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4-05-02 05:57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4期
关键词:流涕风热外感

杜 娟

(济宁中医院 儿科,山东 济宁 272000)



自拟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0例临床疗效观察

杜 娟

(济宁中医院 儿科,山东 济宁 272000)

目的:观察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自拟退热方(柴胡、葛根、生石膏、连翘、蒲公英、广藿香、生薏苡仁、黄芩、桔梗、甘草)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呋辛钠、病毒唑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拟退热方治疗外感发热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退热方;小儿发热;外感风热证;临床研究

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常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其在中医中属于“发热”“寒热”“壮热”等范畴。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因小儿体质较弱,病情易反复,不易快速治愈。笔者采用自拟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2013年3月-10月门诊收治的80例外感风热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14岁,平均(6.63±3.21)岁;病程2~72h,平均(18.33±5.87)h。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1~14岁,平均(7.58±2.04)岁;病程2~72h,平均(16.37±4.86)h。所有患儿均经血常规检查确诊。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诊断学基础》[1]中关于发热的标准。根据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等主症轻重程度分为三型。轻型:发热37~38℃,伴流涕、喷嚏、头痛,可有轻度咳嗽、声嘶、咽痛、咽充血、扁桃体轻度肿大充血;中型:发热38~39℃,伴流涕、喷嚏、头痛,可有中度咳嗽、声嘶、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全身不适,食欲减退;重型:发热39℃以上,伴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畏寒、头痛、咳嗽及鼻部症状,可有声嘶、咽痛,咽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咽峡部或扁桃体上可有点斑状渗出物,咽腔、软腭、悬雍垂黏膜可见灰白色疱疹或溃疡,可见眼结膜充血、水肿或滤泡等。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小儿外感发热之风热证主证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咽部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中医诊断为感冒,辨证为风热证,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按临床表现轻重进行评分:无症状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

病例排除标准:①急性喉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患者;②重度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全身性疾病、精神病、急性传染病及有药物过敏史者;③年龄<1岁或>14岁者;④病程>72h者。

1.4 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自拟退热方治疗。药物组成: 柴胡6g、葛根9g、连翘9g、生石膏(先煎)30g、板蓝根9g、蒲公英9g、广藿香6g、薏苡仁12g、黄芩6g、桔梗6g、甘草3g;兼咳嗽加杏仁6g、前胡6g;兼鼻塞、流涕加苏叶6g、荆芥9g、防风9g;高热者(39℃以上)加羚羊角粉3g、钩藤9g、蝉蜕9g,以清热平肝熄风,防治高热惊厥。以上药物,1~3岁每日用量为上述剂量的1/2;3~6岁每日剂量为上述剂量;6~14岁每日剂量为上述剂量的4/3。每日1剂,水煎100~200mL,分3次餐后服用,3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患者根据病因给予抗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头孢呋辛钠10mg/(kg·d),病毒唑针剂10~15mg/(kg·d),均静滴,3天为1个疗程。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目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发热消退,评分由3分降为1分,或由2分降为1分;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发热不退。总有效=治愈+有效。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Ridit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痊愈2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外感风热之邪侵袭卫表,使卫气不畅,则致发热重、有汗;热邪客于肺卫,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喷嚏、咳嗽;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风热上扰,则致头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犯肺的表现。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具有传变迅速的生理特点,故邪气易从阳化热,迅速传变深入气分,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且儿童多偏食生冷、油腻、甜味等食物,易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风热恋湿,常使发热难愈。该病病因为风热之邪侵袭肌表,表邪未解深入气分,与内生湿邪互结,使发热难愈,故应以疏风清热、解毒化湿为治则。

自拟方中用柴胡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葛根甘辛性凉,轻扬升散,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两药合用可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使邪从表散,共为君药。生石膏性寒,可清热泻火、解肌透热;连翘苦能清泄,寒能清热,能透表解肌、清热透风,为治风热之要药;板蓝根苦寒,可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共为臣药。广藿香性辛、微温,为芳香化湿之要药;生薏苡仁健脾利湿;黄芩性味苦寒,长于清中上焦湿热;三药合用可清热、利湿、健脾,共为佐药。桔梗辛散苦泄,开宣肺气,祛痰利咽;生甘草性微寒,可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两药合用可祛痰、利咽、止咳,且甘草可调和诸药,共为使药。全方合用,共奏疏风清热、解毒化湿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避免了使用退热药、激素后出现大汗淋漓、热退复升等不良反应,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快速有效降低体温,缓解全身症状,对小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戴万亨.诊断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1.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8-18

杜娟(1982-),山东省济宁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科疾病。

R285.6;R364.6

A

1673-2197(2014)24-0125-01

猜你喜欢
流涕风热外感
鼻腔冲洗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塞、流涕的改善效果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冬天吃红色食品不易感冒
顺山倒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