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初探

2014-04-29 03:48黄彩文梁锐
民族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布朗族价值评估

黄彩文 梁锐

[摘要]近年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民族地区的文化生境不断遭受破坏;加上人口较少民族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断层等问题,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形势严峻。云南布朗族在应用信息化手段保护民族文化方面有很好的实践。布朗文化遗产可数字化资源划分为实体和物质文化遗产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按照三级指标评价模型,结合可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特点,首先聘请专家依据“可数字化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对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打分,并采用微积分运算公式计算出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根据最终评价得分来评判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可数字化的价值。然后,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综合采用静态数字化技术、动态数字化技术和三维数字技术,按照文本数字化、图像数字化、三维图像建立、虚拟物品制作四个数字化级别来进行信息化处理。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分类定级;价值评估;信息化保护;布朗族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1-0016-07

云南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特有民族最多和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各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正面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危险。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其传统文化的处境比其他少数民族更为严峻,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状况更加令人担忧。如何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全球化语境下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人口较少民族是指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这些民族是:珞巴族、高山族、赫哲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门巴族、乌孜别克族、裕固族、俄罗斯族、保安族、德昂族、基诺族、京族、怒族、鄂温克族、普米族、阿昌族、塔吉克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景颇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仫佬族、土族。其中,云南有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普米族、阿昌族、布朗族、景颇族等8个人口较少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形成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内容涉及史诗歌谣、神话传说、节庆习俗、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纺织技艺、民族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影响,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正面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危险,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面临着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护传统文化的两难选择。他们一方面渴求经济上高速发展,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希望长久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担忧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1]从云南的情况来看,8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逐步消失的困境,从而加剧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的矛盾。

二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文化生境不断遭受破坏。所谓文化生境,就是一种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云南人口较少民族长期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生态优美的边境沿线或偏远山区,由此得以保留较为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然而,全球化与现代化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是丰富多彩的外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断渗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导致某些文化特色被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同质化,另一方面是许多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生计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不少传统农耕技艺逐渐消失,从而导致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文化生境遭受破坏。因此,一些学者呼吁,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关键是首先要保证这些文化艺术有好的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2]

三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民族价值观是不同少数民族基于各自的历史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或民族特征的价值观念。”[3]正是由于每个人口较少民族独特的价值观而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但是,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却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随着人口较少民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打工青年的逐渐增多、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以及通婚半径的不断扩大,部分少数民族青年逐渐接受和认同主流文化,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目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民族文化的传承。

四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断层。由于大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长期以来,他们的传统文化主要靠民族民间艺人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世代传承。因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4]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是,许多人口较少民族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技艺,随着民间老艺人和传承人的逐步离世,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人面临后继乏人甚至是“人亡艺绝”的尴尬境地。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老一辈民间传承人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使传统民族技艺代代相传显得尤为迫切。

五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有待提高。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主张,旨在强调各民族群众不仅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心,而且还要能够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借鉴,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然而,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足、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这显然不利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打牢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群众基础,真正推动民族文化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全球化和经济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使我们吸收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不但使云南许多人口较少、文化底蕴不足的民族面临着民族文化特征消失的危险,也使白族、纳西族等文化底蕴较为厚重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5]由于受上述等多因素的影响,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处境比其他少数民族更为严峻,民族文化多样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究竟应当如何对处于“弱势文化”境地的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和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在对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通过分类定级和价值评估,然后对其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处理,是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为例,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布朗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与方法,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二、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的分类定级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是指首先经过对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估,确定不同类别、不同属性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然后运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保护和数字展示等数字化技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换、再现、复原为可共享、可再生数字形态资源,最后再运用信息化传播手段(如网络、多媒体、应用软件、影视作品、动漫产品等)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开发的过程。[6](P.18)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只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和积极成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能作为民族创造财富的工具和方法继续满足民族生存需求,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和价值性。丰富的民族文化通过发掘、整理、去粗取精后,便可以作为一种资源直接参与现代经济生活并带来效益,它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这种资源,我们便可将其称为民族文化资源。”[7]此外,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资源都具有信息化及产业开发的价值,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价值评估,确定哪些民族文化可以作为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信息化保护和开发。

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跨境而居的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怒江、德宏等9个州市的31个县175个村的山区和半山区,少数散居或杂居在坝区。“可数字化资源是指具有重要保护与开发价值,适宜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抽象、表达、展示和传播,并具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文化遗产资源。”[8](P.163)因此,依据此定义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产的定义表述,我们将布朗族文化遗产可数字化资源划分为如下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实体和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

