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璐琳
【摘 要】主旋律,代表一个国家主流的思想,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精髓。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似乎还在寻找着自己的道路,从纯粹的革命英雄人物的讴歌到新时代人物的颂扬,似乎都无法真正摆脱英雄人物式的叙事方式。《集结号》向所有人传递着:人,是需要精神的。而战争,最能体现出精神力量,最能将精神力量凝练和遗传下来。电影应该是用真实给人最真实的感动,那感觉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奇故事,而是真正的精神的信仰丰碑。
【关键词】《集结号》;人文精神;主旋律;
随着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等票房成绩不俗,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掀起了很大的波澜,冯氏喜剧被人们所熟知。可以说《集结号》是他的转型之作,用冯小刚导演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真正感人的故事,有一群活生生的人物,在试听效果方面将我国战争片带向了新的高度”。《集结号》成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又一标杆旗帜,其深刻引起人们共鸣情感的迸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中国主旋律电影现状
“主旋律”是时代精神的反映,而“主旋律电影”则是指弘扬时代精神的影片。国家涌现了大量的主旋律电影,如《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等都是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而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就已经拍摄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如《英雄儿女》、《上甘岭》、《董存瑞》、《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虽说中国主旋律电影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纵观上述影片,还是从中看出主旋律电影的局限。
(一)单一的人物形象。影片中我方从指导员到战士都是机智、勇敢、英俊、善良且乐于助人的好同志,反观敌人,无论从形象装束还是行为都是丑陋邪恶之辈。时代人物充满了一身的正气与一切反对走正轨路线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浓厚的基础人物形象和观众有距离感,似乎刚看到电影的开头就明白电影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个个高大雄伟的形象很自然就树立在我们面前。
(二)固定的故事构造。在《英雄儿女》中,志愿军战士王成在弹尽粮绝时,一个人独守阵地,面对汹涌而至的美军,向后方发出“向我开炮”的吼声。随后,又毅然拉响了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是战争我们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关键时刻总是会有英勇的战士高喊“为了新中国的胜利,冲啊”之类的,伟大的战士身旁屹立的松树就是自身形象的最好写照,当然这很好的树立了国家的尊严和形象,但若都是一味的阐释这一道理,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空洞的一味说教。整个电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时代的丰碑形象。在观众心中,以往的“号召力”变成了一味的“刻板说教”,以往的“高大全”现在成了“假大空”。因此主旋律电影常遭冷遇,群众反响冷淡。作为我们年轻的一代,或许已经有些厌烦了这些所谓教育、政治性的说教,对中国主旋律电影很冷淡,特别是外国电影大片的严重冲击,我们的盲目追逐“大片”电影中给我们编织的明星和梦,为什么我们这代已经变成热衷外国的东西,而忽视本国的模范榜样?这是中国主旋律电影需要思考的,也是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需要思考的。
二、《集结号》解读
(一)主题阐释。《集结号》从人对战争的恐惧出发摆脱了战争狂欢,表现了战争对人的压抑,把战争从英雄的战争还原为人的战争;还保留了英雄主义的同时淡化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其中最核心的主题还是在人和人的人性上,凸现了一个普通军人的那种执著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怀。
(二)场面的人性设计。电影的一大亮点是从“原始”战争中把握人性的内心,塑造了谷子地这样一个有异于传统战争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战斗时的果敢与自信,对待情谊的率真与坚韧,特别是面对冤屈的反抗与不羁。《集结号》解构了战争年代的冷酷无情,保留了浓郁生活的生活质感,在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中,不再存在正与邪,善与恶的对立,《集结号》保留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却一改以往的乐观主义姿态,对我国多年来顶礼膜拜的传统战争题材创作形成了颠覆与冲击。
(三)特效技术的运用。影片中的特效爆破以近乎残忍的真实感和力量强劲的震撼效果著称。在《集结号》中特效的两场重头戏攻坚战和阻击战为力求真实,以人物身边的爆炸为主,因此在拍摄时没有使用烟火,而是使用碎片,场面宏大,炮火轰鸣,烟雾弥漫,画面真实逼真,给人以视觉上强大的冲击力。
三、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展望
主旋律电影是近年中国电影的重要话题,积极倡导的结果是出现了不少有价值创作,而一些动人的成功之作巩固了这一命题的地位,这些创作主旋律格调明确无误,它们的艺术表现从许多方面深入了对主旋律的理解。于是,活生生的人性面貌和高昂的精神品格和谐统一在一起。主旋律实现普遍叫好是极其难得的事,应当在提出多样化的前提下来倡导主旋律。
首先是非艺术的主旋律泛化。这不是简单的指对主旋律的界定泛化,而是指对电影主题的过度要求,导致无视差异性和艺术的非多样性。主旋律不是简单的主题主旋律判断,对任何作品都要求主题主旋律是泛化的一种,反而伤害和贬低主旋律。现在许多电影冲着模糊的道德观念去,不坏就是标准,低劣产品充斥,艺术创造品稀罕,主旋律的神圣性受到玷污,我们依然需要明确主旋律与艺术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之成为高标準的思想艺术精品。
其次是倡导主旋律的人情化。主旋律的艺术化之路势在必行。包括艺术类型的多样化和主旋律的人情化。主旋律精神的历史大片一望而知是主旋律影片,如果不是在细部艺术化的话,当今背景下观众的自由选择难免失落;而主旋律人情片则更容易实现感染作用和被观众接受。哪怕是政治人物的感人之处也最终依然落脚在人的光彩上,事业和壮举的真正依存是人和情感,它们依附于人性丰盛而益发超于常人,而不是情感人性被依附点缀。
每一部电影作品的诞生都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旋律应该以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进行定义。现阶段主旋律电影的出路就是要更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更真诚地展现人与命运的抗争,更丰富地呈现人物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则加入更多受大众欢迎的商业娱乐元素。有人说,只有主旋律电影取得突破,中国主流电影面貌才能改变,此言不虚。要让民族英雄形象鲜活,说人话,沾地气,跟今天普通观众的心灵相通,而不是“高大全”,创作电影时既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又要考虑市场和观众,只有质朴自然和真实动人的生活状态才能吸引大众;当然,技巧和手法同样重要,加入爱情、特技、明星等商业元素,这让主旋律电影宣扬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和观众。正如第六代著名导演杨超所说:“人性化是主旋律电影的出路。”“人性化+包装”的发展模式必将成为开启中国主旋律电影新突破的钥匙,这是趋势,也是必然。
【参考文献】
[1]刘宇清.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尹利强.影视作品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王书亚.天堂沉默了半小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5]格非,贾樟柯.一个人的电影[M].中信出版社,2008.
[6]崔卫平.我们时代的叙事[M].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8.
[7]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