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岚 王健 谭一箐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2年住院的32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吸烟(85.4%)、阳性家族史(54.6%)、酗酒(56.7%)及男性(89.3%),所占比例较高;发病前诱发因素较多,临床多表现为典型胸痛。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明显不同于老年患者,临床应该提高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及诊断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青年;临床特点;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1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30-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严重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大,情绪更易激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对人们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青年人AMI患者人数不断增多。长期以来,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吸烟等被公认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青年患者所占比例出现了明显上升,本文从临床多方面将中青年AMI及老年AMI进行对比,及时掌握青年AMI患者的发病特点,提高治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2年住院的32例青年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8人,女4人,男女比例为7:1,年龄在22-25岁之间,平均35.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对AMI的诊断标准,即具有这三项临床表现中的两项: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升高、心电图动态改变、缺血性胸痛。
1.2方法调查研究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吸烟、饮酒、冠心病家族史等基本资料,发作时胸痛是否典型、休克等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有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1.3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表现32例青年患者中,不典型胸痛3例(9.4%),典型胸痛29例(90.6%)。
2.2诱因分析32例青年患者在发病前多有诱发因素,其中,11例(34.4%)过度劳累,13例(40.6%)吸烟,7例(21.9%)酗酒,5例(15.6%)剧烈运动,2例(6.3%)情绪异常,2例(6.3%)暴饮暴食。患者有一种诱发因素19例(59.4%),患者有2种及以上诱发因素12例(37.5%)。
2.3危险因素分析两组危险因素比较,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85.4%)、阳性家族史(54.6%)、酗酒(56.7%)和男性(89.3%)
3討论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等,其中吸烟已成为AMI重要的发病因素[1-2],从诱因来看,由于过度劳累、大量饮酒、心理压力过大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加之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内环境紊乱是造成青年人AMI的重要原因。国内外大多数专家认为其病因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在各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致使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出血造成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引发急性心肌梗死。青年组AMI危险因素以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为主[4-5]。
3.1临床特点青年组AMI患者既往多数无心绞痛史,首次发病突然,起病急,先兆症状少,多数病例发病前有明显诱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酗酒,发作时多表现为突发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青年AMI发生,多为冠状动脉痉挛[6],梗死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不严重,突然的冠状动脉痉挛引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骤然闭塞,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而老年组发生多有冠状动脉的基础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青年组AMI患者病程呈良性过程,严重并发症少,预后较好,病死率低,易于治愈,并发症常以心律失多见,而心源性休克较少见,考虑与梗死多发生在前壁、下壁可能有关。青年AMI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国内外有学者[7]研究认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为主,多与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心理压力过大等有关,这也可能与低龄女性处于雌激素分泌较多,雌激素可抵抗、降解和排泄胆固醇,从而改善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并且能通过多种途径稳定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但近年来,女性患者呈现增加趋势,可能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和抗精神病药有关。
3.2有研究显示[8],长时间大量吸烟是导致冠心病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是造成青年AMI的主要诱因之一。吸烟导致冠心病的机制[9]: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失去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促进血脂在血管壁的沉着,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尼古丁还可使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发生。有研究者发现,冠心病发病率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武东等[10]研究显示,避免吸烟可使与初发AMI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人群AMI的危险性下降38.8%,因此,积极倡导全民戒烟是预防青年AMI的重要措施。
3.3长期大量酗酒是青年人患AMI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青年人长期大量饮酒甚至酗酒可与其他危险因素共同作用诱发冠脉痉挛而致心肌梗死。大量饮酒特别是酗酒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而增加心肌耗氧,使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本组病例中有酗酒史者占56.7%,而且大量饮酒往往掩盖心血管病症状,不引起病人及家属的注意,延误入院及时抢救。
3.4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也是目前导致青年AMI的重要原因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部分青年人竞争性强,学习、加班熬夜,甚至一些青年人打游戏到凌晨等,导致抵抗力低下,平时无症状,但也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5心血管疾病阳性家族史是青年人AMI的另一个最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发生AMI的时间要比家族史阴性者早10年以上[11],这与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的青年患者,肥胖、血脂异常者增多,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2]。
3.6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引起心脑血管事件中大量研究证实总胆固醇(TC)及LDL水平升高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3]。血脂代谢紊乱可增加冠心病发生的危险。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血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青年人发生AMI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过度饮酒等是冠心病高危因素,暴饮暴食、过度劳累、酗酒及情绪激动等因素极易诱导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研究表明,通过提高预防意识,摒弃不良嗜好,如戒烟、戒酒,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膳食,控制体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情绪稳定,缓解压力,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青年人发生AMI后冠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应尽早就诊,尽早诊断,尽早急诊PCI治疗,开通闭塞血管,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及预后。青年组与对照组AMI诱因和临床特点差别很大,因此,二者的治疗结果和预防方法完全不一样,对于青年组,改掉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减压,预防冠状动脉痉挛则可以预防AMI的发生;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易被误诊,掌握青年AMI的特点及临床表现,注意鉴别诊断,做到早期诊断和处理,使患者远期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江一清,刘朝中,朱国英,主编.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984.
[2]Yu MA,Sanchez-Lozada LG,Johnson RJ,et al.Oxidative stress with an activation of the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s a novel mechanism of uric acid-induce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J Hypertens,2010,28(6):1234.
[3]许培元,温红.青年急性心肌梗死20例臨床分析[J].广东医学,1996,17(4):238-240.
[4]李叶文.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防用药[J].吉林医学,2009,30(17):1971-1972.
[5]Gerber Y,Rosen LJ,Goldbourt U,et al.Smoking status and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Am Coll Cardiol,2009.15,54(25):2382-2387.
[6]Mmasamik,Uzos,Toorut.Gender ga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based on serum lipids study in Fu-jisawa city[J].J Japan Phys Ass,2006,20:571-576.
[7]李秀艳.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9):102.
[8]王光亮,薛英玲.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0):1239-1240.
[9]Fustor V.Mechanism sleading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Insights from Studies of vascular biology[J].Circulation,1994,90:21-26.
[10]武东,华琪,贾三庆等.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7):581-585.
[11]张小瑜,周健,龚红武,等.135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6):597-598.
[12]周琦,王归圣,王归真.不同年龄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6.
[13]罗子幸,陈伟强,贺青军.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