(1)文物古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布朗族地区,尤其是在保山、临沧等地发现了百余处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采集点,出土了不少石器、石范、陶器、青铜器等文物。

(2)民居建筑布朗族的民居建筑主要有干栏式建筑、平房建筑、罩笼式建筑和佛寺建筑等。布朗族居住的传统民居与傣族大致相同,为竹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上层住人,楼下关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客厅有一方形大火塘,屋内家具几乎是用木材或竹材做成的。布朗族地区大多地处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山区或半山区,故其干栏式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理特点。

第二大类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朗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

(1)语言文字布朗语属南亚话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没有文字,它与我国的佤语、德昂语、克木话及柬埔寨高棉语有亲属关系。语言的亲属关系主要表现为语法结构基本相同,在一些基本词汇方面有部分相同或彼此有对应规律。布朗语说话时都带弹舌音,既具有彝语的刚健又兼有傣语的柔和。

(2)民族服饰服饰是一个民族内在气质与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布朗族的民族服饰也充分展示了布朗族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变迁。由于布朗族历史上不断迁徙,布朗族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居住格局,受不同相邻民族文化的影响,现代各地区布朗族服饰呈现出了风格迥然的特点。

(3)民族歌舞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族地区的“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演唱的内容广泛,有唱本民族古老的迁徙历史、传说故事、生产知识、缅怀祖先、人生礼仪、祭祀等古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歌、情歌、劳动生活、儿歌等。民族舞蹈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双江县布朗族聚居区的“布朗族蜂桶鼓舞”,它源于布朗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该舞蹈因以蜂桶鼓作为主要打击乐器及道具而得名,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或迎接宾客到来时,布朗族都会跳起欢快的蜂桶鼓舞。

(4)民间文学布朗族的民间文学多为口传文学,主要分为神话、传说、歌谣、史诗、叙事诗、谚语、谜语以及民间故事等。其内容十分丰富,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布朗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婚姻、审美、生产生活等各个层面。

(5)宗教文化直至明朝中叶,布朗族先民仍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近代来,由于分布格局的变迁,各地布朗族除信仰原始宗教外,西双版纳、双江、普洱等地布朗族还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布朗族的祭祀活动极为繁多,有祭祀山神、寨神、竜神、棉神、火神、水神以及农耕祭祀活动等,其中双江一带的布朗族尤以祭祀竜神仪式活动最为盛大隆重。

(6)传统技艺布朗族民族民间传统技艺主要有传统纺织技艺、竹编工艺、象脚鼓制作等。双江县邦丙乡境内的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没有专门的师傅传授,大多以家庭传承为主。布朗族女孩自小跟随母亲,常年耳濡目染,便慢慢学会了纺织的技艺,使得纺织技艺代代相传,其产品如今已远销海内外。

(7)民俗节庆布朗族的传统民俗节庆与农业生产和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双版纳、双江、澜沧等地布朗族的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尝新米等;施甸布朗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祭龙王、跳会、清明节、端午节、洗牛脚、火把节、中秋节、接祖、献坟等。

(8)民间医药布朗族多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气候潮湿多雨。过去,疟疾、瘟疫、肝炎、风湿等疾病严重危害着布朗族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生存,布朗族就利用当地的植物、动物、矿物来防病治病,由此积累了大量的民间医药验方。常用药方几十种,比如:将“牙格”草切碎,用脚碓舂成粉末,晒干又舂,加入开水吞服,可治疗头痛、腿痛、腰痛等。三、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估方法民族文化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等硬性资源,是一种很难直观量化、评估的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的评估更多依赖于人为的主观意志,是一种软性资源。同时,对于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数字化而言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该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通过现有技术实现信息化或数字化,二是该文化遗产资源是否有信息化或数字化的价值。

“民族文化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是确定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而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的质量。”为此,王耀希等学者提出了三级民族文化可数字化资源评价指标。该套评价指标主要运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即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并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出表达每一层次的全部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并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8](P.164)在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案例中,“可数字化文化资源”是评价体系的顶层,是决策问题的总目标,下面的一级指标(包括:资源价值、技术可行、经济可行、支撑条件、资源效用),二级指标(包括:等级价值、保护价值、开发价值、适用性、成熟度、复杂度、可用性、规范性、投资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条件、基础条件、社会效用和产品效用),三级指标(包括:资源等级、文化价值、影响范围、保护等级等)分别表示最终目标依赖的要素或属性。通过对底层到高层的数学统计,最终达到顶层目标。

