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笋等
摘要: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湖北省主要的杂粮作物,在部分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湖北省甘薯近年来生产加工都发展较快,但目前仍存在对其地位认识不清、科研投入不足、技术推广乏力等诸多限制因素;为了促进湖北省甘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进一步改变观念,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区域产业园区。
关键词: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甘薯产业;产业发展;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31;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261-04
Situation and Adv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weet Potato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YANG Xin-sun1,JIAO Chun-hai2,XIA Xian-ge2,LEI Jian1,SU Wen-jin1,WANG Lian-jun1,CHAI Sha-sha1
(1.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ubei Key Laboratory of Food Crop Germplasm and Genetic Improvement/Hubei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Sweetpotato, Wuhan 430064, China; 2.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Sweet potato is an important fed crops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food crops and cash crops in some area in Hubei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th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of sweet potato has been developing very fast in Hubei and some limiting factors such as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sweet potato, shortag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put, weakness of technology extension are oblious. Advic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weet potato industry were proposed. Changing concept of this crop,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establishing industrial service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regional industrial parks for this crop are important.
Key words: sweet potato[Ipomoea batatas(L.)lam.]; sweet potato industr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ubei province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属旋花科(Convolvulace)甘薯属(Ipomoea)甘薯组(Section batatas),是世界第七大作物。甘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丰富,不仅是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新型生物能源作物[1,2]。甘薯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而居第四位[3]。日本是最早进行甘薯开发利用的国家,其次为韩国,技术掌握较全面,产品涉及面广。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薯的营养品质、常/微量元素含量、特殊功效成分(如花色素、有机硒)等领域,被制成多种产品,在食品加工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1 甘薯生产及产业现状
1.1 甘薯种植概况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世界种植甘薯的国家有111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亚洲甘薯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4]。美国近年来甘薯面积上升较快,甘薯总产量在2010年进入全球前10位,并在2011年超过印度提升至全球甘薯产量第七位,成为世界种植面积前10名中惟一的发达国家[5]。
中国自1593年侨商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至福州试栽成功以来,甘薯栽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6],种植遍布全国各地,四川盆地、黄淮海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是中国甘薯主产区。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2010年甘薯种植面积约447万hm2,占世界甘薯总面积的45.1%,但是受农业良种补贴政策的影响,甘薯统计面积明显低于实际面积。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对山东平阴、江苏东海、安徽泗县、河南镇平四地的旱地作物投入产出分析结果表明,甘薯种植的比较效益最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甘薯种植面积一般占湖北省耕地总面积的5%~6%,历史最高年份1961年曾达到33.75万hm2,2003年为可查最后面积统计年,为19.5万hm2[7]。近年来甘薯单位面积产量在稳步提高。目前甘薯一方面作为粮食作物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延伸,正从传统意义上的粗粮转化为需求量日益增加的保健食品,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能源的日趋短缺,甘薯因其本身具有的其他作物所无法替代的优势,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可再生的生物能源作物。
1.2 湖北省甘薯生产与消费
湖北省位于国内南北两大甘薯种植优势区的交叉地带,甘薯面积位居国内前10名,拥有60多家甘薯加工企业。湖北省甘薯种植区主要集中在鄂东丘陵、鄂南山地、鄂西山地、鄂北岗地。湖北甘薯产业发展趋势良好,具有产品出境方便快捷、种植效益好、适宜机械化生产等优势。甘薯在湖北山区是一些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甚至是主要经济作物。如在十堰市 “十一五”期间粮食总产1×106 t,甘薯“五折一”后,还占其总产的一半。在这些水源不足的地区,甘薯耐旱性强、抗逆性强、适种性广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与其他作物相比,甘薯生产劳动用量少,物化投入少,极易获得高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湖北省的甘薯品种目前以徐薯18种植面积较大,占总面积的40%左右。尽管省内自育品种鄂薯4~10号的品质、产量、抗性在国内新育成品种中都有其独特性和先进性,但由于受推广速度等因素的影响,种植面积尚未能取代徐薯18占据主导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甘薯没有进入国家良种补贴,农民换种积极性受挫;种薯经营风险大,经营主体稀缺;无良种繁殖基地,种薯来源杂,新品种优势难以充分显现。
