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日语习得研究综述

2014-04-29 15:26徐娟
西江月·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习得日语综述

徐娟

【摘 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40多年历史。自1984年鲁健骥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后,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也拉开帷幕,至今也有30多年了历史了。初期的二语习得研究目光似乎更多停留在印欧语言谱系,如英语习得的研究等,而随着各大高校日语专业的设立以及中日关系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有关日语的习得研究呈现出上升、激增的态势。同时研究的着力点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全面。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其研究的点和面,从而了解日语习得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关键词】日语;习得;综述

一、20世纪80年代的日语习得研究

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刚刚起步,这个时期有关日语的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日语教学方法上。如高烈夫(1988)提出在“语法教学”、“翻译课”以及“日本文学”中都可以结合“比较研究”进行讲授[1]。杨明子(1989)在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上从招生分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提出了相关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认为在学习日语的同时要加强汉语的学习[2]。此外,在中国人学习日语时的发音问题以及理解日语中汉语词汇问题上,一些学者也发表了意见。如高化(1989)从“日汉对应元音的比较”、“日汉辅音比较”及“日语特殊音节的发音”三个方面对中国人学习日语发音时容易遇到的若干发音难点作了初步的分析[3]。在论著方面,王武军主编、袁剑青等人编写的《日语教学法》一书从日语教学法的体系、目的、任务、原理、原则、过程、方法、外语教学的主要流派以及语言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等之间的关系,以我国日语教学的实践为基础,从生理机制和心理特点上论述、探讨分析了日语教学方法[4]。日本海外技术研修中心的日语教师穗积晃子著书《中国人学日语常见病句分析一百例》是根据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近百名日语专业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病句编集而成的。本书从寒暄交际、副词与副词性词语、指示代词、助词等十七个方面对中国人学习日语时常出现的错误作出说明[5]。对比分析是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论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共时比较发现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两种语言由于差异而产生的教学上的难点、并研究教学中母语的干扰以及消除母语干扰的方法。这一时期有不少论文是围绕汉语和日语之间的对比展开的,如赵博源(1987)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日语“体言を+自动词”结构的用例不是都能同现代汉语“自动词+形式宾语”结构的用例相对应的,但同“介词+宾语(场所名词)+自动词”结构的用例却完全可与相对应的结论[6]。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有关日语习得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上,此外还有些学者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日汉两种语言之间某些语言现象作出对比。也有少数围绕中国人学习日语时的难点或常见错误的分析。但由于二语习得研究刚刚起步,此时日语习得的研究还不全面不深入。

二、20世纪90年代的日语习得研究

这一时期的日语习得研究相对上一时期更为丰富了。教学上的研究仍然很多,但不同的是除了研究教学方法外,更多得导入了二语习得的一些理论,如文化适应理论、偏误分析、母语干扰等。

在偏误分析方面,高鹏飞(1997)通过时态方面、定语方面日汉的差异以及汉语思维对日语学习的影响这三点指出日汉之间的密切联系给日语学习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同时一些特殊情况也造成了很多误区,影响学习的效果[7]。杨诎人、崔勇(1999)对日语学习中语音错误进行分析指出根源主要为母语的干扰,并提出了纠正错误语音的对策[8]。

文化适应理论方面,开始强调要在日语学习中培养日本式思维和导入日本文化等。如陈岩(1997)指出学习日语的目的主要在于进行跨文化的交际;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抛开文化内容的日语教育已非完整的日语教育,所以在日语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因素[9]。

母语干擾方面,认识到汉语对日语学习的干扰现象。如李先瑞(1998)提出汉语干扰是汉语式日语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从“同形异义词”、“汉语表达习惯”、“汉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阐释了汉语干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两点对策[10]。

此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被重视了。张际语(1999)的《谈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徐卫(1998)的《提高日语交际能力的四种练习方法》等都强调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一时期,将日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的文章页不在少数,如秦礼君(1990,1992,1993,1994,1995,1996)一系列文章,从词汇到语法对日汉语言作了比较。

90年代的日语习得研究较之80年代更加多角度更加全面了。既有教学上的研究,又加入了二语习得的偏误分析、母语干扰、文化适应理论等,同时还考虑到了学生这一团体的兴趣与能力培养。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日语学习中对母语(汉语)的认识不够全面等。

三、21世纪日语习得研究

21世纪的日语习得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多角度表现在日语习得中更多地导入了二语习得的普遍理论,如中介语、语言间的语际影响等。全方位表现在不仅研究日语教学方法,还开始注重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综合性高表现在把认知语言学等别的学科与日语习得研究相结合。实践性强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采用了实证研究法。

中介语指将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自己创造出来的语言体系独立出来并进行个别研究。如杨秀娥、陈俊森(2005)以国内的日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授受表达习得中的中介语,分析了不同学习水平阶段的学习者习得授受表达时的中介语特点,并总结了几个易石化的中介语类型[11]。王冲(2012)针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对“必ず”的习得状况进行纵向调查,并将其与日语母语者的使用状况比较。进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学习者与母语者之间的差异,发现推测用法和概率用法导致了这种差异,并指出了“必ず”语义石化的根本原因和防止中介语石化的有效方法[12]。

