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勒哈依木·沙依然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只是一般就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就业问题以外,还有可能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的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在于我国的整体就业处于严重又复杂的时期,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十分严重,造成的很大的就业压力。虽然,这种“问题”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需要接受的。可是,“难”在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不平衡引起对女性的各种排挤,性别问题使女大学生面对了困境。没有工作经历的高校女大学生,如何才能解决职业发展与规划难题,成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已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难题。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1]所谓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指与同龄男生相比,女生就业需要相对长的时间、工作单位又相对比较差;在竞争同一个职位时,招聘单位就算愿意要差一点的男生而不愿意要优秀的女生。理工类高校更是如此,女大学生供给大于需求,我们需要对高校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择业进行的研究,以便找到顺利解决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市场经济弱化了女大学生职业保障与权利。
第一,跟着高校每年的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劳动市场有了严重供过于求的矛盾,用人单位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以前的对妇女职业保障权利的政策不断失去效应。随着用人单位的市场化不断地升高,一些用人单位对女性采取拒绝或歧视性的对待方式已经成为了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国家虽然在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上都清楚地规定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要实现这些规定难度很大,并且对违反行为缺乏必有得管理和监督。
第二,人力资源市场使女性身处强调性别的社会情境之下。以理科,工科为主的校院或理科,工科专业更加明顯,比如对桥梁专业与公路或工程方便等专业招聘时,用人单位第一要求的就是男性。另外,有些企业对于女大学生提出很多限定的条件,更有严格的条件。例如在相貌、体重、身高、什么时候结婚成家等方面;或另外注明是否具有特别的某种才能。这样的要求与条件使有些优秀的女大学生在还未进入职场前就已输在起跑线上。
第三,女性大学生缺少创新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如今我们国家的女性职业生涯的发展研究仍处于未开发状态。现有的研究都是从宏观方面开始讨论并限于理论研究,缺少对女性的针对性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尤其许多女性大学毕业后,需要面临婚姻问题。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需要在经营家庭方面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经历,由此职场上的女强人时常反而被视为优秀女性的反面教材,但一些女性大学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并不是为了当“全职太太”,自己也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指导女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定位与发展则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就业过程中隐蔽的女性歧视。我们平时认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指各种企业采用或明或暗的手段,导致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失去公平公正的工作机会。这里什么是就业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2]加里·贝克所著《生活中的经济学》中认为,“如果有人因为偏见而自愿放弃利润,或工资和所得,那就构成了歧视行为”。相应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女大学生不能就业,事实上指的是相对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找不到想要找的的工作。比较理想的职业,往往只有男大学生捷足先登。
二、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歧视问题及原因分析
女大学生找工作难这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和关心的重点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由于各个方便的原因。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第一,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必须得改变。一是各个高校还是不能够突破自我。在专业培养和高校的课程方面,看重理论性学习,忽略了培养实践能力,往往“赢在考试,输在就业”。二是忽视家长对性别的教育。如今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学生很少受到传统多子女家庭的性别教育,所以学校需要培养性别意识。以女孩的教育为主,不仅要培养女孩的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女孩的思想观念,塑造她们勇敢、这样才会使她们在日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人才市场对女大学生普遍存在性别歧视。在就业人数多却又稀缺的工作职位前,女大学生是否享有与男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呢?[3]据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丈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许多被调查者指出,很多招聘企业在招聘上清楚地要求“只招聘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相同的条件下,需要就业的男性成功录取并签约比例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
