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民
[摘要]20世纪是一个巨变的世纪,新疆城市在这百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以来,新疆城市出现快速的发展,首先是城市数量大幅度增加,北疆的城市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都超过了南疆;其次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模扩大,一方面表现为人口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大,乌鲁木齐成为特大城市,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天山北路城市带;一大批在20世纪之初仅为数千人的小城镇经过百年发展成为数十万人的大城市或中等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新丝之路战略的实施,新疆城市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疆城市不仅要在数量方面有大发展,而且还需要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带动区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疆城市;城市数量;北疆;南疆;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1-0028-15
新疆位于中国的西部,西凭葱岭,东扦长城,南接西藏,北蔽蒙古,居亚洲大陆之中心,为中国西北之屏障,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如左宗棠所指称:“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即直北关山亦将无宴眠之日”。[1]新疆在汉代称西域,汉武帝时纳入中国版图。新疆历史悠久,汉代时就已经形成了36个城郭国家,这些以城市为主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南疆。但在其后几千年间,由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变迁,新疆城市也变化甚巨,汉唐时期的城市绝大部分至今不复存在,只有那些在荒漠中耸立的残垣颓壁还向世人展示昔日的辉煌。元明以后也仅有少数城市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而20世纪以来新疆城市大部分都是从清代开始建立的。因而20世纪新疆的城市发展起点低,数量少,规模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完善。
20世纪对中国是一个巨变的世纪,中国从半殖民地国家转变为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开始向现代的工业国家转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成为20世纪中国的发展趋势。新疆作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所发生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尤其是作为文明载体的城市出现了巨大变化,因而有必要对新疆城市百年巨变进行深入研究。城市与其他事物一样,是质与量的矛盾统一体,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状态中,因此,城市的发展、变化必然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把城市推向前进。因而研究新疆城市百年巨变需要既考察量变,也要研究质变,本文主要从城市量的变化——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来考察研究,而有关城市质的变化研究则将在另文中进行。一、20世纪新疆城市数量的变化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首先表现在量的变化方面,只有当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变。因而研究新疆城市百年巨变,首先要关注城市的量变。城市的量变表现在多方面,而集中表现在城市数量的变化和城市规模的变化。
(一)20世纪上半叶新疆城市数量的变化
