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娱乐节目《我是歌手》受众心理分析

2014-04-29 21:45刘飞
西江月·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我是歌手受众心理

刘飞

【摘 要】电视娱乐节目是现在电视节目形态的主流之一。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由社会各种因素所致,但是不可忽视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来自受众的支持,其长期占据较高的收视率,必定有某种因素吸引着观众心理。本文将以受众心理视角对电视娱乐节目《我是歌手》进行解剖分析,剖析受众观看电视娱乐节目《我是歌手》的消遣心理、求真心理等五个方面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受众心理;电视娱乐节目;《我是歌手》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受众不再一味的被动接受,更多从参与信息的收集甚至发布中。传播的这一特点,能够影响或者改变电视媒体人的创作使电视制作人从受众心理需求出发,改变节目制作方式。所以,现在的电视创作大都受到了受众心理的影响,也正是由于电视媒体创作人与受众之间的影响与互动,从而加快促进了电视媒体娱乐化时代的来临。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由社会各种因素所致,但是,不可忽视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来自受众的支持。受众的心灵就是那干涸的河流,切合受众心理需求的娱乐节目的到来,就像是倾盆而下的雨水使盼望已久的心灵受到浸润,从而让受众在电视娱乐节目面前有十足的满足感,进而使压抑已久的情感得到宣泄。

《我是歌手》是韩国一档极受大众喜爱的电视娱乐节目。在韩国电视市场中,《我是歌手》的腾空出现,击败了《韩国好声音》等娱乐节目,一直位列韩国电视节目收视率榜首。2013年1月18日,湖南卫视将《我是歌手》引进中国,每期都会有7名中国实力歌手进行PK。在借鉴了韩国的比赛赛制、灯光、舞美等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改革与创新。节目第一期就受到大家的高度青睐。

电视娱乐节目的受众借助于不同的电视娱乐节目来满足自己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本文从以下层面考察受众在观看电视娱乐节目《我是歌手》时的心理:消遣心理、求新心理和好奇心理、怀旧心理、求真心理、参与心理。因此,受众心理分析也正是围绕着这几种心理具体展开:

一、消遣心理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电视的本质就是娱乐。消遣休闲成为电视的重要特征之一。著名美国文化学者约翰·费斯克说:“电视节目中的狂欢因素可以回避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并使得权力关系暂时隐退。” [1]目前,我国的社会文化面临转型时期,文化中的消遣、娱乐功能也得以不断提高。电视文化中的娱乐因素也是空前的最大化。而娱乐节目,以其独特而强烈戏剧冲突、“全民娱乐”的互动参与性以及具有悬念的最终结果激发了受众强烈的观赏欲望。

看电视是一种自由的、自发的行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坐在电视机前的大众大多都是为了消遣娱乐。这种方式可以让受众疲惫的心身得以缓解。文化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说的对:“娱乐、放松、无目的玩耍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上说,是保持旺盛的精力,刺激和强化活动能力所必需的。” [2](P23—24)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调剂品来丰富。《我是歌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视听需求,与近几年的选秀节目相比,不再是草根之间的对决,而是早有名气、出道多年的歌手与歌手之间的对垒,没有了以往选拔程序,没有了以往的暗箱操作,没有了以往的……《我是歌手》通过500名“知音听审团”的选拔,最大限度的带动受众的参与性,精心打造了一场歌手与歌手之间的对垒视听盛宴。因而《我是歌手》就成为受众消遣娱乐的首选之一。

二、求新、好奇心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高钢教授说:“猎奇心理其实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人没有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就不会关心新闻。” [3]受众的求新心理与电视节目的新鲜性也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005年,“平民造星”一词油然而生,这源于当时火爆全国的《超级女声》——电视娱乐节目与受众求新求异心理紧密结合的最佳案例。

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基本都在走《超级女生》模式。早已视觉疲劳的观众,需要电视节目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我是歌手》则跳出了原有的节目模式,从节目内容到制作,都在迎合观众求新的心理。《我是歌手》创新节目形式,首度将真人秀与音乐相结合,使参与的明星歌手二度红火,打破平民偶像真人秀的传统模式。此举更是开辟了中国娱乐节目的先河,同样也是音乐节目的在国内的新尝试、新突破。

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一个个站立的都是在歌坛打拼多年,有着非凡实力的明星歌手。有人说《我是歌手》的舞台“非天籁之音,无立锥之地”。从2013年1月18日开播,已经有齐秦、羽泉(组合)、杨宗纬、黄贯中、沙宝亮、彭佳慧、陈明、尚雯婕、黄绮珊、林志炫、陈晓鸥等十几位明星歌手顶着巨大压力在这个舞台亮相。

每次比赛的时候,节目组采取较强的保密措施,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好奇心理。

三、怀旧心理

“怀旧”一词有“返回家园”之意。后来,“怀旧”这个词逐渐融入了社会,其内涵也有了扩展和延伸,而今天,“怀旧”成了人们的正常反应和一种社会学现象,它是人们对过去发生事务的一种思念,可以唤起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及认同感。