第三,我们国家就业形势普遍非常严峻,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非常尖锐。这就是引起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原因。这一年高校毕业生达659万人,还有初高中毕业后没有再继续上学的学生大概有611万人,另外,还有很多的下岗事业人员、当兵退役人员需要工作,需要工作岗位的人大概能达到2511万人员,结果如今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需要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可是职位的有限,导致今天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主观原因
第一,某种程度上女性很期待受到特殊性别角色的待遇,女大学生本身就很不积极。跟男生不同对事业充满热情、很看重自己的发展空间,女生更看重工作的一定程度稳定性和舒适性。这样的思想观念往往使女生失去理想的就业机会。另外,因为用人单位本身就对男生存在的偏好,使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面对更大的压力。性别歧视的这一现象不能够一时半会就能解决,对于这点女生应该有心理准备。可是会有很多女孩因为碰壁,把所有的错误看做性别歧视引起的。最终,女生就过分地依赖父母,对于就业的积极性也就慢慢消失了。
第二,由于生理上的不同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生理的特殊性,特别是有身孕到生育需要的时间,都削弱了女性在当前就业过程中的竞争能力,使男女之间在“先天劳动能力”上产生了“性别级差”。尽管随着人力环境条件的改善,女性的一些生理特殊性早已不能称之为劳动能力差异的主观因素,但是不管怎么样,女人怀孕、养育婴儿还是需要母亲自己尽责,不可回避地中断工作。因此,即便同等智力与学历的男性和女性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女性未来的职业发展往往缺乏后劲。
第三,家长对女孩子的庇护性别角色的期待观念。[4]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女生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嫁给对的人,做个好妻子,好母亲,最后才是找个理想的工作。家长不喜欢看到女儿因为工作受苦,更愿意通过成家得到其乐融融的富裕生活。他们无意中给他们女儿灌输这样观念,还帮助他们少走“弯路”。他们疼爱女儿的心情可以理解,可这样的行为可能会使得女大学生没法独立或工作不积极。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对于现状的以上分析,针对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招聘单位需要、高效、女大学生本人一起,就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开始解决:
(一)补充各种社会保障体制和法律法规在政策上为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支持的不足。针对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上关于消除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规定进行分支细化,加大操作性;使招聘单位的招工行为更加规范化,进一步加强监督劳动力市场,消灭对女性的歧视,增加对于女性的鼓励性就业政策,给女性提供必要的就業方面的社会保障和法律的帮助。
(二)加大开发女性人力资源。各高校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对各个专业的女生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对于就业现状并不好的专业重新进行分析并考虑,要与连年扩招结合在一起,加宽就业渠道,把女性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整个人才管理的战略目标当中。实践证明,一个成功人士身上兼具男性与女性特征的双重组合,就多学习男性的优点,例如坚定的目标、勇敢、积极、富有想象力、能够理性地把握就业机会。
(三)进一步改善生育保障,要让女性的成本被社会接受并社会化,使得用人单位的后顾之虑得到解决,女性承担着生育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怀孕生育是人类繁衍后代和文明延续的基石行为,人类社会必须关注并提供需要的帮助,可这些就要要求我们国家采取有效的政策和保障,规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女性的生育成本更加社会化,而不该让女性或女性所在工作单位来承担这一责任。
(四)丰富培养模式,女性大学生破解就业难题要靠高素质,增强女性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首先以就业为主,不断深度改革女性的培养方案,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从根源开始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专业能力;另外开设专业的女生心理辅导、针对女性的特色选修课程,道德及品德方面的教育。最后,要举行更多更丰富的的社会与社团等实践活动,要开展更多的针对女性的职业生涯辅导、更要通过专题讲座来引导女大学生改变找工作的思想观念。社会、政府、高校包括女大学生本人,必须都要通过努力,以便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能够使得不可代替的半边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就业公平公正的梦想。
(五)加强社会上的正面宣传以改变对女生的歧视。专家说,其实观念才是女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而这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如今对女性的歧视和重男轻女,并非是简单的因为“封建思想”,也不是因为封建观念思想和礼数。相反,大体上女性已经有了很大的地位,理念层面上也有不可怀疑的地位,想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男性与女性的平等,还是需要要等很长一段时间,国家需要加强法律的保护性及加强最基本的男女平等等正面宣传,更要大力宣传优秀女性,树立公正文明平等的社会风气,倡导性别的先进文化,使女性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保证持续的人力投资和职业发展。
(六)鼓励女大学生创业。广大女性应该摆脱传统女性思想的影响,树立信心,自强自信,要有独立的精神和勇气。勇敢地走自强、自立、自尊的道路。要解放思想,勇于冒险,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精神。女大学生创业在现实中并不容易,不仅仅是自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和相关的组织应该从政策、组织、机制等方面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大量优惠条件,为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女大学生创业和再就业发挥积极作用。(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丁玲.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丛刊,2011,(6):25—28.
[2] 许从付,陈琳.论我国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就业歧视的非正义[J].价值工程,2010,(2):123—128.
[3] 王峤.就业歧视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4] 邹长飞.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救济制度的思考[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