20世纪新疆的城市①大多数是在清代形成的。清初,新疆天山北路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仅有少量规模极小的城市;南疆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因而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形成了多个城市,号称南疆八城,即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库车、阿克苏、乌什、喀喇沙尔、和阗,另有少量的城堡。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不数年也平定了南疆,新疆再次被纳入中国的版图。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政府在新疆驻兵屯田,修城筑堡,由此推动了乾隆时期新疆城市发展的第一次高潮。首先在伊犁河谷地区修筑了以惠远城为中心,包括惠宁城、绥定城、广仁城、瞻德城、拱辰城、熙春城、塔尔奇城、宁远回城在内的“伊犁九城”。其次在塔城地区修筑了塔尔巴哈台雅尔城、绥靖城;在乌鲁木齐地区,修筑了迪化城、巩宁城、镇西城、会宁城,以及在乌鲁木齐东北路修筑了13座城堡,即惠徕堡、屡丰堡、辑怀城、阜康城(为阜康县治)、惠来堡、育昌堡、时和堡、恺安城、保惠城、孚远城、古城汉城、靖宁城、木垒城;在乌鲁木齐西路,连库尔喀喇乌苏在内,共筑16座城堡,即宣仁堡、怀义堡、头屯所堡、宁边城(昌吉县治)、宝昌堡、乐全堡、芦草沟所堡、景化城、康吉城(绥来县治,地名玛纳斯)、绥宁城、靖远关、绥来堡(库尔喀喇乌苏)、庆绥城、遂城堡、丰润堡(即精河)、安阜城;乌鲁木齐南路包括土鲁番城在内筑有3个城堡,即嘉德城(喀喇巴尔噶逊)、土鲁番(广安城)、辟展。由于南疆长期以来农业较发达,人口较密集,商贸较兴盛,因而城市数量较北疆多,城市基础设施较北疆好,因而清以后主要是在原来已有城市基础上修筑或扩建。如雍正五年在哈密旧城之外另行修筑了哈密新城,乾隆二十七年在喀什噶尔原旧城西北修建徕宁城,乾隆三十一年在原乌什城的基础上重筑永宁城,乾隆四十年扩建了英吉沙尔旧城垣。[2]清政府在新疆较大规模的修城筑池使新疆的城市数量较前大大增加,特别是在北疆修筑数量较多的城池,改变了历来新疆地区开发重南轻北的局面,天山北路城市超越天山南路城市的发展势态已然初步显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此一时期新疆(特别是北疆)所修筑的城或城堡,其中有不少还不能称为城市,一是规模很小;二是功能不完善,不少城或城堡只具有军事功能。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这些城或城堡在清中期还不是完整意义的城市,却成为以后新疆城市发展的基础,对20世纪新疆城市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和影响,其中有不少城或城堡就直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成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伊犁九城之一的宁远城在20世纪下半发展成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
同治年间,新疆发生变乱,南疆各地相继建立多个地方政权,互相攻伐,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率军进入喀什噶尔,先是扶持布素鲁克(布士尔克)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其后又建立“洪福汗国”,自立为王。阿古柏将战火燃遍整个新疆,不仅南疆全部为其所占,而且北疆大部分地区也为其所控制。俄国也趁新疆混乱清政府无力西顾之机出兵侵占伊犁。在阿古柏之乱时期,新疆城市遭到巨大破坏,尤其是迪化城和伊犁九城几乎都化为瓦砾。光绪二年(1876),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兵新疆,大败阿古柏乱军,并于次年收复除伊犁地区的全部新疆领土。其后,清政府通过谈判,以巨大的代价收回伊犁地区。光绪十年(1884),清廷在新疆建立行省制,废除了军府制和伯克制,在行省下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府县制,削弱了伊犁将军的权限,加快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其后数十年间,新疆“生齿日众,边境安谧,岁事屡丰,关内汉、回携眷来新就食、承垦、佣工、经商者络绎不绝,土地开辟,户口日繁”,②新疆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到清末新疆人口逐渐增加至200余万。
从新疆建省到清末新政时期,新疆被破坏的城市不仅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而且由于推行府县制,设治城市的基础设施不仅得建设,而且经济和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乾隆以后新疆第二次设县建城高潮。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疆全省“设道四、府六、厅十一、直隶州二、州一、县二十一、分县二”。由此初形成了以省会和镇迪道治所迪化为中心,以伊塔道治所宁远县城、阿克苏道治所温宿县城、喀什噶尔道治所疏附县城为三个次中心,以南北疆各府县城为区域中心的多层次城市行政等级体系。表1晚清新疆城市行政等级体系一览表