按照这套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要对布朗族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信息化保护,首先要对布朗族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普查与价值评估。具体而言,一是要组建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学术团队,拟定详细的调研提纲,然后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布朗族村寨,采用民族学/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布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归纳整理;二是要根据“三级指标体系”对布朗族文化进行分类定级,甄别和筛选哪些文化属于民族文化资源,确定哪些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可信息化或数字化的价值;最后是对这些有价值的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信息化保护,使布朗族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一种资源直接参与现代经济生活并带来社会效益。

民族文化可数字化资源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获得量化的指标。目前,资源评价有一套完整的技术经济学的方法体系,资源技术经济学的方法是为制定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资源技术研究和项目建设等服务。因此,为了方便专家对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打分和评估,还需要参考已设计好的“可数字化资源评价赋分标准”指标。这个资源评价指标是运用技术经济学的方法体系计算出资源评价的权重即W(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就是要从若干评价指标中分出轻重来)。再对每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作归一化处理,通过一系列运算得出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值分别为:W(资源价值)=0.292、W(技术可行)=0.394、W(经济可行)=0.145、W(支撑条件)=0.100、W(资源效用)=0.064。通过分析这组权重数值可知,在一级指标中“技术可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值最大,即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在可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其“技术可行”这一指标最为重要,其次是“资源价值”指标,“经济可行”、“支撑条件”等指标次之。一级指标下面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也采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得出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值大小,权重数值越大说明该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越大,权重数值越小说明该项指标重要程度越小。最后,按照三级指标评价模型,结合可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特点,聘请一批专家依据“可数字化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对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打分,并采用微积分运算公式计算出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最终根据评价得分来评判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可数字化的价值。由此得出,民族文化遗产可数字化资源的分级标准:V≤50为劣势资源;V∈[50,60]为弱势资源;V∈[60,70]为一般资源;V∈[70,80]为强势资源;V≥80为优势资源(其中V表示被评价对象的最终综合评价值)。 [8](P.165-182) 这样,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综合评价值大于80的优势资源以及在70-80之间的强势资源应该立即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保护与传承,而评价结果为一般资源、弱势资源和劣势资源则可以暂缓或者运用其它方法进行保护。四、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的路径选择要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信息化,首先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在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之后,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类型要采用不同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信息化技术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静态数字化技术。主要用于采集和处理文化资源中的文本和图像信息资源。如图像信息资源数字化,它既可以用于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可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通过图像,人们可以了解一场祭祀仪式的举办季节、参加的人员、民族祭祀服饰、祭祀工具、祭祀场景以及祭祀内容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等等细节。二是动态数字化技术。一般分为音频和视频两类。如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就已成功地运用动画的方式进行了保护与展示,并多次在云南省博物馆等展出。动画东巴文字生动活泼,不仅展现了东巴文字的书写方法,更以讲故事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东巴文字的象形特点,获得参观者较好评价。三是三维数字技术。三维对象的数字文件相对数字文本、平面图像和视频而言更加直观,犹如真实存在的实物一般,在特殊软件里可以实现任意角度的观察,通过通用方法制成的三维模型甚至可以达到与原物95%以上的相似度。数字化三维对象文件还能够对文物进行修复、对遗迹进行复原,但目前该技术还优待优化、成熟。四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是一种高端入机接口,包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模拟和实时交互,实现视、听、触、嗅、味觉上的全面虚拟。简而言之,虚拟现实即让人置身于一个通过技术实现的虚拟的却与真实世界一样的环境中。

以上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民族文化资源的信息化过程中即可单独使用又可配合使用。但是,每一种民族文化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存活在一定的文化空间之中,与其他文化要素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从民族文化资源本身的存在特性,以及从全方位信息化的角度而言,往往多种技术并用,取长补短。此外,由于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边缘文化的原生性、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三大资源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在其信息化过程中充分注意并着力把这几大特征展现出来,针对不同性质特点的文化遗产资源,需要选取不同的数字化技术组合来进行信息化处理。笔者以布朗族文化遗产资源中较具代表性的“布朗族弹唱”为例,具体介绍信息化技术在布朗族文化遗产资源中的应用。

