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刍议

2014-04-29 08:11陶莹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思想性形势与政策时效性

【摘要】高校形势政策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以国内外形势与国家的政策为主要内容,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思想性、系统性与时效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提高《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要明确这门课的学科定位,更要把握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和知识背景。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质量 思想性 时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大学学科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1QY104;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机制与结构性范型研究,项目编号:201307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2-01

《形势与政策》课是指以国内外形势与国家的政策为内容的思想教育。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的形势,深刻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来看,这门课明显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特殊,是因其教学内容在系统性和时效性两方面均要有所兼顾。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设和管理,从学科建设方面应体现出系统性与连续性;另一方面,不能把《形势与政策》课当作一门纯专业性的专业课,从教学内容上,它又要体现出明显的时效性,其教学特点就是紧跟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培养学生的政策意识。

一、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

《形势与政策》课本身的特性是基于接受这门课程对象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大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而且一般都具有较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对国际形势、我国的对外政策以及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关心、比较敏感。但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思维灵活,希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因此,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求知心理是排斥空洞的说教,希望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和层次分析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正好满足了大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政策水平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看,《形势与政策》课更容易贴近学生的知识需求。

笔者在2012-2013学年上、下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第一次课均利用20分钟时间请学生回答几个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设置的问题。

以2012-2013学年上学期为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笔者提出的问题是:(1)对于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你有哪些相关知识?(2)你个人对于“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理解及认识如何?(3)能否提出有关的问题?

4个教学班共994名学生交回问卷。对于第一个问题,83%的学生表示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对国内外时事有所了解。对于第二个问题,79%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很重要,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能力的有效手段;19%的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课虽然重要,但如何区别于媒体介绍,如何有深度、有内涵是关键所在;2%的学生认为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国内外时事即可以满足他们的知识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开设的必要。从提出的问题来看,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均是当时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问题、朝鲜核问题、中美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党的执政能力与反腐败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等等。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期望值比较高,体现出学生对于时事的关注度和敏感度。

二、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定位

1.知识性与思想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对象是形势与政策。单就形势或者政策而言,都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它同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因此从知识性方面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又是一门思想品德课,必须体现强烈的思想性。从学科体系方面入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2.系统性与时效性。

这是《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体系上的显著特征。因为形势与政策本身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教育部决定在普通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以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年定期发布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实际上起到了课程的教学大纲作用,但由于这门课时效性较强,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在考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的同时要兼顾时效性,提高学生对国际形势、我国的对外政策以及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度和敏感度。

3.历史性与现实性。

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学科定位方面,这门课深层次的作用应该是使学生透过各种事件、形势的表面了解事件背后的历史,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一个国内外热点、焦点事件都是在历史必然与现实偶然双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内容大都是分析、评述大学生普遍关心、感兴趣的问题,了解事件的现实表现是比较容易的,但能够洞悉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时代的历史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应该才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初衷。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1.在教学内容上兼顾全局问题与热点问题。

把握教学内容是《形势与政策》课能否教好的关键所在,从宏观上,应该依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发布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專题的设定方面,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重点选择长效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在国内形势方面,一般每年上半年可以结合“两会”精神,下半年结合中共中央全会精神组织教学内容。在国际形势方面,紧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主要关注我国与大国、周边国家的关系。

2.在教学方法上灵活选择。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是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多、教师少,教学基本上都是以大课的形式,根据这一特点,在我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主导体系”。由于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强,学生希望能够获取新信息,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因势利导,特别是要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某些误区加以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教师随时注意获取新的知识,注意资料积累和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可能体现出这门课的特点与优势。《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资料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师与学生的适当交流,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平台开展专题讨论以及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使学生有所收获。

《形势与政策》课不是一般简单的新闻报道,更不是文件宣传,只有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教学过程才可能具有激情,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无疑是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和学习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恰如其分、深入地把握和评论国内外重大问题,才有可能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赵海月,张旭.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特定要求与把握尺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

[2]赵海月.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热点专题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陶莹(1977-),女,辽宁沈阳市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思想性形势与政策时效性
找准“德性” 灌启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凸显思想性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起承转合+思想性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荷载预压加固吹填土时效性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兽医防控的时效性
当下新闻编辑时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