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洁 李友广
郭店楚简自上世纪90年代出土以来,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包括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以及相关的哲学史、思想史研究专家都迅速投入到整理与研究当中。郭店楚简的出土、整理与研究,是上世纪考古学界和学术界的一件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今天距离郭店楚简出土的时间已过去整整20年了,而学界对其的研究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存在着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与可能。就这些年来对郭店楚简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要的梳理、反思与总结,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一、郭店楚简的出土、整理与基础性研究
一、郭店简的出土与内容
1.出土概要
郭店楚简于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被清理出土,专家推断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而且,竹简简文的书写时间一般早于墓葬,至于简书的著作年代自然还要早些。由此推断,简文的著作年代应该不会晚于《孟子》成书的时间。经过整理,这批竹简于1998年5月公布,大大推动了对于简牍方面的研究。
2.简文内容
从内容上看,郭店简主要为儒道两家的典籍,而以儒家类作品居多。其中,对于《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存有一定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属儒家类作品,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纵横家作品,还有学者认为主要内容属于儒家,但也借鉴了道、墨两家的思想,尤其是与墨家的思想联系更为密切。
二、郭店简的研究现状
由于郭店简的公布时间未久,学界对其的研究以往多集中于文字隶定和简文释读方面,目前正向义理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就大陆学界而言,其研究状况为:
1.文字隶定。这主要出现在郭店简出土和公布后的早期。对于文字隶定,除发掘整理者(《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外,又经由李学勤、裘锡圭、李零、廖名春等学者的努力,除在个别之处仍有争议以外,已基本扫清了文字方面的阅读障碍。
2.简文释读。有了此前的文字考释,学者们扩展到了对其篇章的释读,如李天虹的《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刘钊的《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李零的《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及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从整体上推动了对于简文的释读工作,并为学者们接下来的义理研究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简文内部的义理研究。以郭店简为集中研究对象的专著虽已出现,比如丁四新的《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聂中庆的《郭店楚简(老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李锐的《孔孟之间“性”论研究——以郭店、上博简为基础》(博士学位论文)等,但与郭店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相比,其研究的数量及质量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著作的情况不同,在论文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就研究内容来看,有的论文注重郭店简与传世文献的比较性研究(如李学勤的《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郭店简与(乐记)》、陈来的《郭店楚简与儒学的人性论》、郭沂的《〈性自命出〉对子思人性论的扬弃》等),有的论文则关注对郭店简的思想史定位(如陈来的《史料困境的突破与儒家系谱的重建——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研究》、曹峰的《价值与局限:思想史视野下的出土文献研究》),另外,还有大量论文结合郭店简文内容对于儒家的心性论作出了重点研究(如郭齐勇的《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心术观》、丁为祥的《从<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论的形成理路》、梁涛的《竹简(性自命出)的人性论问题》、《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等)。
4.简文与先秦子学的研究。这方面的论文很多,不详举。著作方面,主要有郭沂的《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欧阳祯人的《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梁涛的《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陈来的《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王中江的《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立足于思想史、哲学史的视野来研究郭店简文,内容涉及到了天道观(宇宙生成论)、宗教祭祀、经典诠释、语词考证、人性论以及政治伦理等等。
总体而言,以上成果对于郭店楚简从文字隶定、义理阐发及思想史定位等角度与路向进行了研究,为我们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时间的关系,现有的研究仍有未及之处:在简文的义理阐发方面,虽对儒家人性论的研究比较重视,但尚缺乏与道法诸家人性论进行深入对比的客观化研究,对于郭店简与传世文献的比较性研究亦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在思想史方面,我们的研究虽对郭店简在历史上的价值及影响有着一定的定位,但仍不够客观从而有待深入。
二、郭店楚简与学术研究前沿
一、带有初步总结性的集释类成果正处于攻关和推进阶段
1.由于郭店简公布时间尚短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带有总结性的集释类成果并不多见。在这方面,除了李天虹的《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陈伟的《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廖名春的《出土简帛丛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李零的《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由于在考释和注解过程中注意博采众说而使部分内容带有一定的集释陛外,目前并无专门针对郭店简而成的集释性著作面世。
2.据笔者有限的了解,北京的某些高校正在联合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及相关的科研力量,策划两岸三地的相关学者集体攻关,在几年内做出几部关于出土文献的集释性的学术作品,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3.由于到现在距离郭店简公布的时间(1998年5月)已有十五年,而对于郭店简简文注解、考释的相关论著数量又不在少数,因而有了在注释方面创作总结性作品的可能。据我们的初步观察,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在将来应该还会有更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陆续做与此相关的总结性工作,涌现出几部有分量的、集释性学术著作是很有可能的。
二、通过郭店简来考察先秦学派之间的关系
1.考察儒学内部的关系
以郭店简为文本基础,通过对儒简的相应考察来探讨孔子与七十子及其再传弟子的关系、孟子与荀子的关系、孔门弟子(主要通过郭店简阶段的思想)与孟子及荀子的关系等等。从学界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郭店简出土以来的热点,至今未衰。由于这方面的成果(包括论文和专著)较多,这里只对专著(包括博士学位论文、重要的论文集)作简要说明。相应的成果有郭沂的《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梁涛的《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李锐的《孔孟之间“性”论研究——以郭店、上博简为基础》(博士学位论文)和李友广的《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博士学位论文)等。
2.考察儒学与老学之间的关系
