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课程教育体系转化剖析

2014-04-29 00:44董朝霞蒲勉免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概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董朝霞 蒲勉免

【摘要】加强党的十八大精神渗透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帮助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实现两个体系转化:第一,从教材体系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转化;第二,从理论体系向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体系的转化。这一探讨,对提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概论》 课程教育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2—2013年度科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育体系研究”(SZ201220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以下简称《概论》),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化,再到教学体系的转化,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概论》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转化之依据

1.《概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育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党的十八报告再次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并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以下简称“三个倡导)。

2005年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自习近平在在2012年11月提出“中国梦”[3]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即,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概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育体系转化的可能性。

《概论》课教材以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结合法,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伟大历程。《概论》课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带头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概论》(共十五章)的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革命传统道德、改革开放新精神的丰富题材和价值意蕴,因此,《概论》课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教材第一章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其余各章节依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与逻辑,渗透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历史、理论与现实”题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体系,转化为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体系,再转化为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体系,既必要,又可能。

二、《概论》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理论体系转化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专题教学之理论体系转化,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了《概论》教材体系。在《概论》课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概论》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

《概论》教材从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上,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整合教材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思想精髓,构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专题教育的理论体系,是达成《概论》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前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专题教学理论体系转化,培育大学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国家主导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其主要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它具体化表达为“三个倡导”之首,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至今,“中国梦”教育成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旋律。

该专题教学理论体系可以这样整合、利用教材体系:挖掘、整合教材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4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政治制度前提的理论体系);挖掘、整合教材5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6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的理论体系;挖掘教材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梦”的实现动力和路径的理论体系;挖掘、整合第8-11章(分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具体内容的理论体系;挖掘第12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第13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14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第15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相关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际环境、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的理论体系。通过以上挖掘、整合,重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梦”进行全方位、系統性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主导价值观专题教育提供理论体系依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专题教学理论体系转化,培育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社会主流价值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梦”实现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和体现于《概论》教材的各章节。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虽然集中阐述于教材第10章第2节第4目(“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但是,仔细研究教材,其实,会发现“两种精神”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零散蕴含在教材各章节。整合教材第3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可挖掘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张思德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整合教材第5章第1节,可挖掘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整合第7章,可挖掘改革开放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整合第9章,可挖掘“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体系。通过这样的挖掘、整合、重组,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无疑是可取而有效的。

4.“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教学理论体系转化,培育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公民基本价值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其中,“八荣八耻”中的国家观、人民观、劳动观是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化;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行动体现;人际观、义利观、法纪观、奋斗观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公民基本价值观,这可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化。《概论》课教材相关章节为整合、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基本价值观专题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可采用的题材和资源。

比如,整合教材第12、13章相关内容,构建国家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充分利用第14章相关内容,构建人民观教育的理论体系;挖掘第8章第3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构建劳动观和奋斗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充分整合第10章第3节、第11章的相关内容,构建科学观、人际观、诚信观、法纪观教育的理论内容。通过这样的梳理、整合、挖掘,构建系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体系依托。

当然,《概论》教材体系的十五章编写体例,不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在内容、层次、结构上一一对应。但是,对教材体系进行整合、重组、挖掘,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有利于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教学提供理论依托,是可行的。

三、《概论》课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教学体系转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强调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当今“90”年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特点和《概论》教材体系特点,在《概论》课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所谓“教学体系”(Teaching System),是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培养的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等诸要素组成的体系。以下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角度,对《概论》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体系,进行探讨,以商榷于方家和同行。

1.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课堂理论教学体系设计。

教学活动是富有创造性、创新性的艺术活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既是这一创造活动的对象,又是这一创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4]。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概论》课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构建一个有效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信仰体系的教学空间,需要科学地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显性课堂理论教学体系。即,首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采取直接、外显的课堂专题理论讲授(从外在“灌输”);然后,设计题目,开展课堂主题讨论、辩论、演讲、故事会等形式;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及时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并给予纠正、疏导、引领。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采用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探讨活动,引导大学生“真学”、“真懂”,进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如,《概论》课教学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梦”、倡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主导价值观教育这一专题的教学体系设计:首先,老师根据本文第二部分所分析、构建的理论体系,进行“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理论讲授;然后,围绕这一的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题目、载体、活动形式,给学生课下1周左右时间准备,然后安排在课堂上进行主题演讲、主题辩论、故事分享等教学活动形式。比如,围绕《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5]等问题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围绕“中国梦,我的梦”开展主题演讲。再如,针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专题教学,在老师进行理论讲授后,让学生准备在课上进行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杨利伟载人航天精神,等等事迹分享。这些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生生之间思想碰撞、交流甚至交锋。老师针对学生发言中反映出的多样化思想,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前提下,对学生的多样性思想观点进行既坚持原则,又具有灵活性的反馈、矫正和引领,必要时进行诠释性说理、疏导,帮助大学生“真信”、“真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课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在《概论》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依照“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在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为巩固、强化理论学习,还要落实到“行”,才算教学环节的全部完成。即把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与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才算教学过程的完成。

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视角看,《概论》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设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让理论的“内化”实现“外化于行”,即形成行为自觉、道德习惯。比如,四川师范大学在《概论》课教学中,开展“美丽四川——天府新区行”校外专题实践考察,让学生在“贴近现实”中了解改革开放带来家乡旧貌换新颜,增强学生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信心,真懂“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5];再如,组织学生参观汶川地震遗址、实地考察等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与自我教育。每次实践教学结束,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访问、或志愿服务回校后,师生共同进行实践教学总结,回味和感悟当前“三个倡导”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和道德养成。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體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具体化为生动、直观的“三个倡导”,必须让大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形成价值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她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帮助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教材体系向理论体系,再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耳”,“真学、真懂、真信、真行”,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遵循大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N].2006.10.12.

[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索有为等.《特写:习近平九提中国梦》[OL].中国新闻网,2013.3.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0/c49150-20851599.html.

[4]孙菊如等.《课堂教学艺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5]人民日报理论部.《“六个为什么”——对若干重大问题的解答》[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董朝霞(197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蒲勉免(1987-),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概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