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易传》中的宇宙生成论及其变易思想

2014-04-29 15:26陈源
西江月·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变易易传

陈源

【摘 要】《周易》作为我国保存到今天最早的一部以占筮为形式的哲学著作,其中不乏一些开创性的哲学理论和观念,最重要的莫过于其所阐释的宇宙生成论思想及其变易思想。其重要思想至今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易传》;宇宙生成论;变易

一、《周易》其书

《周易》是我国保存到今天最早的一部以卜筮为形式的哲学著作。它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經》包括六十四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易传》则是解释卦辞和爻辞的。然而《周易》的性质历来颇有争议,其主要的分歧是:或以为是筮书,或以为是哲学著作。而实际上这一问题则直接关涉到对《周易》经传大意的认识和理解。

在《周易》的卦形和卦爻辞创成之后,其最突出的效用是占筮。无论《周礼》谓“太卜掌《三易》之法”,还是《左传》、《国语》所载诸多《易》筮史例,都足以印证这一事实。但是古代的占筮往往与政治大事密切相关,天子、诸侯的政治、军事措施,有时必须采取卜官的占筮结果;那么,在占筮过程中,事实上影响人们思想、左右人们行动的关键因素实际上取决于筮书所表露的哲学内涵,换言之,要是抽调了《周易》的哲学意义,则其书必不可能成为古代“太卜”所执掌的上层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重要书籍。因此,虽然朱熹极力强调“《易》本为卜筮所作,但也并没有抹煞其哲学意蕴。

再说《易传》,该书相传为孔子所作,但是并不可靠。从它的内容以及文献上的一些蛛丝马迹来看,它既非成于一人之手,亦非作于一时之间,而是战国年间的一些儒生在传述《易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现存的《易传》的内容看,共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凡十篇。这十篇的创作宗旨均在解释《周易》“经”文大意,犹如“经”之“羽翼”,故又称《十翼》。而这“十翼”则是从不同侧重点和特定的角度来阐释和解说“易经”的。但是尽管其抒论角度和叙述重点各有不同,其基本宗旨是不变的,都是来围绕《周易》经文而发。因此,作为《周易》经文出现之后而产生的,并成为自古以来众所周知,鲜有匹及的解经专注的《易传》,不但是今天研究《周易》的最重要的津梁,而且其本身的哲学内涵也值得人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生生之谓易”的宇宙生成论

1.基于“太极”的生化过程

《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传》的这句话是解释占筮的方法的,但是却把筮法的过程赋予了宇宙生成的意义。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易有太极”的提法和老子的“道生一”的观念有着极大的关系。“太极”被易学家们看作是宇宙的最初本源,是阴阳未分时的本然状态;“两仪”则象征从太极分化出来的阴阳二气;由阴阳二气演化为春、夏、秋、冬(或曰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时,四时在占筮系统中对应的则是“四象”;四象再衍生出天、地、山、泽、风、雷、水、火八物,八物对应占筮系统则为“八卦”。在“八卦”中最根本的即为乾坤二卦,乾卦纯阳,坤卦纯阴。乾象为天,坤象为地。《易传·乾》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传·坤》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天有开创万物之德,坤有成就万物之功。万物皆因乾坤之功德而生,所以《系辞下》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种由“太极”至“阴阳”至“八卦”的演化过程无一不体现出生生之德,从而构成《易传》的基本精神。而宇宙间最有意义的东西莫过于生命出现和发展。《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万物指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有生命的东西。万物从大地生出,依附于大地,靠大地养育。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阴阳、刚柔相推所产生的变化。