在这方面,主要首先通过对郭店简《老子》(甲本)、《老子》(乙本)、《老子》(丙本)简文与今本《老子》(王弼注本)内容进行对照,考察其差异性,然后以清理过后的老子思想来与先秦儒家进行比较。经过相应的考察,学者们多倾向性认为,郭店简《老子》文本的内容与先秦儒家的思想冲突并没有原来想象得那样激烈与不可调和。
3.考察儒学与墨学的关系
这方面的成果并不多见。由于材料较少的关系,目前并无这方面的专著,只有少数几篇论文出现。对于儒学与墨学关系的考察,主要通过郭店简《唐虞之道》以及内容相近的上博简《容成氏》来考察。对于郭店简《唐虞之道》的学派性质,学界仍存争议,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属儒家类文献,也有学者认为与墨家“尚贤”思想联系密切(这种观点实受上世纪30年代疑古派学者所提出的尧舜禅让起于墨家之说的影响。见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载《古史辨》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2年)。因而,对于《唐虞之道》简文内容、思想的研究,就很难避免对于儒学与墨学关系的探讨,相关的研究成果有:薛柏成的《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与墨家思想》(《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王博的《关于(唐虞之道)的几个问题》(《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比利时〕戴卡琳(carine Defoort)的《“墨子和杨朱的血液在儒家的筋肉里”:〈唐虞之道〉的“中道观”》(《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4期)等。
三、以郭店简为入手处来清理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
1.开始重视和重估即生言性传统
在郭店简出土以前,由于相应文献材料的缺失,学界对于“即生言性”的研究往往限于告子思想本身,而客观上对于这一传统重视不够。自郭店简出土、公布以来,学者往往以此来考量早期儒家的心性关系、人性论思想以及人性论思维模式等等,逐渐突破了过去以善、恶伦理范畴来评介孔孟荀人性论的固有思维模式。与此同时,学界对于早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也渐渐趋于更加客观与合理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陈来的《荆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文见《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亦见于《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与《郭店楚简与儒学的人性论》(庞朴主编:《儒林》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陈鼓应的《郭店楚简所呈现的重要哲学问题——关于儒道竹简“改写古代哲学史”的另类观点》(《九州岛学林》创刊号,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梁涛的《竹简(性自命出)与早期儒家心性论》(文见《古墓新知》(庞朴主编),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4期)、《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李友广的《真实不伪:前孟苟时代的人性论——以“眚自命出,命自天降”为基点》(《兰州学刊》,2008年第11期,另,全文翻译转载于“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中国哲学前沿》),2010年第1期)。
2.注重考察孔子与七十子及孟荀之间言性的关系
(1)孔子与七十子(郭店简)的关系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陈来的《竹简(五行)与子思思想研究》(收入《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李景林、王觅泉的《简帛文献与孔子后学思想之内转趋势》(《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6期,另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1年第8期)等。
(2)七十子(郭店简)与孟子、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关系
丁为祥的《从〈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论的形成理路》(《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和梁涛的《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4期)重点探讨了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与孟子性善论思想之间的关系。
张茂泽在《<性自命出>篇心性论大不同于(中庸)说》(《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从心性论角度看,《性自命出》篇不属于思孟一派,更接近荀子。或可说它介于孔子和荀子之间,为《荀子》心性论的渊源之一环节。”这种观点与后来颜炳罡发表的《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荀子的情性哲学》(《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1期)一文相同。
另外,李锐的《孔孟之间“性”论研究——以郭店、上博简为基础》和李友广的《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则综合阐述了郭店儒简与孟子、荀子人性论思想之间的关系。
四、关于郭店简历史地位的反思与定位问题
1.学界的成果
现在距郭店简出土的时间已有20年,相关的研究论著数量和质量也比较可观,有了从整体上进行反思和定位的可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带有初步总结性、价值性定位的成果,数量虽不多,但已引起了学界的注意。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李学勤的《新出简帛研究丛书·总序》(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陈来的《史料困境的突破与儒家系谱的重建——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研究》(收入《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曹峰的《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文史哲》,2007年第5期)和《价值与局限:思想史视野下的出土文献研究》(收入《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六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
2.初步的定位
自李学勤先生在《新出简帛研究丛书》“总序”中较早地谈及了对于出土简帛的价值和历史定位问题以后(他说:“我曾再三说过,由于简帛的出现,古代学术思想史必须重写,这是没有任何夸张的。”),学界就陆续有学者对于出土材料尤其是郭店楚简的价值、地位及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与定位。与李学勤、陈来对于郭店简在先秦儒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所持的比较乐观的态度不同,曹峰则比较谨慎地对其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认为,“出土文献的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但由于出土文献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出土文献研究的复杂性,使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文本整理和复原,不能轻易用出土文献来改写中国思想史。”(语出氏撰:《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文史哲》,2007年第5期))这种观点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持有此类观点的学者多认为,郭店简的发掘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推动对于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但就现阶段而言还尚不足以达到重写哲学史、思想史的程度。
三、对研究前景的简单展望
自郭店简出土以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学界对其的研究已渐渐走过了文字隶定与释读、简序编排等基础性工作阶段,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有数量和质量皆为可观的带有集释性、总结性、反思性的学术成果出现。当然,这一理想局面的出现,自然离不开学者们的积极探讨与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