清季,新疆的建置城市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奠定了其后城市体系的基本格局。新疆城市行政等级的确立和其后的不断变化对于城市的兴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国建立后,新疆的地方行政建置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二三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行政建置的密度较前加大,但仍然低于全国发展水平。20世纪上半期,新疆与中国其他各省区一样也经历了政治的变动,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荡等历史巨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中华民国成立,新疆也转换旗帜,拥护共和,成立新伊大都督府。民国建立后,即依照建国大纲及训政约法之规定,改革清朝的地方行政建置,废道府,实行省县二级建置。新疆地方当局以新疆孤悬塞外,地域广阔,情形特殊为由,请求保留道制,以便使分散孤立的县城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此请获得中央政府批准。1913年新疆废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
从1913年到1928年,杨增新治新时期,新疆出现了自乾隆以来新疆第三次设县建城高潮,此一时期先后共设置了21个县。1913年增设立了哈密、镇西、焉耆、阿克苏、吐鲁番、库车、乌什、疏勒、巴楚、蒲犁、英吉沙尔、莎车、精河、和田、塔城、乌苏等19个县。1914~1922年,新疆省又陆续新设置了且末、沙湾、额敏、布尔津、墨玉、木垒、博乐、泽普、麦盖提、布伦托海、承化等11个县;1928年又设置乾德县。1914年8月直隶于中央政府的阿尔泰办事大臣改为阿尔泰办事长官,驻承化寺(今阿勒泰市)。1919年6月1日阿尔泰并入新疆省,从而使新疆建省行政区划发生重大变化,省域扩大,城市数量也随之增加。1928年,杨增新遇刺身亡,继任者金树仁于1929~1933年设置了8个县:策勒、新和、柯平、阿瓦提、伊吾、哈巴河、吉木乃、巩留县。这样,1930年代初,新疆南北两路共扩展分为8个行政区,55个县,11个县佐。[3]表31930年代初新疆地方行政建置和县城一览表
行政区1县城数1县名区
(治迪化 )1131迪化、昌吉、绥来、阜康、孚远、呼图壁、乾德、奇台、木垒河、哈密、镇西、鄯善、七角井伊犁行政区
(治伊宁)171伊宁、绥定、博乐、精河、巩留、霍尔果斯、特克斯塔城行政区151塔城、沙湾、乌苏、额敏、和什托落盖阿山行政区
(治承化)151承化、布尔津、布伦托、哈巴、吉木乃阿克苏行政区
(治阿克苏)191阿克苏、温宿、拜城、库加、沙雅、乌什、托克苏、阿瓦提、柯坪喀什行政区
(疏附)1111疏附、疏勒、英吉沙、叶尔羌、沙单、泽普、巴楚、麦盖提、伽师、蒲犁、乌鲁克恰提和阗行政区
(治和阗)181和阗、墨玉、策勒、于阗、洛甫、叶城、皮山、赛图拉焉耆行政区
(治焉耆)181焉耆、轮台、尉犁、婼羌、且末、叶鲁番、库尔勒、托克逊洪滌尘:《新疆史地大纲》,正中书局,1947年,第10页。1933年,新疆发生政变,开始了盛世才执政新疆时期(1933~1944)。在此一时期,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与变化,同时建置城市数量也有所增加,一是将部分准县级的地方提升为县,如托克逊、和静、库尔勒、等即是如此;二是将部分地域较大的县分析为两个县,或分出准县建置——设治局,如特克斯、昭苏、乌恰、尼勒克,河南、温泉、清河、富蕴、裕民、阿图什、和布克赛尔、岳普湖等县,这些县大部分位于边境地区,地域广阔,管理不易,因而将其一分为二。此为乾隆以后新疆第四次设县建城高潮。据中华民国内政部统计,1947年新疆省共有82个地方行政建置单位,分别为1市,75县,6设治局。[4]这些市县行政机构所在地大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城镇),由于成为一定区域的行政中心,因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为20世纪下半叶新疆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础。
晚清民国时期,新增地方行政建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区域的管辖和对人民的统治,不少县城实际规模甚小,功能也极不完善,所能发挥的区域中心功能也十分薄弱。据洪涤尘和其他时人考察,新疆能称之为重要都市的不过20余个,南疆主要有哈密、鄯善、吐鲁番、焉耆、轮台、库车、阿克苏、乌什、巴楚、疏勒、疏附、英吉沙、莎车、叶城、和阗、于阗、且末、婼羌等18个;而北疆的重要都市仅有迪化、奇台、镇西、绥来、乌苏、伊犁、塔城、承化等8个,全疆共计26个。因而新疆地方行政建置数量虽然较多,但实际上具有一定规模和具有较强中心聚集力与辐射力的城市数量较少,这也反映了此一时期新疆经济的落后和社会的不发展。据国民政府统计,1947年新疆全省的面积为171万平方公里,共有县级以上(包括县治所在镇)建置的城镇共82个,其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0.48个;行政建制市仅有1个,设市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0.006个。同一时期浙江全省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有县级以上(包括县治所在镇)建置城镇78个,其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7.8个;行政建制市也只1个,但其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0.1个。1947年新疆全省人口为373万,其人口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2.18人;同期浙江省的人口为2116万,其人口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211.6人。