2.阴阳交合变化的内在生成动力

《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是说宇宙万物都处在永不止息的生化过程中。然而这一切的生化过都是有阴阳二气的交合变化引发的,因而都是有规则可循的。而我们也必须掌握这一原则,因为掌握了它即代表我们掌握了其阴阳变化之理以便与我们探究其生化的内在动力。阴阳之间的变化不仅仅构成了六十四卦的基本法则,而且我们还可以用其概括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因为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类生活都存在着阴阳互补的两个方面,而这种互补性是站在阴阳差异性的基础之上的。阴阳二者是彼此互存,在互补中发生转化,并在转化中完成统一的。而这种辩证的互存游记关系的内在依据就是“生”。因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周易》建构的宇宙自然中,阴阳二元并非绝对的,静止的,而是彼此转化的。《周易·系辞上》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里以刚柔相推来比喻昼夜的交替推移,以爻辞之动来说明事物对立面的彼此互相变化,进而说明“化”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普遍法则。这种生命的变化,保证了不同生命实体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相互转换及吸纳,为“生生不息”的宇宙自然提供生命发展的延续的可能。因而从《周易》的“阴阳互化”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所构建出的一个生生不息的宇宙自然,宇宙中万物都基于生命而存在,因生命彼此互化而发展。因此,理解阴阳之“生生”是把握《周易》宇宙观的关键。

3.宇宙自然存在生化的根本

“天地之大德曰生”,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周易》哲学实际上乃是一生命哲学,而生命问题则是整个《周易》哲学的中心。《周易》所看重的这个“生”的概念并非静止的形而上的,而是将其作为不断转换、生成性的存在。《周易》·归妹卦·彖传》云:“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其实是在说任何生命的产生都是阴阳交合的结果,而这种生命的存在与转化进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天地自然,并且使生命具有无限的生成性和多姿多彩性。而这种天地间的生成与互化并不是虚幻的、不实际的,而是有其实在性和内在根据的。《系辞上》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是构成这种变化的规则和内在根据。这个作为一阴一阳变化规则的“道”是自行发动、自然生化万物的,不具目的性。故《系辞上》同时又揭明“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而且,在《系辞》的作者看来,阴阳及其“道”,其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痕迹的,而其生化的万物才是有形迹,可把握的。因而,《系辞》又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原出自老子。在《易传》的论述中,天地的最大功用和特性就是生育万物,没有生命就不能构成鲜活生动的自然世界,而《周易》就是立足于生命去创生和化育万物的,并在天地、阴阳、乾坤的互化中去参透和体悟生命。然而作为宇宙自然存在生化的根本之“道”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在对《易传》的生成论思想的具体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易传》中所展现出来的变易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展露着的光辉。

三、“唯变所适”的“变易”思想

《易传》认为整个宇宙万物都是出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易传》作者有时会把“道”叫做“易”。《易传》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这实际上就是承认变化事绝对的。而《易经》之谓“易”,在《易传》看来包含有简易、变易、不易三义,而变易是其中最根本的一义。上文所提到的“不可谓典要”即指无一成不变的的规则,人们只可以追随它的变化,选择适宜的做法,是謂“唯变所适”。

1.“变易”思想的表现形式

《周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事物发展的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只有变化才能亨通,亨通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而这个发展变化过程是要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彖传》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意思是说,太阳行至正中必将西斜,月亮圆满之后必将亏蚀。天地万物有盈满就有亏损,都是因循着时光的流转,或消衰、或生息。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现象,无不以当时的时机与所处的地位,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这一阳刚与阴柔的变化作用,永远反复不已,无穷无尽,而这一阴阳, 亦即刚柔动静变化作用不息的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系辞下》说:“日往则月来, 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着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意思是说:太阳去,月亮来;月亮去,太阳来;日与月交替推移,产生了光明。冬天去,夏天来;夏天去,冬天来;寒与暑交替推移,形成春夏秋冬的时序。所谓“往”并不是说一去不复返,而只是暂时的退缩;所谓“来”也不是说永久的存在,只不过是暂时的伸张。这里主要说的就是自然界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易传》认为社会是按照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变化的。《易传·系辞下》以大篇幅的描述来阐述自己的这一观点,其主要介绍了从包牺氏、神农氏一直到尧、舜、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与变化。而这些涉及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事件则足以证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而我们则从中窥测出来其所展现出的“易”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变化,变化之后才会产生更大的进步,进步之后才能维护社会的长久,促进社会的发展。