“布朗族弹唱”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每逢重大节庆或婚姻喜庆等场合进行演唱,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方式,主要以本民族的特色弹拨乐器四弦琴加以伴奏。“布朗族弹唱”唱腔圆润委婉,音调韵律独特优美,演唱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布朗族的迁徙历史、传说故事、生产知识、人生礼仪、祭祀古歌等,也有不少山歌、情歌和儿歌,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弹唱”一直成为布朗族群众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9] “布朗族弹唱”把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民俗、服饰等融为一体,音调韵律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布朗族弹唱”主要有“索”、“甚”、“拽”、“宰”和“团曼”等5种基本曲调。其中以“索”调最为丰富多彩,多用来歌唱热烈的爱情,表达布朗族青年对美好爱情和未来生活的向往。由于布朗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布朗族弹唱”就成为了布朗族人民口口相传,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布朗族弹唱”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严重影响和冲击,年轻人中开始出现用布朗语唱汉族流行歌曲的现象,很多年轻人不再学习布朗族四弦琴的弹奏。此外,由于布朗族传统习俗规定布朗族女子在婚后不能在公共场合演唱,也使女歌手的传承和培养受到限制。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尽快运用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手段对“布朗族弹唱”进行保护与传承。

“布朗族弹唱”于2006年5月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被收录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布朗族弹唱”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勐海县政府十分重视,于2009年制订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布朗族弹唱”保护方案》,明确提出了“布朗族弹唱”保护的五大总体目标,即一是要开展保护性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基本摸清和掌握勐海境内布朗族弹唱艺人的分布情况、传承情况,并建立布朗族弹唱艺人的个人详细资料档案;基本摸清和掌握布朗族弹唱的表演技艺、传承特点,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布朗族弹唱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和保存,建立完整的资料档案;二是要通过成立传习所、演唱队,举办培训班、演唱会等活动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培养更多的年轻艺人;三是要建立健全文化馆对“布朗族弹唱”的管理和保护机制,做到有档案、有专人的管理和做到有活动、有计划、有措施的保护制度;四是要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为编撰乡土教材做好准备;五是要建立(西定乡)章朗村布朗族弹唱展示中心,着力打造最具规模的布朗族弹唱及其传统文化传习基地。[10]可见,从可数字化资源评估指标的资源价值、技术可行、经济可行、支撑条件和资源效用5个方面看,布朗族弹唱都具有很高的可信息化或数字化性。

“布朗族弹唱”的信息化保护,除了对民歌曲调文本的数字化外,还应重视对其相关文化空间、传承人、乐器、实物(如:服饰、用品)的数字化保护。因此,按照本文拟定的文本数字化、图像数字化、三维图像建立、虚拟物品制作4个数字化级别来看,我们把布朗族弹唱数字化内容分为以下几个级别进行:

第一级:文本数字化。主要通过数字文本纪录、描述的方式对“布朗弹唱”的曲谱、歌词、乐器、用品、服饰、传承情况、文化空间等方面的可信息化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第二级:图像数字化。以数码照片、数字视频、数字纪录片的形式,对“布朗弹唱”的曲谱、歌词、乐器、用品、服饰、演唱实况、传习过程、文化空间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第三级:三维图像建立。在经费支持充足的情况下,运用三维图像技术,对“布朗弹唱”文化遗产资源中的乐器、用品、服饰、演唱实况、传习过程、文化空间等分别进行三维建模,最终实现交互式三维系统的创建,完善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信息数据平台。第四级:虚拟物品制作。这属于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信息数据平台的高级建设阶段,需要强大的经济和技术支持。主要是以虚拟产品、交互式虚拟场景系统、虚拟乐器制作系统的创建为展现形式,对“布朗弹唱”中的乐器、用品、服饰、演唱实况、传习过程、文化空间等进行数字虚拟的过程。

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又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的记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当今时代,采取有效措施对包括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利于稳固民族文化根基、弘扬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较民族对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的探讨,应该可以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朱玉福,伍淑花.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

[2]杨福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J].思想战线,2007,(6).

[3] 侯阿冰,张进辅.民族价值观的心理学视角[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5).

[4] 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 求是杂志,2010,(4).

[5]和少英.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体论”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

[6] 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P18.

[7]赵杨.近年来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问题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8]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黄彩文,子志月.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布朗族弹唱”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1).

[10] 勐海县文体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布朗族弹唱”保护方案[Z],2009.

收稿日期:2013-10-28责任编辑:许瑶丽

猜你喜欢
布朗族价值评估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
价值评估方法理论综述
近海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探讨
保山市布朗族音乐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