如今,广大观众看惯了灰姑娘爱上高富帅,想念电视剧《渴望》里的简单爱情;看麻木了贪官污吏、复杂的社会关系,怀念的是距离我们似乎很遥远的单纯与直接;听多了来自西方的嘻哈摇滚,渴望的是齐秦诗意嗓音与陈明的柔情似水……

《我是歌手》邀请陈明、黄贯中、陈晓鸥、黄绮珊等老牌歌手。当重新唱响多首经典老歌,引发大批60、70、80后观众的怀旧热潮。观众都为之动容,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样的节目设计是为了唤起观众的记忆,在温暖的情怀里,观众可以找到一种久违的怀旧气息。

观众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年代回忆,激发更广阔的认同感和收视率

四、求真心理

《我是歌手》在2013年的伊始就让2013年不再平凡。越来越多的电视娱乐节目似乎变为了一场“秀”,节目组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不断以绯闻、造假作为炒作卖点。对于受众而言,如此没有真情实意的节目,早已没有兴趣可言。受众想要最真切的画面,他们渴望这类节目可以回歸到真实的一面。就是在2013年伊始,《我是歌手》让电视娱乐节目的真实感再次回归到了观众面前。

节目往往会从七位歌手每次下车,走进他们的专属休息室,节目彩排,节目正式开始录制都会给予单独的镜头录制,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位歌手心情、动作以及与“经纪人”谈话透漏出来的内心变化。这就建立了一种明星与普通观众的平等交流机制。第一期时,陈明还曾对着镜头说:“我很好奇对手是谁,心里没底。”羽泉组合更是在开唱时,整首歌曲都没有睁开眼睛,演唱结束后羽凡说到:“我从来没在演出前手心出过汗,今天上场前手心一直在出汗。”……而在宣布歌手排名时,我们都通过镜头看到每位歌手脸上紧张而复杂的表情,当宣布第七名是陈明时,我们听着她嘴里说着没事,而眼睛早已湿润,不禁让我们为之动容。当两期排名淘汰黄贯中时,我们也看到了那个曾经傲气十足的他,眼泪一直在眼睛里打转。结束后,他在自己的微博里写道:“很多东西我不是不知道它不会来,只是没想到它来得那么早而已……”当观众看到这些命运的宠儿与普通观众一样也有挫折、泪水时,观众与明星的距离因为人生的感受而拉近了,崇拜之情转化为相似的人生关注之情,人们可以借此发泄苦情。

在《我是歌手》节目中,无论是参赛的歌手还是现场的五百名听审团,他们都表现出了最真实、最真诚的一面。《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表示:“真诚是这个节目的最大特色,我们不仅用真诚的态度唱歌,用真诚的舞台呈现最本色的音乐,用真诚的节目回馈一直支持我们的观众,也希望得到最真诚的评价和反馈。” [4]

五、参與心理

“受众具有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要求是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5](P179)受众不仅仅要成为一名普通的观众,而更多强调的是互动性,最好可以将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能力。

与以往的电视娱乐节目相比,《我是歌手》没有利用短信投票、网络投票等高科技手段。而是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招募500名听审团的信息,以此来形成节目与受众的互动。节目组会提前在官方网站或者发布微博来进行听审团的招募,这不仅可以让受众感受到真实的现场氛围,而且也可以为受众真实表达的自己的爱好提供一个平台,同时受众也会感受到节目的透明化。最终让观众与观众之间,观众与歌手之间,观众与节目组之间产生互动。在节目中,受众可以为自己支持的歌手加油,也可以表达自己希望哪位歌手来到《我是歌手》的舞台的愿望。

《我是歌手》的宗旨是增进观众聆听歌曲的认知。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我们时不时看到观众为一首首歌曲感动到流泪。黄贯中激情的《海阔天空》令观众不禁落泪,黄绮珊的《离不开你》、羽泉组合的《烛光里的妈妈》更是催人泪下。也正是由于观众将自己融入到歌声中,参与歌曲情感,与歌手情感相契,从而产生共鸣。

《我是歌手》作为一个“明星真人秀”节目。挖掘明星自身资源优势,抓住受众心理,以明星还原草根的形式,唤醒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和主人意识,符合受众心理需求。所以,对于电视娱乐节目而言,是否能达到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点,将会是节目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此类真人秀节目会成为未来娱乐节目的重头戏,由此延伸出的各类娱乐节目将活跃屏幕。

【参考文献】

[1]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2007年第十二期.特别策划—海峡传播.

[3]尚忆南.从“艳照门”背后谈受众的求新心理与媒体的道德标准[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162570100cbvr.html

[4] 《我是歌手》总导演:真诚是节目最大特色[EB/OL].

http://www.hunantv.com/c/20130129/0858252800.html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我是歌手》官方网站:http://www.hunantv.com/v/2012/wsgs/#1

[7]周莉.《中国好声音》对受众的需求满足[J].新闻世界,2012(9).

[8]王雪梅.电视娱乐节目受众的心理需求分析[J].中国电视,2006(04).

猜你喜欢
我是歌手受众心理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关于影视“翻拍热”的受众心理分析
韩磊《送别》与唐代送别诗的意境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醇厚低音绽放魅力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中图像的运用
论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推动作用
《我是歌手》收官又见“情怀牌”
“《我是歌手》之后,我的时间就属于我老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