由此可见,新疆地广人稀,城市空间分布稀疏,因而对区域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二)20世纪下半叶新疆城市数量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20世纪下半,在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出现了巨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族平等政策的执行和社会政治的民主改革,使新疆的现代社会结构得以逐步确立。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和内地各省市区的大力帮助下,现代工业文明被移植到新疆,新疆的现代工农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与此相应的是新疆城市获得了空前发展,一是小城市发展迅速,从几百人或千余人的城镇发展成为几万人,甚至十余万人的城市;二是中等以上城市开始崛起,大城市出现,到20世纪末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小城镇相互联系的多层次城市体系。城市经济逐步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21世纪新疆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下半叶,新疆城市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发展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1950~1957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新疆城市初步发展阶段。此一阶段,新疆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为设市城市数量增加,先后增设了喀什市和伊宁市。其次表现为随着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对首府城市乌鲁木齐市进行了重点建设,并开始新建石河子、克拉玛依两个城市,前者以农业开发为主,后者以石油资源开发为主。第三表现为各行署、自治州所在地的城镇人口显著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现代工商业、交通都有所发展。
1958~1965年,是新疆城市发展大起大落阶段。此一阶段,由于左的路线影响,新疆也出现大跃进运动,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镇人口急剧增加,1958~1961年的三年时间内新疆城镇人口净增85.97万人,全区达到180.04万人,年均增长24.15%,分别比总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年均增速(分别为7.14%和2.95%)高出17和2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比重猛增到26.23%。1961~1965年,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国家采取调整方针,压缩城镇人口,动员城镇人口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到1965年底,新疆城市人口下降到147.6万人,城市化比重为18.67%,相当于1957年的城市化水平。
1966~1977年为新疆城市缓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新疆增设了石河子、奎屯、库尔勒、哈密四个建置市,全疆设市城市达到8个。但是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城市工业急剧萎缩,大批干部被错划为“右派”而被遣送到农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切都使得城镇人口发展缓慢。截止到1977年,新疆城市人口总数为276.44万人,年均增长5.38%,分别比全区总人口和乡村人口年均增长速度高1.78和2.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为22.87%。
