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2014-04-29 19:08肖蓉
理论观察 2014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时代大学生

肖蓉

[摘 要]当今时代以成为由“微介质”、“微内容”、“微对象”、“微动作”构成的“微时代”,该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冲击与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有效利用好这一时代产物,积极探索应对策略,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之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0 — 0136 — 02

一、 “微时代”的界定及特征

(一)“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具体来说,“微时代”,是指人们借助现代数字化通信技术,将需传播的文字、图像、音频及视频等集合成一体,通过手机等小型显示终端,进行即时的互动和快捷的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时代,是一种区别于人们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人际沟通方式、文化表达方式及社会行动方式的新时代。

所谓“微时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微介质” 、“微内容”、 “微对象”、及“微动作”。 “微内容”是指传播的信息,可以是简短的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等;“微介质” 是指传播的渠道,包括微博、微信、手机短信、QQ等媒介; “微对象”是指微内容的接收者; “微动作” 是指传播的体验过程,人们通过按键或鼠标的简单操作去完成表达、评价和投票等功能。

(二)“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

1.指尖传播,快易广

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大行其道。特别是电子纸技术成熟后,使得人类的传播活动更加灵活、自由和开放,传播时间更加分散、零碎,人们可以利用无聊与零散的间隙来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交换。

2.即时性

移动的数字化传播,时效性强、范围广,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对于信息发布者而言,通过手机等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信息;对于信息接受者而言,信息接收的时间非常短暂,但信息的内容与数量却十分丰富〔2〕。

3.扁平化

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使传播者更具草根性,使传播活动逐渐“去中心化”,甚至“无中心化”,表现出明显的扁平化趋势。扁平化传播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行为的主体,每一个移动终端持有者都是一个传播节点,都可能是一个信息集散中心。信息传播活动已不再是线性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流动,而是表现为非线性的网状辐射传播。〔2〕

4.碎片化

移动的信息终端,使人们更青睐“快餐式”的“微文化”消费,相比于化整段时间去读一个书,人们更热衷于利用零散的时间去吸收一句观点、一段文字。 “微阅读”顺应了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和闲暇时间少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 “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首先,“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渠道,丰富了素材内容的多元化。

所以,一方面,“微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广阔地获得信息、认识社会、交流思想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同样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微时代”中可以轻松获得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素材,发现更多贴近大学生群体感兴趣的各种话题和内容,并可以适时地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感、时效性、说服力与吸引力。

其次,“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条新型的沟通纽带。

在传统的高校师生沟通方式中,主要包括开班会、个别交流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大班教学的形式来完成的,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以及庞大的学生数量,他们与学生深入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与时间相对较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微时代”中,微信、微博等媒介的广泛应用,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条新型的沟通纽带,老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微博,微信等,及时、便捷地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并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从而为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再次,“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改进指引了新的方向。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灌输法”是其主要方法之一,尽管教师们一直致力于改革“灌输法”并与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但还是略显枯燥乏味。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90 后”的年龄群体,他们追求独立、自由、个性,不愿墨守成规,敢于突破创新、表现自我。他们反感长篇大论和枯燥的说教,喜欢及时与便捷的沟通方式。“微时代”的到来,则顺应了他们的需求。他们通过“微时代”的各种介质了解社会、扑捉信息、施展才华、彰显个性,可以不用冗长、烦琐的文字便可直抒胸臆,并吸引他人予以关注或关心。

“微时代”信息的网状、个性、简短快捷传播,虽然对传统教育工作方式形成了挑战,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微时代”这一新的时代背景展开全新时尚、灵活的教育,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 “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首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工作方式带来危机。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尝试、创新致力于提高教育效果,特别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尽管如此,在如今信息高速传播与信息渠道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还是以固定的教室、学生与既定教学内容来支撑教学,时间与信息的传输是比较有限的,这使得一些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方式古板、不自由,信息量小且更新速度慢,不如关注微博、微信得到的信息量大且即时性强等,于是加剧了课堂缺课率并降低了参与程度;即使来到教室,也有大部分学生“埋头苦干”于刷微信、微博,在有形的课堂教学中掺杂着无形的“课堂”,这使得传统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效果和影响力大受影响且大打折扣,微博、微信成为信息高地之后,正无形中争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话语权,动摇着课本、教师等理论观点的权威性。

其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众所周知,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教师,特别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接触 “微时代”及衍生的新兴事物,并融入其中,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因生制宜的进行教育。

再次,对大学生思想的掌控和引导难度较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向学生传播的是国家、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微时代”向我们呈现的“微文化”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微文化”既可能创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公益文化”,也可能营造一种琐碎、平实、无害的“小众文化”,还有可能制造一种消极、颓废、有害的反文化。大学生青年群体特有的猎奇心理使得他们对这些信息关注的程度普遍较高,加之自身社会阅历、认知水平、鉴别能力相对还较弱,面对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他们无法产生正确的过滤和舍取,很有可能会把一些错误认识或不科学、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接受并内化到头脑中。而在这一平台上,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和引导每一个学生,故而掌控和引导难度也就自然加大。

三、面对“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之策

(一)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新领域

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3〕在当今高校的校园环境中,课本、教师的言论已不再是“一家之言”,在“微时代”下,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搭建自己的社交圈,所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承认时代的变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转变观念,允许学生融入“微时代”的同时,自己也要积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加强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提升工作者自身素质

“微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比如学会使用微信、微博等媒介,特别是一些年长的教师或管理者,如果他们没有掌握一定的使用技能,那他们只能被“微时代”产物边缘化,也无形中扩大了教学过程中的距离,增添了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障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出击,积极吸收新鲜事物,学校也应给予一些年长的教师或管理者一定的帮助与指导。例如:学校或教育部门可以定期举办专题培训,并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让全体教师都能有效地融入到“微时代”的环境中。

(三)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平台,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传播媒介的优势,主动创建微信或微博等平台,打造成“第二课堂”。该课堂内容须紧密跟踪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例如:“十八大”精神、“中国梦”等热门话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的同时,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策划有价值的社会议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度思考。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并运用有效方法及时加以疏导,加大输出主流、正面声音,倡导主流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培养“主人翁”精神

在“微时代”下,大学生自主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等都表现出蕴藏在广大学生中巨大的行动力,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不断增强的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以“主人翁”精神为支撑的社会参与意识不断提升。例如,当下颇具影响力的“微公益”活动,是学生通过各种“微介质”传播、交流、开展活动,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微公益”的兴起不是偶然,它不仅代表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一种时代的潮流,更是一种新的慈善方式,大学生从中可以提升能力、传播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总之,“微时代”的到来如同一把“双刃剑”,如何更好的利用这把剑是一个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肯定“微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与便捷,同时也要严肃地对待它的冲击与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出击,积极思考应对之策,使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加有力、合理、有效的开展。

〔参 考 文 献〕

〔1〕杨威. “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2〕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0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hainu.edu.cn/sxzz/asp—hainu—show.asp id=29233.〔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和途径探索
浅析大学生宿舍人文环境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