2.变易思想的根源

《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相互作用,这两方面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它方就不能存在。而这种事物之间的矛盾正是万物生成发展进化的根源。而《易传》认为,事物的变化并不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引起的,而是由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对立面相互作用引起的。《系辞上》说:“乾坤其易之邪? 乾坤成列而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矣!”没有乾坤的对立,就看不到易象的变化。没有对立面的矛盾,也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要终止了。阳刚与阴柔的的性质与作用,相对相反,但并非不变,而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阳刚中潜伏着阴柔,阴柔中包藏着阳刚,相辅相成表里两面。“变化”说明了发展的机制和动力,“发展”则指出了变化的方向和前途。《易传》不仅突出强调了变化对于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还指出了事物变化之间质变和量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事物的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之分。在一定量的限度内,质并不发生根本性的变故四象之间, 从少阳(春) 到老阳(夏);少阴(秋) 到老阴(冬) 的单纯量的增长便属于“量变”,而从老阳到少阴,老阴到少阳则属于根本性质的变化即“质变”,但质变又是由量变发展而来的,阴、阳的对立和冲突突破了一定的数量界限就必然引起质变,“物极必反”是《易传》所揭示的宇宙间的最普遍的规律。在这里,可以说是真正确立了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的原理。《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穷困既是先前发展的终极,又是未来变化的发端。事物正是在这种变化发展中走向通达。这实际上是在说“穷”、“变”、“通”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其在肯定的判断中包含着差别、联系、转化。而以“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变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则进一步指出了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的联系。在这里,《易传》用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与肯定的统一这样一种辩证思维的形式,对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作了极好的表述。因为事物内部包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所以它总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发展体现于逻辑思维,即具体化为概念的流动性、灵活性。《易传》以卦的转化表述了这一思想。《序卦》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在这里“履”、“泰”、“否”、“同人”、表现为一个灵活的转化过程。由此可见,《易传》在充分肯定“变化发展‘的同时,对产生变化的根源作了详细探讨,指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万物生成发展进化的根源。

3.变易的应变方法“唯变所适”

《易传》作者一再强调“变”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要用这种观点来看待世界万物。如果人们不能了解变化发展的重要性规律性, 不能做到“唯变所适”,就不能够正确了解世界万物本来面目,就不能了解人们行事的吉凶祸福。《易传》作者从而构造了一套由“天道”推及“人道”由“人道”推及“天道”的运行机制。《系辞上》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意思是说:圣人指伏羲、周文王与周公(他们) 观察万物的现象设定卦爻,并将卦爻显示的象征,在卦爻之下,附以说明的文辞, 使人们了解未来的吉凶趋势;并以刚与柔相互推演,产生变化。它表现的是时空的统一过程,是万物生成的本身,所以“发展变化”成为了《易传》的中心思想。一切事物都在变易之中,所以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太固执,“唯变所适”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意思是说《易经》的兴起,也许是在中古殷代的末期吧? 《易经》的作者,也许是有忧虑患难的人吧? 这里指出易经的卦辞,用意在于防止忧患。《易传》作者面对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感到的不是趾高气扬的骄傲和自得,而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患与焦虑,这是因为他们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了所谓的”天命弥常”看到了由安而危,由存而亡,由治而乱的真实存在,从而不得不从当事者的角度来对吉凶成败进行深切的考量与反思。所谓的“居安思危”就是对这种“忧患意识”的真切的表白。

我们看到《易经》的六十四卦中几乎每一卦都是以“盛极必衰”和物“极必必反”的必然道理,谆谆告诫,揭示人生必须时刻以戒慎恐惧的心态处世,时刻警惕,才能确保长久的安泰。在这里《易传》指出了面对“变易”人们应该怎样处理有关问题,指出了“唯变所适”才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在现今社会这种“居安思危”、“唯变所适”的思想意识对指导人们的生活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上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魏)王弼.周易正义[M].九州出版社,2004.

[3]尚秉和.周易尚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8]杨晖,胡艺丹.试论《易经》的“变易”观念[J].船山学刊,2011(1).

[9]贾志璞,盖光.《周易》阴阳之“生生”特性[J].管子学刊,2010(4).

猜你喜欢
变易易传
常数变易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妙用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常微分方程求解中常数变易法的应用研究
《苏氏易传》版本源流考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漫画
变换思路难变易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易传》与中国传统美感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