1978~2000年为新疆城市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相继设立了昌吉、塔城、阿尔泰、吐鲁番、阿克苏、和田、博乐、阿图什、阜康、米泉等设市城市。中共11届3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社会获得空前发展,城市作为改革放开的前沿得到巨大的发展,20世纪末新疆省会城市乌鲁木齐成为自治区内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200万人的特大城市。城市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城市达7个,即石河子市、伊宁市、克拉玛依市、阿克苏市、哈密市、喀什市和库尔勒市。城市人口未达到20万的小城市11个,即吐鲁番市、昌吉市、奎屯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博乐市、阿图什市、和田市、阜康市、乌苏市、米泉市。在这一体系结构中,特大城市占新疆城市的5.3%;中等城市占新疆城市的36.8%;小城市占新疆城市的57.9%。新疆没有超大城市,在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之间缺乏50万至100万人之间的大城市,表明新疆城市体系结构不完整。21世纪初,新疆城市体系的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库尔勒、阿克苏、伊宁等城市开始发展成为大城市,同时建市城市数量增加。截至2010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2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62个县、6个自治县,共计有县级以上的城市91个,初步形成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中小城镇较为齐全的城市体系。二、20世纪新疆城市人口规模和建成区规模的变化城市规模可以分别从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等方面进行考察,但一般更多的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确定。因为人是城市的主体,在一定期限内一定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实际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与特点,因而人口规模的大小对于城市与区域研究都十分重要。而用地规模也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非常直观。
(一)20世纪上半叶新疆城市人口规模与建成区规模的变化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但是新疆的总人口却在各省区中排名倒数第二,仅多于西藏。清中期,新疆人口不足百万人,清晚期新疆建省以后,人口才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宣统元年(1909)新疆人口总户数为428629户,男女合计为2029230人。③以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计算,1890年新疆为0.89人,蒙古和西藏各为1.21和1.29人。[5]由于新疆总人口数量非常有限,因而城市人口规模就不可能有较大的扩展。
20世纪上半叶,由于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受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而城市人口规模都普遍较小,最大的城市没有一个超10万人。如果将新疆的城市人口按层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城市人口2000人以上的城市,这部分城市按国际通行标准,基本达到城市聚落的人口标准;二是城市人口在1000~2000人之间的城市,这部分城市虽然未能达到城市聚落的人口标准,但也除政治行政功能外,也具有一定其他功能;三是城市人口在1000以下,这部分城市的功能极不完善,多为农业都市。
目前有关20世纪上半叶新疆城市人口的统计资料都极为不完全,也不够准确,同一个城市的人口数据可能有不同的记载,因而以上的统计只能窥其大概。上表是根据东亚同文会的调查整理而成,这是目前有关1940年代初新疆城市人口记载较详细的资料。根据上表的统计可见1940年代初新疆2000人以上的城市有35个。其中3~6万人之间的城市仅有迪化、伊宁、疏附三个城市。迪化从晚清新疆建省以后就一直是新疆省会,因而聚集了较多的工商业人口,同时还有数量较大的军队集中于此(这部分人口未计算在人口统计中),因而成为新疆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关于迪化城市人口记载不一,多不准确,如曾任俄国驻新疆领事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写道:“乌鲁木齐的居民按最近(1903年)中国官方普查统计,是13万人,其中汉族10万人,其余是伊斯兰教徒和其它民族。夏季居民的人数大大增加,因为有将近1万人从东土耳其斯坦和其它一些地区来打临时工。即使除此不论,这个城市的居民人数也由于来自中国内地各省的移民而不断增加着”。[6](P.83)但更多的资料表明20世纪初年,迪化的人口并无如此之多,城市人口不可能达到10万人。新疆建省时,迪化除军队之外,城市人口仅数千人,其后人口逐渐增加。宣统元年(1909),据官方统计迪化城市居民共有7342户,共计38994人,其中外省移民有21611人,占总人数55.42%,新疆境内移民3798人,占总人数的9.74%,本城原来的居民仅万余人。[7]当然以上人口并未包括军队在内,不过军队人数也远未达到居民总数的1倍之上。从清季到1930年代以前,迪化没有发生大的战乱或瘟疫疾病等,因而没有出现人口的大量减少现象,而1930年代迪化的人口也仅四五万,故1903年迪化城市人口就达10万以上的说法显然不准确。