湖北省的甘薯消费,近年来饲用比例减少,加工用比例逐渐增加,淀粉类加工仍占主导地位,紫薯加工与菜用薯发展较快,休闲食品开始起步,产品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湖北省2004年开始规模化种植紫薯,目前紫薯种植规模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郧县、江夏、蔡甸、黄陂、团风、五峰、宜昌和黄石等县、市、区,面积为6 666.67 hm2。食用型紫薯主要集中在城市市郊。种植品种名称繁多,但绝大多数为企业自定的商品名,通过审、认定的品种只有鄂薯8号(加工)、济黑1号(加工)、渝紫263(食用)等。
1.3 湖北省甘薯加工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60多家规模型加工企业,如郧府薯业公司、龙之泉农业公司、春雨薯业公司、普泽天食品公司、湖北三杰集团公司、湖北明发薯业公司、麻城杜鹃花食品公司、世纪天红食品公司、湖北玉蓉食品公司等,投资规模都在亿元以上。其中涉足紫薯加工的有近15家,规模较大、在市场上产品品牌知名度较高的有5家。产品主要集中在紫薯粉丝、紫薯全粉、紫薯米及方便食品等方面。
1.4 湖北省甘薯产业科技创新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是全省甘薯研究的主力军。此外,恩施州农业科学院、部分涉农高校和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一些甘薯研究工作。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甘薯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到目前已有60多年的研究历史。育成的品种有淀粉型4个、食用型4个、紫色薯型1个、菜用型2个,其中通过省审、认定的品种8个,国家鉴、认定的品种3个。甘薯栽培技术方面,鉴定栽培技术成果4项,其中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率先制定并已颁布相关栽培技术湖北省地方规程6项,制定并已颁布国家技术规程1项。
在新技术推广方面,通过院企、所企合作,促进了甘薯种植及加工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甘薯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推动了甘薯产业的发展。通过搭建院企、所企合作平台,增进了双方互动,构筑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更紧密结合,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整合双方资源,形成有机融合的联盟体,提升甘薯种植及加工企业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研发水平,构建甘薯科技创新转化高效运行产业链,培育高水平甘薯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服务“三农”,有力推动了湖北省甘薯产业的发展。
2 湖北省甘薯产业面临的困难与制约因素
2.1 对甘薯的认识有待提高
甘薯生产曾在湖北省粮食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素有“一季甘薯半年粮”之说。甘薯的丰产性给其打上了粗粮、饲料粮的“烙印”,隐蔽了甘薯的诸多利用优势。甘薯不仅可以同时满足人们“吃饱、吃好、吃健康”的三大要求,同时还可以广泛地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工业材料等多方面的深加工生产领域,利用甘薯制成的产品达400余种。尤其是淀粉及淀粉衍生的产品,在食品、医药、日化等行业已获得广泛应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观念上的陈旧,使甘薯的产业优势没有充分彰显,产业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2.2 甘薯研究投入不足
国内优质甘薯资源存量不足,造成国内甘薯遗传基础狭窄;甘薯科研从业人员少、获取经费不足,使基础研究薄弱;甘薯基础研究滞后导致育种效率不高,优质甘薯新品种少,类型不丰富,难以满足生产需要。而紫薯品种资源少的问题更为突出,尤其是紫薯新品种少,难以满足市场需要,成为目前困扰湖北省企业发展的“瓶颈”。甘薯不属于主要农作物,从国家申请科研经费较为困难,省内有限的科技经费也难以惠及甘薯。虽然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进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湖北省只有甘薯综合试验站,没有岗位科学家。经费来源有限是影响当前湖北省甘薯科研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2.3 甘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乏力
首先,是新品种原种生产不足,应用滞后,品种杂乱严重。甘薯育种和推广是典型的公益性研究,营养繁殖快、稳定性好本来是甘薯植物进化中形成的优势,但在推广过程中因经营风险大,经营效益低,为企业盈利能力差,规模型企业不愿涉足甘薯新品种繁殖。原种生产滞后,是新品种推广应用慢的主要原因。原种生产全部集中在科研单位,但其受经费来源的限制,只能以小型原原种生产为主,没有大型的种薯生产基地和贮藏设施,无法满足商业化生产需要。各企业只能大量地从外省调种,其种薯来源90%以上也都是农户自留,没有经过严格的种薯生产程序,品种纯度无法保证,加之没有检疫措施,造成湖北省种薯杂乱和病害多发。种薯的“杂乱”,冲抵了现有品种的优良种性,也降低了种植户更换新品种的信心。
其次,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慢,新技术覆盖率不高,甘薯种植效益高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国内外研究表明,甘薯是典型的高产高效作物,无论是种植适应性、抗逆能力都具有其他作物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湖北省甘薯每公顷平均单产只有2.25万kg,紫薯更低,大面积每公顷平均单产只有1.80万kg左右。淀粉型甘薯示范样板片每公顷平均单产可以达到3.75万kg,紫色薯每公顷可以达到3.00万kg,高产田每公顷分别可以达到5.25万kg和4.50万kg,说明甘薯大面积生产的单产提升空间仍然很大。造成产量参差不齐的原因主要是品种杂乱和种植技术参差不齐。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的高产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等科研成果对于发挥甘薯种植效益有明显的作用,但推广普及过程单纯由科研部门承担,很难做到“点、线、片”结合,往往是“点”很亮,“线”不长,“片”很小。
2.4 甘薯产品加工研究滞后
首先是产品类型不全,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初级产品加工占据了甘薯加工产品的半壁江山,本身可以拉伸的产业链,没有发挥出应有优势。深加工的不足,是抑制甘薯加工产品效益的主要障碍因子。其次是产后处理不力,给甘薯加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中国甘薯淀粉加工集中度低,废水治理难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经广泛调研获知,甘薯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加工业的污染,特别是淀粉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治理难度大,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少数地方政府采取了简单的干预措施,不是督促加工企业治污,而是限制甘薯生产。事实上,许多产区只要不限制甘薯淀粉加工业的发展,甘薯种植面积就会呈扩大的趋势。