语言之间的跨语际影响方面的论述相对较多。上一时期主要研究的是母语干扰,这一时期主要是从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方面研究的,并将母语迁移与教学相结合。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日语借词的文章很多,这是一大进步,即从汉语到日语的视角转变为从日语到汉语了。但大多数单纯从表面现象(即汉语中有哪些日语借词,这些借词何时传入中国,对汉语有何影响等方面)出发,并没有探寻其理论方面的原因。其实与汉语向日语的迁移类似,这是日语向汉语的反向迁移。王晓(2009)曾指出汉语对日语词汇的借用作为一种现象,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是文化交流、语言接触在语言领域内的反映和必然结果[13]。但未更具体详细地指出日语向汉语反向迁移的原因,这需要进一步考察研究。

除了汉语与日语之间的相互迁移外,还有部分学者开始研究二语(英语)对三语(日语)的影响,万礼(2007)以分属不同语族的汉语、日语、英语三语之间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对第二语言(英语)的熟练度这个侧面出发,通过分析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可能态的习得,探求了第二语言给予第三语言习得的影响,并从教育的观点提出对于第三语言的指导中也应该有必要考虑第二语言的熟练度[14]。对第二语言影响第三语言提出相关论述的还有刘海霞,她的《汉英语音对日语语音习得的迁移分析》一文以语言迁移理论为指导,对日英汉三语中的元音和辅音进行对比分析,并发现日语的元音及大多数辅音与汉英中的一些元音或辅音发音相似,极易产生负迁移[15]。

此外,还有文章将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与其他母语背景的日语学习者的日语习得情况作对比分析。如王岗、赵嫦虹(2005)对中国和英语圈的日语学习者对日语“~とき”从句的“时·体”的习得情况多了对比,并从教学的角度指出可以在实际的日语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适当地讲解日语与母语间的表达差异,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日语习得程度[16]。

除了研究语言本身,这个时期的日语习得研究还涉及到了学习者本身。21世纪,网络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这对语言的学习又有何影响呢?韩新红(2005)、冯峰(2002)等指出了日语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习软件。陈桂昭(2000)的《谈高职日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运用日语的能力》、石索文(2001)的《谈大学日语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等都旨在加强学习者的日语能力。此外,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者主体意识等等都得到了重视并被研究。

另外有关教学上的研究也适应了这个时期的一些特点,如日语的学习越来越注重实用性等。如郭举昆(2003)《共同学习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一文就强调以共同学习的方式来培养既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又具备合作精神和技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7]。陈安丽(2008)也从国际化人才市场需求、学科发展、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等方面阐述了确立高校日语翻译课程培养目标的必要性[18]。

这个时期的日语习得研究还有个值得一提的现象是:有些研究开始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如翟东娜(2006)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概念为中心,介绍并探讨了日语教学中几个难点项目的习得研究以及对教学的启发。并指出在长期的日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认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形成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者的语感。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这些朴素的经验和语感提高了理论解释和实验验证的一个新平台[19]。

在研究的方法上也与前面两个时期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实证性研究较多上。《日语写作教学法探讨——关于"任务教学法"和"结果教学法"的实证性研究》、《高级日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基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调查》、《台湾高中生日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之研究:以高中选修日语学生调查为例》、《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会话能力培养实证研究》、《高级日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基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调查》、《专业学生日语词语拼写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国语母语者日语有对自动词的习得: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等文章均采用了实行研究的方法。

当然,这一时期有关日语习得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第二语言向第三语言迁移的研究较少,对日语向汉语反向迁移的研究较少,与其他母语背景学习者的日语习得情况作对比分析的研究较少等。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更多更好地研究成果。

四、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总结可以看出:国内的日语习得研究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日语习得研究刚刚起步,研究的重点在教学上。90年代有了初步发展,既有教学上的研究,又加入了二语习得的偏误分析、母语干扰、文化适应理论等,同时还考虑到了学生这一团体的兴趣与能力培养等。到了21世纪,日语习得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成为一个能够自力更生的体系。但同时每个时期的日语习得研究都有不同的缺点,如现在我们也面临对第二语言向第三语言迁移的研究较少,对日语向汉语反向迁移的研究较少,与其他母语背景学习者的日语习得情况作對比分析的研究较少等问题。但这些不足反而给我们新的课题与着力点,让我们不断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烈夫.初谈日语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5).

[2]杨明子.谈谈日语专业教学的改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3]高化.中国人学日语若干发音难点试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9(2).

[4]王武军.日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5](日)穗积晃子.中国人学日语常见病句分析一百例[M].顾海根,李强,译.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6]赵博源.汉语“自动词+形式宾语”与日语“体言を+自动词”的比较[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2).

[7]高鹏飞.日语病句的纠正及其“病”源初探[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7(3).

[8]杨诎人,崔勇.日语学习中的语音错误分析及指导[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9(1).

[9]陈岩.谈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

[10]李先瑞.汉语干扰——汉语式日语形成的根本原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6).

[11]杨秀娥,陈俊森.授受表达习得中的中介语研究——以国内的日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12]王冲.中国日语学习者“必ず”的语义石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

[13]王晓.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4).

[14]万礼.第二语言对于第三语言习得的影响——基于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可能态习得的实验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15]刘海霞.汉英语音对日语语音习得的迁移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6).

[16]王岗,赵嫦虹.困扰日语学习者的“~ルとき”和“~タとき”——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和英语圈日语学习者的考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1).

[17]郭举昆.共同学习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4).

[18]陈安丽.以同声传译为目标,造就国际化人才——关于高校日语翻译课程培养目标的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07(6).

[19]翟东娜.认知语言学与日语习得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1).

猜你喜欢
习得日语综述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文化认知对日语习得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英语专业学习者音段习得状况跟踪调查研究
儿童英语口语习得研究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