据东亚同文学会调查,盛世才执政后对迪化制定了新城计划,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居民的增加,然而在1940年代初迪化的居民仅只有0.5万~1万户,人口也只有3万~5万人。[8](P.213)伊宁(宁远)在民国时期取代惠远成为伊犁地区的中心城市,该城原为伊犁九城之一,以军事功能为主,咸丰年间开埠通商后,城市功能发生变化,商贸功能加强,渐成为新疆西部的重要对外贸易中心,人口有较大的增加。新疆建省后伊宁(宁远)为伊塔道治所,成为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有较大的发展,1940年代初伊宁城市人口达5万余人。喀什噶尔(疏附)一直是南疆最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清后期即达22487人。④民国以后,仍然是南疆地区对外贸易的中心城市,与苏联和英印的贸易都较为兴盛,因而人口也逐渐增加,至1940年代初喀什噶尔的城市人口约5万余人。[8](P.260)
20世纪上半叶,新疆城市人口在2~3万之间的城市只有2个,即阿克苏和叶尔羌。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为清代南疆东四城之首,民国以后为阿克苏道(行政区)治所,不仅是南疆东北部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阿克苏河流域的重要商业城市,商人云集。叶尔羌是南疆八城之一,历史悠久,商业较发达,因而民国时期人口也较多。新疆城市人口人口在1~2万之间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和阗、奇台、吐鲁番和疏勒,这些城市都位于重要的交通要冲,商业较发达,因而城市人口也相对较多。20世纪上半叶新疆城市人口规模居于人口在0.4~1万人之间的城市有10个:于阗、哈密、绥来、绥定、额敏、拜城、莎车、库车、巴楚、英吉沙;人口在0.2万~0.4万人之间的城市有9个:孚远、叶城、塔城、承化、乌什、墨玉、伽师、焉耆、鄯善;人口在0.1~0.2万之间的城市有12个:洛浦、库尔勒、策勒、昌吉、呼图壁、木垒河、镇西、阜康、温宿、泽普、巩留、霍尔果斯。此外,在有城市人口记载的城市中还有5个为0.1万人以下:乌苏、沙雅、乾德、尉犁、皮山。而博乐等城市则因资料缺乏,无城市人口统计,这些县城多为农业城镇,仅为数十户非农业人口的聚落,除县政府及相关机构外,就只有规模很小的市场,一般为本地农牧产品的集散地;这些城镇大都地理位置偏僻,对内对外交通极不为便,因而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都难以聚集,城市人口规模自然很小。
此外,20世纪上半叶,新疆的行政区域变动较大,因而部分清代较为发达的城市因行政地位的降低而出现衰落,人口规模越来越小,比较典型的有绥定。清季俄国驻新疆的领事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写道:“过去,绥定是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首府。在那里设置过以将军为首的最高行政机关,居民很多,贸易非常繁荣。当时,中国称绥定是中国西部的北京”。因而他估计20世纪初年“新、老两个绥定城的人口总共约有7万人”。[6](P.85)但民国以后,绥定由于行政地位下降,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方面都越来越边缘化,持续走下坡路,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小1940年代初绥定的城市人口仅约1000余户,5000余人。[8](P.260)原伊犁将军驻地的惠远城,为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然而民国以后,城内民房大都废弃。伊犁九城其他余的城市大都在民国以后相继衰落:惠宁城在清中期其城垣周长6.3里,规模甚大,但到1940年代初,仅存城址;熙春城在1940年代初也只有居民20~30户;塔尔奇城在民国以后完全荒废;广仁城原来也是城垣周长3.6里,民国以后城墙已多损毁,居民仅有200余户;瞻德城原城垣周长3.6里,民国以后仅有居民100多户。
清代民国时期,新疆城市人口规模与西藏城市人口规模很相近,城市人口规模普遍偏小,据《西藏新志》载,西藏首府拉萨的城市人口在嘉庆年间只有5万余人,⑤其后一直到民国后期,拉萨的城市人口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基本保持在5万人左右。此外,西藏其他城市的人口规模都普遍偏小,除日喀则外,一般都在1万人以下,不及千人的县级城镇不在少数。相比之下,新疆在清代没有5万人以上的城市,民国以后虽然有3个5万人以上的城市,但规模都与拉萨相关不大。
城市建成区规模与人口规模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城市人口越多,用地规模也就越大,而城市人口规模越小,用地规模也就越小。在农业时代,城市用地规模与其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中占据较大空间的主要为官署,其他社会机构较少,即使是教育机构所占空间也不大;而手工业也多为家庭作坊性质,所占空间也较小;至于商贸市场也因商业规模和商品数量有限,所占空间也都较小,因而农业时代的城市建成区规模一般都不大。20世纪上半叶,新疆的城市人口规模都普遍很小,因而城市的用地规模也普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