3 湖北省甘薯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3.1 改变观念,将小作物做成大产业
一是充分认识甘薯在农业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加工增值潜力;二是给予甘薯应有的位置,改变目前既没有进入粮食作物,又没有进入能源作物的状态;三是加强政府督导,强化政策支持。在湖北省农业厅成立甘薯办公室,负责对全省甘薯产业化发展工作进行全面督导,有关市、县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甘薯产业化发展方案,加强工作督办,促进各项任务和技术措施分解、落实到位,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甘薯产业化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相关政策,制定甘薯生产与其他作物平等的补贴政策,开展甘薯高产创建等相关工作。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甘薯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甘薯良种筛选繁殖、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推广、兴办示范样板、物化补贴、精深加工研发、市场开拓培育等方面工作。主产县市财政也要安排配套资金支持甘薯产业,加快推进湖北省甘薯产业快速发展。
3.2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专用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开展甘薯专用新品种的选育、繁殖技术研究与原原种基地建设、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及示范,是湖北省甘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以科研单位为主体,开展甘薯资源引进与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奠定新品种基础。从甘薯起源地南美和甘薯传入亚洲的口岸地引进资源,拓宽甘薯资源基础,分别在海南和武汉建立种质资源保存与异地穿梭育种基地,并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进行资源创新,开展专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通过科、企相结合,建立原种繁殖基地。其中包括以科研单位为主体建立一定规模的(10 hm2)原原种繁殖、脱毒种生产、种薯贮藏基地;以相关企业为主体建立相应规模(每个加工企业33~67 hm2左右)的原种生产和贮藏基地,形成湖北省甘薯育、繁、推技术体系,推进甘薯产业健康发展。
3.3 建立甘薯产业联盟和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产业持续发展良性互动平台与技术支撑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种植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为纽带,以建立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为目标,建立“企业、科研、推广、协会、基地”为主体的产业联盟。组建“科研+推广+协会”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企业+协会+基地”的加工与生产体系。在政府引导下,“三条主线”联合,组建产业联盟。将新品种选育、种薯生产、原料种植、技术培训、新品种与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原料收购、产品加工及销售等诸元素填充到产业联盟中,组成经纬交错、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共同打造湖北省甘薯品牌,做大做强湖北省甘薯产业。与此同时,通过科研+企业+农技推广相结合,以轻简化、机械化、集约化种植为目标,开展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紫薯新品种的植物营养特性、需肥规律、缺素诊断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紫薯轻简化标准化栽培和边际土地(荒坡丘陵)利用综合技术,形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企业的品种需求、原料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4 打造产业园区,实现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推进湖北省甘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甘薯产业聚集,已成为甘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甘薯产业园发展应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注重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形成有特色的甘薯种植带、加工区,建成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居领先水平,具有高、新、优、特理念的集约化、综合性、开放式、效益型的现代农业甘薯产业园。产业园发展以生态适宜为原则,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整合科研、生产、经营优势,把甘薯资源引进、品种选育、种薯(苗)繁育、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甘薯产业链。建立高效快捷的农业信息网络,为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各种有价值的知识、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服务。打造甘薯产业品牌,使产业园农户分享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提高产业园农业比较效益。产业园规划建设应坚持“统一规划,滚动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并采取功能分区、分块安置、分步实施的方式分区分期开发,做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形成甘薯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格局。
参考文献:
[1] 刘庆昌.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导报,2004(9):21-22.
[2] 朱秀珍,田希武,王随保,等.甘薯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4):386-388.
[3] 陆漱韵,刘庆昌,李惟基.甘薯育种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 宋朝建,王季春.甘薯高产潜力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7(2):45-47.
[5] 马代夫,李 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
[6]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甘薯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潘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