熟的堆肥,株行距40 cm,以品字形开穴栽种。种植后每年施 2次复合肥,每株25 g。第一次在3~4月份除草后施入,第二次在秋季9月份[35],具体栽培技术参照《中药材山豆根栽培技术规程》[37]。
山豆根种植3年可采收,但最好是4年以后采收。秋季八九月份将根部挖起,剪去地上部分,把根部泥沙洗净,晒干或烘干即成商品。
8 小结
近年来世界上掀起了植物药开发的热潮,植物药以其天然低毒的特点倍受青睐,而山豆根以其广谱的药理作用引人瞩目。因此,山豆根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值得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发。
山豆根化学成分丰富,药理活性广泛,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但目前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碱和多糖,有关黄酮、三萜类及其他成分的药理作用报道较少,有待深入研究。
山豆根作为重要的中药材,是贵州省重点扶持发展物种之一,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应大力开展山豆根的人工种植,为山豆根更为广泛的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 徐 洁,马超英,文丽梅,等. 山豆根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2428-2429.
[4] 《贵州植物志》编辑委员会.贵州植物志(第七卷)[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5] 方立琼,郭济贤.中药山豆根与北豆根的质量评价[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2,19(2):124-128.
[6] 周雅琴,谭小明,吴庆华,等. 广西广豆根药材基源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科学,2010,17(3):259-262.
[7]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8] 张 良,张万峰,王日芝. 复方山豆根注射液对荷瘤小鼠B16、lewis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1,18(6):53-54.
[9] 何丽娅,黄崇新. 山豆根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ATP 酶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1):1-3.
[10] 谢世荣,黄彩云,黄胜英. 山豆根碱抗炎作用的研究[J]. 中草药,2003,34(4):355-357.
[11] 戴兆云,顾翔宇,吴一新. 山豆根醋浸液与垂盆草冲剂治疗脂肪性肝炎疗效比较[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21):3264-3265.
[12] 胡庭俊,程富胜,陈炅然,等. 山豆根多糖体外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4(5):6-8.
[13] 胡庭俊,陈炅然,程富胜,等. 山豆根多糖的自由基药理学研究[J]. 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8):53-58.
[14] 吴达荣,秦 瑞,郑有顺. 北豆根、山豆根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作用[J]. 医药产业资讯,2006,3(9):118-119.
[15] 谭成明,房慧伶,胡庭俊.山豆根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494-1497.
[16] 洪息君.广豆根总碱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J].中草药,1986,17(4):27.
[17] 李 青,王 进,毛小洁,等. 氧化苦参碱的强心作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9,16(4):281-284.
[18] 刘 芬,刘 洁,王秋静,等.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血压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3):417-419.
[19] 樊宏伟,卢继红,张 蓉.苦参碱类生物碱的体外抑菌、抑病毒及诱生干扰素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0,17(4):75-76.
[20] 于起福,孙 非. 四种中草药水煎剂抗柯萨奇病毒Bs病毒的细胞学实验研究[J]. 吉林中医药,1995,15(1):35.
[21] XIAO P, KUBO H, OHSAWA M, et al. Kappa-Opioid, receptor-mediated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stereoisomers and derivatives of (+) -matrine in mice[J]. Planta Med,1999,65(3):230-233.
[22] KOMATSU M,TOMIMORI T,HATAYAMA K,et al. 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Sophora species Ⅱ. Constituents of Sophora subprostrata (1)[J]. Chem Pharm Bull,1970,18(3):602-604.
[23] KYOGOKU K,HATAYAMA K,SUZUKI K,et al. 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Guang-Dou-Gen(the root of Sophora subprostrata Chun et T. Chen)(4)[J]. Chem Pham Bull,1973,21(6):1192-1197.
[24] 邓银华,徐康平,章 为,等.山豆根化学成分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2):172-174.
[25] 兰艳素,杨瑞云,李 远,等.山豆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滁州学院学报,2010,12(4):48-51.
[26] 屉岛道忠.广豆根异戊烯查耳酮的抗溃疡活性[J].日本药理学杂志,1978,74(8):897.
[27] 张媛媛,郭智勇,谢国祥,等.山豆根非生物碱部分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药材,2008,31(11):1730-1734.
[28] 董 群,方积年.山豆根多糖的性质和化学组成[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2):13-15.
[29] 李志孝,黄成钢,陈耀祖.山豆根多糖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0,20(2):294-298.
[30] 帅学宏,胡庭俊,曾 芸,等.山豆根多糖对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自由基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32(2):170-172.
[31] 王均宁,张成博,杨雅西,等. 山豆根中毒及预防的研究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9-11.
[32] 李希新.山豆根的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 24(3):235-237.
[33] 覃文流,凌征柱,吴庆华,等.山豆根野生变家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668-1669.
[34] 凌征柱,覃文流,赵维合,等.山豆根扦插繁殖[J]. 中药材,2005,28(9):750-751.
[35] 凌征柱.山豆根栽培及其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83-1784.
[36] 李林轩,韦坤华,唐美琼,等.正交试验优化山豆根组织培养条件[J]. 中药材,2012,35(4):514-517.
[37] 蓝祖栽,姚绍嫦,凌征柱,等.中药材山豆根栽培技术规程[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9,23(2):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